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常紅
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縣,這里古稱徽州,徽州人能吃苦,被人戲稱為“徽駱駝”或“績溪牛”。陶行知說:“吾鄉(xiāng)稱績溪人為‘績溪牛,人以為辱,我以為尊敬。”陶行知也終生對牛懷有敬意,在他身上傳承了徽州人世代吃苦耐勞,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回的優(yōu)良品質。
1917年9月,陶行知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成回國,回國后出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他是帶著理想和擔憂回來的,當他回到家鄉(xiāng)時,看到了家鄉(xiāng)人民窮困的樣子,兒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老人沒有生活保障。終于,在1923年,他放棄了一個大教授優(yōu)厚的待遇,脫下西裝,穿上布衣草鞋,奔走于祖國大地,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陶行知先是在家里開辦平民讀書處,讓6歲的兒子教祖母認字,10多天后,陶母居然能讀信了。陶行知非常高興,他由此受到了啟發(fā),中國有太多的人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而一個識字的孩子就是一個好老師。
陶行知在全國各地發(fā)動成立平民讀書學校,遇見車夫、漁民、要飯的孩子、飯館的廚子,他都送上自己編寫的《平民千字課》,讓他們再去教身邊的人。
陶行知就是這樣一個一個去教,一點一滴地去做。在陶行知的努力下,《平民千字課》的發(fā)行量超過了300萬冊。即使是這樣,僅靠陶行知的一雙草鞋,怎么能救助7000萬失學的孩子呢?于是,他創(chuàng)辦了曉莊學校,培養(yǎng)自己的同志。
曉莊原來叫“小莊”,陶行知來了以后,把“小”改成了破曉的“曉”;村里的一座山,原來叫老山,他來了以后,學生要經常鍛煉,就改成勞動的山,叫“勞山”。
1927年3月15日,陶行知主持了曉莊試驗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的開學典禮,這是一所沒有教室的學校,蔚藍的青天是學校的天花板,金黃色的泥土就是學校的地板。陶行知帶領學生們自己建校舍、修廁所、蓋禮堂、造圖書館,開荒種地,挑糞施肥,和馬牛羊雞做朋友。
陶行知快樂而艱辛地呵護著曉莊學校,他拒絕領取校長薪水,卻四處奔走募捐,甚至把母親壽辰的賀禮都用來蓋增加的校舍。陶行知告訴母親,曉莊學校是代她“獻給國家的壽面”,希望慈母與國家一樣長生不老。
當曉莊的學校成長起來,陶行知說:“老山勞,小莊曉,新時代,推動了。”然而,到了1930年4月,3歲的曉莊學校不幸“夭折”了,陶行知成了國民政府的通緝要犯。當時,為了反對英國商會壓迫工人,以及抗議國民政府默許日本10多艘軍艦無視中國主權,闖入長江,停靠下關碼頭,南京城里經常發(fā)生學潮。曉莊學校的學生總是走在前列。
蔣介石密令曉莊停辦,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撰寫了《護校宣言》,抗議說:“曉莊的門可封,它的嘴不可封,它的筆不可封,它的愛人類和中華民族的心不可封。”緊接著,南京衛(wèi)戍司令部派出軍警緝拿陶行知,解散學校。士兵們查封曉莊,但曉莊沒有圍墻,沒有校門,他們竟不知將朱筆大封條貼在何處。
當時,由曉莊學生汪達之擔任校長的江蘇新安小學,辦學條件極為困難,學校幾位老師用兩件大衣跑了30里路沒有當到兩塊錢,又餓著肚子跑回學校。逃亡中的陶行知得到消息,立即兩次匯去錢款,并寫了熱情洋溢的信:“這件事是你們在長江北岸為鄉(xiāng)村教育寫成悲壯的一頁,亦即光榮的一頁,我們是何等安慰,又是何等敬佩你們啊!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你們抱著這種精神去教導小朋友,總是不會錯的。”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陶行知一生恪守的辦學信念,也是為勞苦大眾的教育不惜付出一切的最赤誠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