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種情感或因觸景,或因睹物,或因人,或緣事而產生。為此,我們所抒之情也必須從這個“緣故”生發開來。這就是“由實及虛”,其中,“實”指文中的景、物、人、事等,“虛”指由此生發出來的情愫。也只有“由實及虛”,才能抒真情,發實感。下面結合邱永豪同學的《最好的風景》一文,談談記敘文“由實及虛,抒發真情”的兩點要旨。
【原創文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加拿大學者阿爾維托·曼古埃爾的《閱讀史》中有一幅照片,堪稱最好的風景。1940年10月22日,倫敦遭德軍轟炸,很多房子倒塌了,這間西倫敦荷蘭屋圖書館,墻壁也已傾頹,地下滿是磚石,竟然有人不顧敵機剛剛離去,又在書架前翻檢自己喜愛的圖書。或許,越是這種艱難時刻,越需要書籍作為精神支撐。
最好的風景
邱永豪
十年前,我們家買了一輛比較現代的交通工具——五菱之光面包車。雖然,它現在與那些豪華轎車相比顯得普普通通,但是它那時載著父親經歷了風風雨雨,見證了許許多多的事情。
那時,我還是個小孩子,整天幻想著坐賽車。爸爸為了滿足我這個愿望,決定每天接送我上下學。因此,我也過了一把“賽車”的癮。
我在蘇州讀小學,每到冬天,放學時,天已經黑了,又刮著風,下著雪,我們這些孩子感到又餓又冷,所以走到校門口時,大家都急著找家長。這時,我爸爸總是很機智,他將車上的警示燈打開,一閃一閃的,我很快就找到了他。到車上時,我發現座位上還放著熱乎乎的包子,我拿起來一口一口地吃著。透過擋風玻璃,望著同學們尋車找人的忙亂情景,我感到父親開的面包車是一道最好的風景,它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讓我感覺到了溫暖,感謝父親,感謝它……①
有一年,放寒假時,已近春節。爸爸是建筑工地的一個小包工頭,因為老板拖欠工程款,爸爸為了讓家鄉這些跟隨他出來打工的工人們能回家過一個安心年,決定籌錢將他們的工資全部發清。我也很希望早點回老家,畢竟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它時刻在招喚著我。
直到臘月廿九的凌晨,爸爸才把錢籌好,趕回工地。工人們想連夜到項目部結賬,然后回家,爸爸答應了他們。由于兩旁都是建筑工地,沒有燈,爸爸便將面包車上所有的燈都打開,讓工人們放心地走到項目部,那輛車成了那個夜晚的一道最好的風景。
結完工資,爸爸讓工人們收拾行李回老家。可是那一天,工人們買不到回家的車票,他們一個個歸心似箭,急得直跺腳。爸爸見了,把裝進車里的行李精簡一番,能不帶的盡量不帶,騰出了不少空間,然后將工人們一個個地塞進了面包車。在車里,我雖然感到擁擠,很不舒服,但從工人們臉上溢出的笑意中,我分明感覺到,父親和那輛車已成為他們眼中的一道最好的風景。②
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更迭,爸爸和那輛車都在不知不覺中老了,但對我來說,爸爸和那輛車依然是一道最好的風景。③
【技法總結】
上文是邱永豪同學懷著一份真情講述的真實故事,但在抒情的方式、方法上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升格。
一、“虛”由“實”生。
觸景生情,情隨事遷,寫景要為抒情服務,切忌無病呻吟。“虛”由“實”生,文章中的感情要油然而生、自然流露,只有這樣,才能讓讀者感同身受。
父愛的特點是什么?是沉穩如山,深沉蘊藉。然而,例文中的①處在抒情時卻說“它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讓人覺得作者的情感來得不自然,與父親在接他的過程中流露出的情感與表現出的機智呼應不緊密。結合上文,我們可將該句改為“因為它帶著父親的溫度,閃爍著父親的智慧”。如此一改,抒情就有了緣起,“帶著父親的溫度”是從父親在座位上放著的“熱乎乎的包子”而來,“閃爍著父親的智慧”是從父親為了讓“我”盡快找到他的車,少被風吹雪打,“將車上的警示燈打開,一閃一閃的”而來。這就使抒情有了依據和內涵,能使文章文質兼美。
品讀例文中的③處,讀者不免心中生疑,為什么老去的爸爸、車依然是一道最好的風景呢?作者生發這份感喟的緣起又是什么呢?統觀全文,我們可將該句改為“但在我心中,那輛面包車射出的橘黃色的光永遠給人以暖意,永遠是一道最好的風景”。如此一改,“那輛面包車射出的橘黃色的光”就成了生發情感的緣起,因為“橘黃色”是“暖色”,自然帶給人暖意,同時又聯系上文,將父親帶給“我”和“隨他出來打工的工人”的暖意蘊含其中,一語雙關,妙化無痕。的確,人會老去,車會老去,而其傳遞出的溫情不僅不會老去,反而會歷久彌新,回味綿長。
二、“虛”升華“實”。
作文是“我手寫我心”,而“心”是有熱力、溫度的。為此,作者不僅要按照生活的邏輯去敘寫景、物、人、事等,更要在自己情動于衷、不抒不快之時,按照自己的心路歷程,抒發胸臆,升華情感。
