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榆次區養老保險管理服務中心 山西晉中 0306 00
稅務征收模式下,企業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深度對賬工作逐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具體內容包括稅務征收、財政專戶管理、人行歸集,由社保經辦機構負責養老金支付運作,確保賬目和支出相契合。通過此種方式,有助于進一步優化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迎合新時期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制定合理的風險控制措施,最大程度上消除潛在風險,為職工合法權益提供堅實保障。
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優化,本質目標是為退休人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參加社保的人員定期繳費,在退休后領取養老金。養老金相關數據的保管和處理,關乎到后續的職工基本養老金支出和取用,但是由于數據信息量規模龐大,在信息系統中保存和管理。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繳費年限和退休年齡等數據信息來源渠道單一,可塑性較差,同個人賬戶相背離,關聯數據在養老保險管理工作全過程滲透[1]。在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深度對賬工作開展中,應明確工作重點所在,一一核對個人賬戶與繳費基數相關數據信息,跟蹤處理最終核對結果,為信息真實、完整提供保障。在此基礎上,才可以保證后續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實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維護患者合法權益。
在實行稅務征收模式下,實行深度對賬模式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及時修改數據錯誤,具體表現在數據跨網傳輸的錯誤,部分是接口徑不統一導致,也有部分是偶然因素導致[2]。長期不對賬,如果出現此類問題容易導致核心數據丟失,或是在海量數據庫中無法提取。操作人員日常工作中需要錄入的數據量較多,類型多樣,由于工作人員個體素質差異,不可避免的出現偏差,尤其是小數點錯位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重視,在海量的數據中是難以有效發現的。如,參保人員的關系轉入年度繳費基數和記賬利率等,錄入錯誤則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規避數據非法篡改,此類情況十分嚴峻,其中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糾紛。從很多典型的社會保險人員違法犯罪案件分析了解到,犯罪人員受教育水平較高,年齡結構逐漸趨于年輕化,開始傾向于高科技犯罪,尋找日常管理中的漏洞,利用自身熟悉業務流程、配套政策和系統漏洞,數據造假,違規操作來謀求私利[3]。
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涉及的環節眾多,環節越多,容易出現問題的幾率越大。繳費到社保機構入賬,需要經過四個部門和眾多環節,容易受到客觀因素影響出現數據偏差問題,后期跟蹤處理十分麻煩。所以,應該明確主體所在,將責任層層落實到各個部門、各個崗位和人員,核心數據在部門間交換,確定發送方和接收方的時間、賬單內容、反饋時間和異常項目處理等信息。
在職工養老保險稅務代征方式下,傳統的對賬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要,需要充分民企給稅務代征職能轉變情況,針對其中的問題針對性處理。在稅務代征職工養老保險費用政策實施下,對賬和賬務處理方式需要及時調整,直接關乎到各項工作的推進。部分機關事業單位的職工養老保險未能嚴格遵循規定稅務代征,賬務處理不當,無法生成財務報表,影響到財務數據完整性。究其根本,是由于稅務征繳職能轉變后,尚未明確具體的對賬方式。針對此類問題,可以分別向上級部門回報,加強稅務、人社與財政部門協商溝通,自上而下明確稅務代征下的對賬方式和賬務處理方式。
對于當年退休人員而言,社平工資基本處于同一水平,基本養老金的差異,是由繳費指數、月數和個人賬戶累計數決定。所以,各年度繳費基數等核心數據,集成為累計繳費指數,降低對賬時間跨度,最大程度上規避潛在的運算舍入風險。另外,在政策不斷完善下,不斷加深基礎養老金和累計繳費指數之間的關系,累計繳費指數余額的變化關系,只有在厘清這些指標數據之間的關系前提下,才可以實現數據集成化處理,減少數據偏差風險。對基本養老保險相關聯數據集中處理,對原本冗雜的流程精簡化,可以減少數據交換環節消耗的時間以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降低對賬工作量。縱向集中數據,關系轉移接續流程深入優化,梳理清楚對賬關系;橫向集中,縮小對賬范圍,對賬銷率將大大提升。
核心數據的變動頻繁,如何避免核心數據出現偏差,可以實行日清月結模式,了所以對賬責任主體所在,理清勾稽關系,當日清算對賬內容,每月余地結賬。如果在對賬過程中發現數據項不符的情況,及時查找和分析原因所在,做好記錄,及時改進,提升深度對賬工作效率。此外,為了最大程度上規避數據偏低,制定嚴厲的懲處方式,如果是偶然錯誤,并未造成巨大損失的,僅僅通過教育提醒即可,促使工作人員樹立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但是,造成巨大損失的,在彌補損失同時,績效考核評價適當的下降。一旦發現有惡意篡改核心數據的行為,應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據相應法律追究刑事責任。
在稅務征收模式下,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持續深化,但由于數據量過大,經辦環節眾多,可能出現數據偏差,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故此,實行深度對賬模式是必然之選,一旦發現異常數據,及時追蹤分析原因所在,制定合理措施解決,最大程度上保障數據真實、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