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艷
青島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山東即墨 26 6 200
農業經濟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社會健康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第一產業,加速農業經濟發展,對轉變農村生活、提高經濟水平、解決“三農”問題有十分重要作用。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缺乏活力,針對這種情況,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管理,不斷出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優惠政策,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但在具體政策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大差距。
我國農村的經營管理模式大多數以小農式經濟為主,但這種模式并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規模。目前,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由此可見,農村在實際發展和建設中缺乏青年壯力和專業化農民。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導致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無法滿足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很多農戶比較向往城市生活,逐漸由農戶身份轉向城市身份,從而導致大量的農田閑置。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土地的經營權,使其難以通過流轉的方式得到正常的使用。另外,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龍頭企業實力不足,難以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和建設,嚴重限制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在管理農業經濟過程中,需要管理人員實施與落實各項農業經濟管理政策,若農業管理人員綜合素質較低,就會影響到農業政策與方法的貫徹落實。從現階段國內農業經濟管理狀況分析,依舊有很多農業管理人員因為綜合素質比較低而不能勝任其崗位需求,尤其是在新農村背景下,這就對農業管理人員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在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構建過程中,應從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入手,切實保護好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避免土地被不法分子侵占。基層地區的政府部門也應重視構建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機制,推動各項規章制度創新發展,對集體土地流轉項目進行嚴格管理,杜絕貪污腐敗現象。各級政府部門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正確引導自發性農業人員進行土地承包、市場運作,同時通過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依靠地方農業種植大戶及龍頭企業帶動經濟發展,將農村的閑散資金高效利用起來,以此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
在實際發展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時建立和完善各項農業產業的金融扶持體系,進一步優化農產業銷售機制,為農業的發展和建設注入新的活力。①在實際發展和建設中,根據當地特色和農產業項目,政府部門及時優化各項政策,為人們提供便利的條件,積極引導特色農業走向產業化和規模化生產。②積極推進綠色農產業的發展和建設,使其能夠符合生態環保的發展要求,同時還可以創建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品牌,有效增強當地農產業的發展趨勢和競爭力。③在發展農業經濟建設中,積極拓展農產品的價格,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同時還要創新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以及儲存的方式,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質量。④加強農產品與當地加工企業之間的聯系,在技術上有更好的突破,實現共同發展。
擁有專業化的管理型人才是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條件,首先,要從現有人員抓起,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加強農業管理意識的提升,提升他們對先進的管理技術和設備的學習能力,從而掌握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其次,高薪吸引專業水平較高的外來管理人員,特別是自動化管理專業的高級人才,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自動化管理發展速度[2]。
相對現代農業經濟管理,需要信息技術加持才能實現其管理質量的提升。所以,農業經濟管理必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不斷提升農業經營管理中的市場信息整理與收集能力,與所收集的數據信息相結合,客觀分析市場發展動態。農業經濟管理期間難免會出現農業資金分配問題,這就必須通過信息技術精準記錄農業生產信息,確保農業生產資金能夠實現分配方式與方向的合理化。此外,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查詢相關技術資料,保證管理人員在實踐中得到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提升。
在農村改革過程中,合作經濟組織的創建是徹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前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政府部門要扮演好“引領者”“主導者”的角色,不斷加大宣傳與教育力度,使農民群眾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還要深入基層進行研究,對農業現代化發展情況予以指導。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通過民主管控的途徑實現利益共享,使“政企分離”的原則得到有效落實,切實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自控能力、發展能力。依托農村地區的具體情況,深入挖掘資源優勢,形成鮮明的發展特色,為農村農業機制的創新與突破、農民群眾的深層次發展提供保障[3]。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僅要滿足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要求,還要引導市場經濟的發展。另外,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認識到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加強農村產業結構體系的優化、調整和創新,合理運用農村經濟管理措施,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