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超 陳志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普查綜合大隊 江西南昌 330000
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在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下提出的歷史任務,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重點。要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就必須強調做好規劃,特別是涉及廣大農民的村莊規劃。2008年1月1日,根據我國國情和當地實際,頒布實施《城鄉規劃法》,明確了村莊規劃的法律地位。可見,村莊規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農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進行村莊規劃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黨的建設。總之,村莊規劃是農村各類建設工作的基礎。要在解決農民各種生產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做好村莊規劃,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加強農村生產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社會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使村莊的建設和管理能夠滿足社會所有人的需要,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
(1)堅持民主、尊重民意的原則。村莊規劃是一個公眾參與的過程,要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讓村民參與決策和共建,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因此,要加快編制村莊規劃。基本建立起“功能明確、層次分明、覆蓋全縣、更加協調”的城鄉規劃體系。
(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營造宜人、便利、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健全的城市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規劃人員的不懈追求。對一些自然資源豐富或歷史積淀深厚、歷史古跡眾多的村莊,要保留優良傳統,突出地域特色,整合優質資源,改善農村產業結構。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是實施村莊規劃的基本方針。但目前許多村莊規劃沒有延續原有村莊的傳統空間,導致村莊規劃缺乏特色。一些村莊忽視了居民的一般經濟條件,村莊的大拆大建將給居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此外,村莊規劃缺乏遠見,村莊規劃沒有對村莊的中長期發展做出估計,導致農民拆遷建設頻繁,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如建筑密度、建筑間距等技術指標都能很好地反映出來。
城鄉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之一,首要任務是統籌城鄉規劃,其中的薄弱環節是農村規劃嚴重滯后,帶來了城鄉二元、城鄉混合等諸多問題。同時,還需要根據《城鄉規劃法》出臺村莊規劃技術規范,解決村莊規劃具體操作中的技術規范和技術管理問題,給規劃管理帶來困難。理順農村規劃管理的范圍、體制和機制,充實基層建站技術力量,加大農村規劃資金投入和實施力度,促進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2]。
村莊規劃實質是指導和規范村莊的綜合開發、建設和治理。在實踐中,村民的公眾積極參與意識薄弱。缺乏良好的公眾參與信息平臺和一些規劃部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也影響了村民的公眾參與意識。村民受教育程度低,需要更多的大眾化表達。即使村民具有相當的公眾參與意識,也很難跨過目前普遍的公眾參與形式的技術門檻。
村莊規劃具有法治性,是對農村土地空間進行詳細規劃的系統規劃。村莊規劃是在“多規合一”的基礎上,通過整合原有的村莊規劃、村莊土地利用規劃、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等規劃,重點對居住區房屋建設、環境整治、作風管理和控制等方面進行規劃,同時細化實施村莊布局規劃中提出的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和基礎設施規劃要求,制定可行的村莊規劃方案,合理有序地安排村莊總體布局。規劃經專家論證、公示和政府批準后,不得隨意變更,以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自然水體和鄉村綠化,體現鄉村自然和鄉村景觀,形成“一村一品”的鄉村景觀格局。在規劃中,要吸收傳統村落空間布局的優勢,整體空間設計要體現當地的生產生活習慣。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區域范圍,以資源合理配置利用、基礎設施共享等因素,確定人口規模和土地利用規模,注重功能完善,新農村不僅體現了一種文化傳統的積淀,而且具有現代化的居住環境,滿足了人們對農村文化氛圍和社區功能的要求[3]。
因地制宜,認真分析各村在區位、經濟、空間、文化、建設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合理分類。比如,平原村要以村莊建設規劃為重點,以空心村改造為重點,整合土地資源,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及區域共享,加強產業引導;山村要以村莊改造規劃為重點,引導村民更新村容,改善居住環境,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總之,要根據不同類型村莊的特點,在尊重農村建設客觀規律、滿足農民實際需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村莊建設規劃。
實施村莊建設規劃是一項長期工作,且村莊規劃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要充分發揮村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嚴格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在農村規劃編制和實施中全面落實宣傳制度。一方面,在規劃現狀調查階段,要收集各群體的意愿,注重改善村莊面貌,從當地實際出發,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會上提出各黨的位置規劃方案的優缺點。另一方面,在規劃審批階段,做好審批前后的宣傳工作,將主要圖紙、指標等規劃方案的主題內容制作成宣傳版,在村委會公告欄上進行宣傳,設置意見箱,收集村民對規劃方案的意見,尊重農民意愿。
總之,村莊規劃是一項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需要結合我國村莊實際情況進行不斷完善,進而促進村莊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