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十分依賴黨員干部等發揮標桿作用,因此黨校必須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基本責任,先培養意搭配有號召力、有行動力和高認知水平的黨員干部,以其為中間節點,為進一步向全社會宣傳生態文明思想做好充足準備,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高速發展。
黨校思想政治課深化生態文明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標
習近平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在嘗試解決中國生態環境問題過程中不斷醞釀、完善并確立的,即指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內容,也闡明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黨員干部需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而黨校則需要完整地解析和傳授生態文明思想,在面向黨員干部的教育中至少應實現三個基本目標,一是使黨員干部正確且完整地理解生態文明思想,并引導其自覺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二是培養生態文明發展與建設所需的優秀專職干部,使其在專項領域發揮重要的領導作用;三是促進生態文明思想的大眾化普及,使黨員干部能夠更有效地帶動人民群眾的思想發展與進步。
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思想的八大豐富內涵解析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思想主要依據了馬克思主義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馬克思認為“人依附于自然界而存在和生活”,人在維持生存的過程中必然與自然產生持續的交換,所以他也將自然視為人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無機身體。習近平結合中國發展的現實和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進行了發展和細化解釋,提出了八點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即: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山水林田湖樹是生命共同體、堅持建設魅力中國全民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一項具體任務。具體來看,從現實角度來看其意義主要有三個方面:
有效回應社會主體新的生態訴求,解決新時代社會矛盾并推動社會的健康發展。從中國現代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早期經濟粗放化發展導致的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對人民生活產生不良影響,人民期望改善生態以獲得更良好的生活環境。
迎合了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多次提到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其中也將生態保護作為重點,這實際上也是中國人民對于美麗中國發展、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往。
為未來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習近平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價值,指出了生態保護和恢復不僅是人類社會生產中資源穩定供給的基本條件,也是未來綠色經濟發展方向下的國家治理的必然需要,因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本身就會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及實踐貢獻
從理論層面上看,馬克思主義理論雖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并未明確生態保護的價值和生態幸福的本質內涵,而習近平則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學習和認識,深入解釋并發展了該理論。
從實踐層面上看,習近平建設生態文明思想還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實踐貢獻:第一,較為完善地闡述了為什么要建設的生態文明,他列舉了人類當前面臨的生態危機,指出這一客觀狀況下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繼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文明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實踐的必要之義;第二,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理想目標,他認為生態文明不僅是達成環境與生態恢復等單一結果,最終還要形成更高級的文明形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社會體系、制度體系等;第三,對中短期內中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和方法進行了謀劃,其提出應首先設計生態文明總體建設體系,再逐步構建與政治制度、法治體系相融合的生態文明制度。
深入研究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理論基礎
生態興則文明興,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文明發展與存續的基本條件。習近平結合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也結合中國發展的歷史指出,幾乎所有的文明國家都形成于生態良好的地區,人類發展中也有許多因忽視生態而導致文明衰亡的案例。所以他認為,要從文明興衰的角度來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調動人保護和恢復生態的積極意識。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即人應當有對自然價值的認同感,以及推動二者共生的意識。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未來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應再將生態保護與社會治理割裂開來,而是要將生態制度融入到新時代社會制度中,構建有助于推動二者共同發展的良好制度體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中資源條件可持續的基本條件。習近平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曾在《之江新語》發表評論文章,特別探討了生態與經濟的關系,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解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
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即生態本身的良好發展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是新時代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標。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代社會矛盾發生變化,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包括了美好家園所需的良好自然與生態環境。這實際上解釋了生態文明建設與中國共產黨執政方針的契合性,也說明了黨員干部堅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立足本職,為生態文明建設培養“三類型”黨員干部
培養“航標燈”型干部。黨員干部必須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的早期實踐中承擔起示范和號召作用,必須保證此類干部充分理解生態文明的內涵,以自身言行來指引基層黨員、群眾正確地理解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
培養“實干家”型干部。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許多基礎性的發展和建設工作必須由同時具備較高思想認識和較高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干部來領導,以此來保證生態文明基礎發展和建設的方向正確、成果理想。
培養“護法者”型干部。 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將逐步國家治理制度、法治體系相融合,這需要有較強法律意識的干部來承擔生態文明法治化發展的責任,因此黨校在針對檢查、司法、監察等部門黨員干部的教育中要進一步強調生態文明意識教育,使其有效承擔其生態文明建設和管理責任,成為我國生態文明早期建設和發展中的堅定“護法者”,充分強化全國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
強化宣傳和普及力度,使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
前文分析中提到以“航標燈”型干部來引導人民群眾神態文明認識的發揮在那,黨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相對偏小。對此,建議黨校加強三類工作來推動生態文明宣傳和教育工作的發展:第一,充分發揮黨校的組織和動員能力,構建多級培訓教育模式,將校內生態文明教育通過黨員干部隊伍拓展到更廣泛的群眾群體中去,通過黨校校內教育成果帶動生態文明社會化教育成果的發展;第二,充分發揮黨校理論宣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鼓勵黨校教師主動到基層部門、社區組織和開展宣講活動,通過設計更通俗的宣講內容、組織形式新穎的交流學習活動等,吸引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和學習生態文明思想,提升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第三,深入挖掘黨校的理論轉化能力,在地方黨校教育實踐過程中,結合地方發展實情,運用理論武裝教研、科研隊伍,研判發展現狀和問題,為地方黨委、政府提供生態文明發展相關的決策建議,比如群眾教育方面的決策,以此改善生態文明宣傳和普及效果。
黨校教育工作者應注意到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早期黨員干部的重要作用,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自主加強學習,同時做好對特色功能型干部的培養,并從黨校職能定位和能力優勢出發進一步做好宣傳與普及工作,以此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