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憲良
長春市長發舊城改造工程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00
“營改增”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原本重復的納稅問題,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升了服務行業的競爭能力,從而最大程度的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稅務負擔。但需要注意的是,減輕稅務負擔往往是從全局角度看,真正將“營改增”的相關工作要求落實到實際的行業中產生的影響也略有不同。在當前的運營模式發展過程中,同一稅率水平的基礎上不同的企業體現出的稅收負擔增減也并不一致。
“營改增”是目前我國稅收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并且已經成為了當下完善稅務制度的主要措施[1]。再加上商場經濟的開展,營業稅的征收呈現出了較為突出的不合理性,并不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因此將“營改增”的具體內容落實到實際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更有助于持續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而快速完成中小型企業的轉型升級。
“營改增”對財政審閱的影響是最為明顯的,另外由于平時在核算銷項時不加入營業稅,因此相對來講營業稅的核算較為簡單。相比于增值稅,核算內容也減少了很多,對應的收入入賬方法也有了較大的變化。在扣除銷項稅額時應按照規定的稅率扣除,本金在核算時也要抵扣進項稅額,將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聯系起來將其納入到新的稅金審閱過程中,能夠消除掉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之間的差值[2]。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何種規模的企業必定會因為實施“營改增”調整會計審閱。另外為了減少企業稅務負擔,還需要針對現如今主要體現出的混業經營情況制定出對應的稅務改革措施以持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深入分析后歐根據需求進行不同的核算。
落實“營改增”工作的相關要求后,企業管理流程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另外為了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應完善從企業上級到基層的管理鏈條,管理的作用越凸顯,對應的抵扣稅額也就越多,在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讓下一階段的企業管理層級的抵扣額有所增加,整體來看各個企業的轉型晉級動力均在這種情況下有所增強。再加上稅收制度的不斷變革與開展,企業為了盡快適應這一稅收制度也應變化傳統的運營以及市場營銷形式,無論是對內管理理還是出產安排都應進行多方面的變革[3]。從最初企業的商業鏈構建開端到后續合同伙伴的挑選,這些重要過程帶給企業效益的提升效果需要以規范的稅收制度與完善的企業機制為基礎,企業的管理水平也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解決重復交稅問題是“營改增”各項工作內容落實到實處的關鍵因素,服務業的競爭能力在這種情況下逐漸提升,企業的稅負也在逐漸減少。但稅負的減輕僅僅是從整體角度考慮的,實際落實下去后真實的影響也有諸多不同。由于行業的多樣化,各個企業的運營形式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這就使得即使處于同一稅率水平線稅收負擔增減也是不同的。以小桂花繳稅人為例,對于企業的有利因素占得比例較多,這主要是因為增值稅率的調整,稅率為3%;但若是交通運輸行業并沒有發生改變,反而是僅僅很自由現代服務業的營業稅由原本的5%變為3%,這樣的稅率下降使得其變為了“營改增”變革中獲益較大的行業[4]。交通運輸行業的調整內容主要是增值稅由原本的3%增長為了現如今的11%。但交通運輸行業由于“營改增”成為了增值稅繳稅人,這就使得進項稅額能從銷項稅中抵扣,稅負隨之減輕,這對整個交通運輸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任何事物的實施都有兩面性,“營改增”在實施時包含有利因素但同樣也存在著諸多弊端。
企業的稅務負擔在“營改增”實施后大大降低。以交通運輸行業為例,整體的事無負擔呈現出了前高后低的改變特點。在“營改增”實施的前提,多數的企業稅負不降反升,但這種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后稅負就大大減少,較比以往有了較為明顯的下降。
“營改增”相關工作落實后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尤其是當地的財政收入更會受到較大的沖擊,影響了落實“營改增”相關工作要求的積極性。出現財政收入銳減的主要因素有兩點,分別是政策減稅與中央當地稅收分成比例增加(四分之三盡歸中央財政)[5];第二是由于一直以來增值稅都占有總稅收輸入的絕大部分,再加上增值稅的多少與國家經濟有著密切關系。經濟若是不處于持續發展的狀態很容易就會影響到最終的稅收,繼而給當地財政帶來一定的壓力,影響了當地政府收入的整體穩定性。
“營改增”對于中小型企業發展來說不僅僅是單純的降低稅收負擔,同樣也是這些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機遇。目前我國的稅收體制依然存在著多種問題,推進“營改增”工作的落實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為我國第三產業鏈條的形成與發展打下基礎。將“營改增”的相關工作要求落實到實處既能夠優化經濟結構,同時在面對這次稅收制度改革時,中小企業也能抓住這次難得的發展機遇,以更為積極的態度響應“營改增”工作,持續改進現有的經營體制為企業的發展做好鋪墊。
面臨當下“營改增”的主要形式,在研討運營狀況的前提下明確已經受到改革影響較大的活動是較為重要的,包括企業的日常運營流程等,都需要在“營改增”的相關工作要求下重新調整與持續性的優化,保證企業能夠在這一經濟發展形勢下獲得最大化的利益,確定利益獲得方向才是保證最終利益的關鍵因素;另外中小型企業同樣需要增加稅收政策與相關事務的培訓頻率,重點工作圍繞“營改增”的財務人員與企業高層更要了解相關知識,關注“營改增”可能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6]。確定影響范圍以及“營改增”給企業帶來的利弊后,就能提前制定針對性的計劃,對這些帶來的影響深入分析,從而逐步改變在傳統稅收體制下形成的企業運營理念。在經濟條件允許且相關政策不影響企業運營的情況下,將主要事務與輔助事務分開是極有必要的,能夠更好的讓企業享受稅收政策,從而讓其逐漸向著專業化的發展方向發展。在“營改增”相關工作落實后應該以一個積極的態度進行相關的政策解析與工作流程培訓工作,尤其是管理人員與財務人員,深入了解稅收體制的相關知識能保證計劃制定與實施的及時性,降低企業稅務負擔的同時也規避了納稅風險。
“營改增”相關工作落實后,企業首先要針對當前的市場形勢做好市場調查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應圍繞商品報價、生產條件、服務情況以及稅負情況等進行深入分析。同時應對企業的自身有一個較為清楚的認識,重新核算企業的資產,結合當前的市場形勢重新確定產品或服務的價格,使得推出的價格既能滿足消費者們的消費預期與需要,同時還能夠保證企業獲得最佳收益,逐步擴大自身在市場中的份額,提高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影響力;另外應持續關注績效考核管理,改變原本的生產運營模式以使自身的運營流程符合當前的“營改增”市場形勢。企業在強化資金管理的同時,也要以更加科學的方式編制費用核算表,確定績效考核方針,下屬的企業與員工要認真執行推出的獎懲辦法與對應的績效考核制度,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只有及時抓住并科學利用稅改政策,才能實現在降低稅負的同時保證企業抓住發展機遇的企業發展目標,繼而使企業自身的利潤空間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