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妙
“搞笑諾貝爾獎”——一個極具諷刺性的模仿諾貝爾獎的獎項,目的在于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深思之后發人深省”的研究。不過,獲得該獎項的各項研究并非純粹為了搞笑,事實上,許多獲獎者在獲得這一“滑稽的獎項”后深受鼓舞,創造出了有益于社會的重要科技成果,成為諾貝爾獎和搞笑諾貝爾獎的雙獎獲得者。
飛翔的青蛙
安德烈·蓋姆和同事邁克爾·貝瑞通過實驗使活青蛙在強大電磁鐵的作用下懸浮在了空中。盡管磁懸浮原理在很早以前就被發現了,而且當時磁懸浮地球儀和磁懸浮鬧鐘幾乎在每個禮品店都能看到,但安德烈·蓋姆和邁克爾·貝瑞決定測試活的生物體是否具有磁性。
為了使青蛙免受不必要的危險,他們起初用堅果和水滴做實驗,在無數次嘗試后,終于讓兩棲動物“飛”了起來。青蛙之所以能懸浮在半空中,是因為青蛙體內的主要成分是水,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表現出很強的反磁性。
“理論上,人類也可以像青蛙一樣懸浮在半空中,因為人體內的主要成分也是水,不過必須在外加磁場足夠大的條件下才行。雖然我們暫時還做不到,但我愿意成為第一個懸浮在空中的人!”安德烈·蓋姆在被授予搞笑諾貝爾獎后認真地說,他也是第一位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的雙獎獲得者。
大量細線或頭發糾纏在一起
很多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將耳機整齊疊放在口袋里,運動一天后,雖然沒動它,但是拿出后發現它的線還是無可避免地糾纏在了一起。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美國學者多利安瑞摩和道格拉斯·史密斯提出這個令他們困惑不已的問題后,進行了3415次試驗。試驗很簡單:拿一個盒子,在里面放上兩根普通鞋帶,然后蓋上盒蓋使勁搖晃盒子。最后他們發現,強力搖晃后鞋帶會纏繞在一起打成結。
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兩位研究者借助電腦運用數學中的節點理論對每一個結進行了精密的分析。他們稱,他們在試驗中成功地打了120個不同類型的結,其中有11個復雜交錯在一起。將這個結論記錄在《在劇烈晃動下細繩自動打成結》一文中,多利安瑞摩和道格拉斯·史密斯也以此成為搞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收集鯨魚鼻涕
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是鯨魚,它們長時間生活在海洋里。如果大海中正在被研究人員監測的鯨魚突然生病了該怎么辦?倫敦動物協會海洋生物學家卡琳娜·阿塞韋多·懷特豪斯和墨西哥國立理工學院的尚德隆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這項研究的結論發表在《使用非創傷性新方法觀察自由移動的鯨魚的病情及在保護環境項目上的應用》一文中,他們也因此被授予搞笑諾貝爾工程學獎。
研究人員發現海洋中的鯨魚生病后,只需派出專用于收集鯨魚鼻涕的遙控直升機。直升機下部安裝了培養皿,當鯨魚釋放噴泉,培養皿就可以收集到噴濺物,這樣就能夠監測到病毒、細菌、脫氧核糖核酸、激素等一些鯨魚的重要數據。
采用這種新技術前,研究鯨魚不僅不易,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研究人員手工收集鯨魚噴出的黏液時,由于個頭較小的鯨魚呼出的液氣混合物離海平面過近,經常在到達研究人員手中的培養皿前就已被海浪打散。有了遙控直升機,研究人員在收集鯨魚噴出的黏液時,只需在船上遠程遙控就可以了,還可以隨時跟蹤鯨魚。
每當鯨魚呼吸時,飛機俯沖而下,將樣品收集在機身下的培養皿中,在海浪到來之前迅速升起并滿載而歸。
把煮熟的雞蛋變回“生雞蛋”