例文中的②處未能將跟隨父親出來打工的工人們由衷的感激之情升華到位,結合上文,我們可將該句改為“父親和那輛車已成為他們眼中、心中的一道最好的風景——是父親用自己的一輛車、一顆心,照亮了他們回家的路”。為什么要這么改?因為“最好的風景”不是用眼睛就能看出來的,而是要靠心才能體會出來的。在一票難求的春節,是父親的一片同鄉之情讓工人們有“車”回家;在舉家指望帶回工錢的春節,是父親的一顆體恤之心讓他們有“臉”回家。“父親和那輛車已成為他們眼中的一道最好的風景”不僅是一種視覺效果,而且是一種心理效果。從“眼中”寫到“心中”,從“一輛車”寫到“一顆心”,從回家“道路”之艱難寫到回家“心路”之糾結,就能循序漸進地升華情感。這就是由外而內的描寫,這就是由實及虛的升華。的確,有心中的風景,才會有眼中的風景。羅丹說:“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么,怎樣才能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呢?深思之,需要一顆“美心”。
“虛”由“實”生,可以豐厚情感的意蘊;“虛”升華“實”,可以增強情感的烈度。我們堅信,抒發深厚而濃烈的情感更能打動讀者,感染讀者,震撼讀者。
父愛晝夜無眠
尤天晨
父親最近總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聲如雷,空空蕩蕩的新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鼾聲“擴”得氣壯山河,很是影響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晝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經衰弱的職業病。我提出要帶父親去醫院看看,他這個年齡嗜睡,沒準就是阿爾茲海默癥的前兆。父親不肯,說他沒病。再三動員失敗后,我有點惱火地說:“那您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沒睡過安生覺了!”一言既出,頓覺野蠻和“忤逆”,我怎么能用這種口氣跟父親說話?父親的臉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紅得即將崩潰,但他終于什么也沒說。
第二天,我睡到下午4點才醒來,難得如此“一氣呵成”。突然,我想起了父親的鼾聲,便推開他的房門,原來他不在。指不定到哪兒玩麻將去了,我一直鼓勵他出去多交朋友。看來,雖然我的話沖撞了父親,但他還是理解我的,這就對了。父親在農村窮了一輩子,我把他接到城市來和我一起生活,沒讓他為柴米油鹽操過一點心。為買房子,我欠了一屁股債。這不都得靠我拼死拼活寫文章掙稿費慢慢還嗎?我還不到30歲,頭發就開始“落英繽紛”,這都是用腦過度、睡眠不足造成的。我容易嗎?作為兒子,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讓他給我一個安靜的白天,養精蓄銳,我覺得這并不過分。
父親每天按時回來給我做飯,吃完后讓我好好睡,就又出去了。有一天,我隨口問父親:“你最近在干啥呢?”父親一愣,支吾著說:“沒,沒干啥。”我突然發現父親的皮膚比原先白了,人卻瘦了許多。我夾些肉放進父親的碗里,讓他注意加強營養。父親說,他是“貼骨膘”,身體棒著呢。
轉眼到了年底,我應邀為一個朋友所領導的廠子寫專訪,對方請我吃晚飯。由于該廠離我的住處較遠,他們用車來接我。飯畢,他們又送了我一套浴衣,讓我隨他們到附近的浴室洗澡。霧氣繚繞的浴池邊,一個擦背工正在給一位身材肥胖的浴客擦背。與雪域高原般健壯的浴客相比,擦背工就像一只瘦弱的蝦米。就在擦背工結束了所有程序,轉過身來隨那名浴客去更衣室領取報酬時,我的目光與他的目光相遇了。“爸爸!”我失聲叫了出來,驚得所有浴客把目光投向我們父子,包括我的朋友。父親的臉被熱氣蒸得浮腫而失真,他紅著臉囁嚅道:“原想跑遠點,不會讓你碰見丟你的臉,哪料到這么巧……”
朋友驚訝地問:“這真是你的父親嗎?”
我說“是”。我回答得那樣響亮,因為我沒有一刻比現在更理解父親,感激父親,敬重父親并抱愧于父親。我明白了父親為何在白天睡覺了,他與我一樣晝伏夜出。可我深夜沉迷寫作,竟從未留意父親的房間沒有鼾聲!
我隨父親走進更衣室。父親從那個浴客手里接過3元錢,喜滋滋地告訴我,這里是鬧市區,浴室整夜開放,生意很好,他已攢了1000多塊了,“我想幫你早點把房債還上。”他說。
在一旁遞毛巾的老大爺對我說:“你就是小尤啊?你爸為了讓你寫好文章睡好覺,白天就在這些客座上躺一躺,唉,都是為兒為女喲……”
我心情沉重地回到浴池。父親撇下老李頭,不放心地追了進來。父親問:“孩子,想啥呢?”我說:“我想,讓我為您擦一次背……”話未說完,我就已鼻酸眼熱,濕濕的液體借著水蒸氣的掩護蒙上眼睛。
“好吧,咱爺倆互相擦擦。你小時候經常幫我擦背呢。”
父親以享受的表情躺下來。我的雙手朝圣般拂過父親條條隆起的胸骨,猶如走過一道道愛的山岡。
【賞析】
文末一句抒情,情至深,意至切。它緣自上文兩事:一是父親白天在浴室客座上睡覺,為的是讓晝伏夜“出”的“我”寫好文章睡好覺;二是父親晚上到浴室當擦背工,為的是幫“我”早點把房債還上。這兩件事不是一時而為,而是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這“條條隆起的胸骨”是累出來的,是熬出來的,擦著它,“我”的感情無法不升華,且必須升華到“朝圣般”的境地,必須一邊用手把隆起的胸骨一條一條擦過去,一邊用心把愛的山岡一道一道走過去。父愛如山,讓人感慨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