劉凡 楊美清 肖蘇婭
摘 要:志愿者是社會文明的象征,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志愿者隊伍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筆者實地參與北京市密云區D鎮志愿者隊伍能力提升項目,通過項目開展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專業反思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志愿者隊伍;能力提升;實務研究;社會工作
一、農村志愿者隊伍的作用及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志愿者隊伍的不斷壯大,涌現了很多志愿者隊伍。這些志愿者隊伍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與城市地區志愿者隊伍發展狀況相比,農村地區志愿者隊伍力量還十分薄弱。農村志愿者多是外援式志愿者,對農村內部志愿者重視不夠。廣大農村正處于脫貧攻堅的關鍵期,為了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農村志愿者隊伍建設尤為重要。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彌補農村人才之不足,另一方面能夠增加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提升農村治理的現代化能力與水平。基于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的“熟人社會”的文化傳統在農村依然鮮明,農村群眾的行為依然受到“鄉土邏輯”的規制。因此,“熟人社會”的優勢成了農村志愿者隊伍建設的突破口。
本研究基于賦權增能的理論,讓受助主體發揮主動性,提升自身資本和發展能力。并且通過外部力量,塑造有利于弱勢群體生存的客觀環境。運用社會工作中的小組工作方法,為志愿者開展一系列的小組活動,旨在收到通過建立志愿服務隊聯結各項資源的效果,使村民有效參與到社會發展、社區發展中,提升村民的自我效能感,挖掘其自身優勢,真正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二、基本情況介紹
(一)D鎮基本情況
D鎮位于北京市密云區東部,與河北省興隆縣接壤,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重要潛力節點,地處首都一小時經濟圈,距北京市中心85公里,距密云水庫30公里,距古北水鎮30公里,是密云東線旅游線路中的重要節點,地理位置優越。同時,京承高速、密興路、京沈客專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鎮為淺山區,總面積144平方公里,林木覆蓋率達90%,22個行政村、103個自然村,常住人口13265人。
(二)D鎮志愿者隊伍現狀
此前,D鎮并沒有一支較為完整和穩定的志愿者隊伍,而后依托當地社工機構的區級購買服務項目組建了一支志愿者隊伍。第一批接受培訓的志愿者共有10人,8名女性,2名男性,且全部來自D鎮。他們的年齡在30~70歲之間,年齡跨度較大,50~60歲的志愿者人數最多。因為農村“熟人社會”的特點,志愿者在前期就相互熟悉,為后期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農村志愿者隊伍能力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工作隊伍的專業程度較低
從服務人員方面來看,目前機構的在崗人員,大部分都是沒有系統學習過專業的工作方法和技巧的人員,也沒有專業督導帶領社工開展項目。在執行相關項目時,由于缺乏專業的督導和社工團隊,導致機構服務人員只是憑借著以往的工作經驗和服務對象的基本情況開展活動。他們大多數時候都是通過社區工作方法來開展活動,很少使用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方法,而且在運用社區工作方法時也不夠專業,只是簡單地告知村民參與活動。在活動開始前很少會去收集資料做專業預估,在活動進行時較少用專業視角和技巧與服務對象溝通交流,在活動結束后很少做活動評估和專業反思,整個活動并沒有給服務對象實質性的幫助。如果服務人員在長期缺乏專業性的情況下開展工作,其所開展的服務將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
(二)志愿者的服務過程有間斷性
在農村生活的人們深受中國傳統社會思想的影響,大都鄰里和睦,團結友愛,自然形成了一種互助狀態。所以農村的志愿者初始時都是帶著愛心和奉獻精神參與志愿活動,但是大多數志愿者很難連續開展志愿服務。一方面,志愿者的動力不足,雖然有奉獻的初心,但是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許多突發事件,導致志愿服務中斷。有時候剛經過系統培訓的志愿者,對參與志愿活動有很強的積極性,但可能此時沒有開展相對應的志愿活動,就會逐漸消磨志愿者的士氣;還有的時候是因為資金不足導致志愿者失去動力,大多數村民收入較單一,除去在家務農、外出打工和做零散工外,很少有其他的經濟來源。雖然做志愿服務更多的是奉獻,但是也要給予志愿者一定的經濟補助來促進志愿行為。另一方面,目前農村缺乏一些專業志愿者隊伍的組織者。如果想要志愿者隊伍穩定發展,就需要有志愿者領袖,作為帶頭人集結志愿者做志愿服務。
(三)政府部門和相關政策支持力度需要加強
志愿服務的推行離不開政府部門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一方面,促進志愿者隊伍形成,就要有相關政策的保障,培訓志愿者隊伍的力量也需要積極發展,以及財政支出中為公共服務留出預算,為志愿服務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如志愿活動經費和志愿者補助;另一方面,對志愿活動經費和志愿者補助發放流程缺乏監管,有時候活動經費和志愿者補助發放不夠及時,造成活動開展困難。所以,不論是政府相關部門直接發放還是機構招募志愿者統一發放,都需要確認資金是否到位。
四、專業反思與建議
(一)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重視督導的專業指導
社會工作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社區本土的社區工作者,以實踐經驗為主;另一類主要是來自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以專業知識和理論為主。兩者都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需要理論和經驗的交流與合作。在專業實務中,需要專業的督導進行監督和指導,進一步提升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和服務質量。
(二)加強志愿服務理念的宣傳,提高志愿者隊伍成員的服務能力
受文化教育水平的影響,農村地區的部分群眾對志愿服務理念了解不夠深入,雖有奉獻和志愿觀念,但認識較為薄弱,需要專業人員進行鞏固和加強,所以對其志愿服務觀念的教育和深化,有利于提高隊伍成員的志愿認識和相關服務能力。例如通過專業培訓或小組工作等方法提高志愿者的服務精神和服務能力。
(三)建立農村地區長效的志愿服務機制,為農村志愿者隊伍發展提供支持
農村地區老年群體、弱勢群體以及公共服務方面等需要志愿服務,與城市居民不同,農村地區的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活來源較少,為保證志愿服務隊伍成員的服務動力,應該嘗試建立長效的激勵和獎勵機制,讓農村志愿者能夠減少后顧之憂,不斷加入到志愿服務事業中,促進農村地區志愿服務的長效發展。
(四)健全相關的法律政策,加強政府層面的支持
目前,針對社會工作行業類的相關政策較少,作為參與社區治理的主體,要想充分發揮專業的作用,必須加大政府部門對社區工作的支持力度。政府主要以項目運行的方式購買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不僅要有政策支持,還要在資金層面加以扶持,為社會工作服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建立和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監督機制
當前社會工作服務的好壞主要以項目評估的方式評定,但很多評估方法和程序無法與實際情況較好地契合,對社會工作服務質量不能準確地評估和判斷,所以應該根據城鄉地區的實際差別,建立公平有效的行業監督和評估機制,更好地促進社會工作行業的發展,發揮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趙秀玲.農村基層志愿者成長及其思考[J].漢江論壇,2017(10).
[2]俞丹.農村普法教育中的“熟人志愿者”隊伍建設初探[J].觀察與思考,2012(03).
[3]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0頁.
研究課題項目:北京工業大學第17屆研究生科技基金項目《社會工作介入城市遠郊區縣社區黨建工作建設的實踐研究》,基金編號ykj-2018-00773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