從某種意義上說,由美國和澳大利亞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地使時間“倒退”了。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正是其在科研報告中提到的“將煮熟的雞蛋還原到了生雞蛋的狀態”。
研究者先將雞蛋煮20分鐘,然后在蛋殼上扎孔,向內注射化學藥劑,在藥劑的作用下,蛋清逐漸“復原”,最終還原到和生雞蛋一樣的液體狀態,蛋黃也聚集在一起。
當然,蛋清“復原”只是一種粗略的說法。如果蛋清真能還原,他們就可以獲得真正的諾貝爾獎了。更準確地說,他們只是將煮熟的雞蛋變成了類似生雞蛋的渾濁液體。這是一套能更好地促進聚沉重組蛋白在體外發生再折疊的技術:可以讓變性失活、結構亂掉的蛋白質恢復活性,重新折疊成正常的結構。
這項技術有望用于治療癌癥,并可能被投入市場。此外,工業奶酪的制造者、農民以及其他需要使用重組蛋白質的人,都可以因此獲取更高利潤。
跳蚤比賽
法國圖盧茲獸醫院的瑪麗·克莉絲汀·卡迪耶格、克里斯特爾·朱伯特和米歇爾·弗朗克對寄生在貓狗身上的跳蚤的彈跳力進行了對比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狗身上的跳蚤比貓身上的跳蚤跳得高。
研究人員在科研報告《對比狗身上的跳蚤和貓身上的跳蚤的彈跳力》中記錄了以下結論:貓身上的跳蚤跳的平均距離為19.9厘米,顯然,狗身上的跳蚤跳的平均距離為30.4厘米,狗身上的跳蚤的彈跳力比貓身上的跳蚤的彈跳力更好。還有一個看似滑稽的理論:如果為狗和貓舉行比賽,狗身上的跳蚤要超過25厘米才能角逐冠軍,而貓身上的跳蚤要超過17厘米才能進入決賽。
貓和抑郁癥
由來自捷克、日本、美國和印度的醫學家、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對750份被貓咬過的人和1108份被狗咬過的人的電子醫療檔案進行了研究。這些人的檔案中還記載了他們的其他病情信息。研究人員們分析了其中可能存在著的某種關系。
專家提出被動物咬傷和心理健康有關的猜想,并對此進行試驗。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震驚。被貓咬過的人中高達41.3%的人都患有抑郁癥,而被狗咬過的人中患抑郁癥的比例為28.7%。研究人員在《關于被貓咬傷與抑郁癥的關聯》一文中嚴肅地提到了這個令人擔憂的比例,文章中還強烈呼吁社會各界要加強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因為除了患抑郁癥之外,還有其他潛在的危險威脅著養貓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更加嚴重。
養貓會導致抑郁癥,還是抑郁癥患者會更傾向于養貓?專家表示:“我們的論文沒有解答這個問題,但提出了更多的問題。”而與此同時,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雅洛斯拉夫·弗萊格等人發現:在捷克軍隊中,那些感染了弓形蟲的新兵在智力與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方面表現都更差。弓形蟲是貓身上的一種寄生蟲。同時,他們還提出,這種弓形蟲可能與人患精神疾病有關。
芥末報警器
日本化學家小組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一份名為《報警信號的味道和緊急情況通知的辦法》的申請書,這個神秘的方案源于一項“氣味報警”的創新技術。在附屬文件中,研究人員計算出何種濃度的芥末釋放到空氣中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喚醒沉睡中的人,還重點提到這種濃度使人類無法忍受,但又不會危及健康。
在發現芥末報警器前,研究人員還用其他具有刺鼻氣味的材料進行了系列試驗,最后發現就連臭雞蛋的味道也無法壓倒芥末的氣味。
這種味覺報警器可以在緊急情況下幫助聽力障礙者獲知危險,例如半夜著火,通常,普通的聲音信號對他們來說不起作用。
(選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