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云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陜西西安 7 10000
大量隧道的建設和投入運營,隧道襯砌的病害也隨之出現,其中襯砌裂縫是最常見的一種病害。襯砌裂縫的發展可能會帶來滲水、掉塊、掉拱等病害,進而對行人和車輛的安全產生威脅,影響公路的正常運營。為了對隧道進行綜合整治,對襯砌裂縫的形成原因、分布狀況和處治措施進行研究顯得非常重要。因此,結合實際情況,對某高速公路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隧道出現的襯砌裂縫進行分析發現,其所存在的裂縫類型主要有環向裂縫、縱向裂縫、斜向裂縫,在這當中,所選取的隧道中環向裂縫分布較多,所占比例較大;并且隧道均有不同程度的縱向裂縫存在;有少量斜向裂縫[1]。通過對裂縫產生的病害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該高速公路隧道設計設計年代較早,使用JTJ026—90公路隧道設計規范,同地區、同類型隧道的設計經驗偏少。該高速公路隧道由于地質條件較差,圍巖壓力較大。初期支護施作后變形較大,從而導致二次襯承受了較大的圍巖壓力,而且大部分二次襯砌用的是素混凝土,襯砌安全儲備不夠,隧道運營后出現了較多、較嚴重的裂縫。當時設計中采用JTJ026—90規范,與目前設計規范相比,設計中有以下幾方面的不足:①中空錨桿長度較短;②鋼筋格柵拱架用的多,工字鋼型鋼拱架用的少。格柵高度偏小,圍巖較好一點時還不使用鋼筋網;③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厚度偏小,強度較低;④預留變形量沉落量偏大;⑤二次模注混凝土襯砌為素混凝土,強度較低,且厚度偏小;⑥隧道設計時永久荷載未考慮地下水的作用。
隧道施工中,沒有重視監控量測工作,對測量數據和資料未及時進行分析整理與反饋,從而未能指導設計和施工。在隧道施工過程中沒有充分利用圍巖、初期支護及二次襯砌三者之間的關系,施工時引起的變形縫、接槎縫是導致裂縫出現的重要因素。在施工過程中還存在如下問題:①二次襯砌模筑混凝土施工工藝有缺陷,豎向分塊或堵頭模板設置不當,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分層連續澆筑做的不好;②預留拱部下沉量設置不當,邊墻基礎的虛碴未及時清理;③過早拆模,混凝土強度還未達到設計強度的75%,就去掉支撐和模板;④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有中斷現象,且中斷時間超過初凝時間,繼續澆時,原有混凝土表面處理不當[2]。
(1)溫差影響。該高速某段溫差較大,冬季特別冷,溫度非常低,氣溫突然下降時,封閉環狀襯砌結構表面溫度下降很快,而襯砌內側與圍巖密貼,溫度基本保持穩定,且變形受到圍巖約束,內外側劇烈的溫度差使襯砌結構產生較大的拉應力,導致襯砌混凝土開裂。
(2)地下水影響。這幾坐隧道均有滲水痕跡,但是舊公路隧道設計規范中隧道的永久荷載沒有考慮水的影響,水壓力對隧道襯砌結構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地下水不能排出,地下水將作用于支護結構,使得襯砌側向壓力加大,導致隧道從拱部到邊墻出現水平裂縫以及環狀開裂。除此之外,地下水還會使初期支護中的格柵鋼筋銹蝕,降低初期支護承載能力,從而加速二次襯砌裂縫等病害的發生和發展[3]。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以往經驗和施工隊伍的習慣,采用如下整治技術:
對于不漏水的斜向、環向裂縫主要采用“鑿槽填充”法來整治:沿裂縫鑿一深、寬為5cm×5cm的槽,并清槽;向槽內填充4cm厚的高強度膨脹砂漿(配合比為水泥:細骨料:膨脹料UEA:速凝劑=1:1.2:1.2:0.6);用配色砂漿(配合比為普通水泥:細骨料:白水泥:水=1.8:4.0:1.0:1.1)抹平剩余1cm厚的槽面。
對于有滲漏水的環向及斜向裂縫主要采用“鑿槽+導流+填充”法來整治,即沿裂縫走向將水引向裂縫最低點處的接縫排水管中,鑿槽與透水管連通,槽內用半片φ50PVC導流管進行引排水處理,然后做填充與抹面:沿裂縫鑿一深、寬為5cm×8cm的槽,再在該槽內中間部位繼續鑿一深、寬為3cm×5cm的導流槽,并清槽;在導流槽內安設半片φ50PVC管,用雙液漿(水泥漿∶水玻璃液=1:1)封口抹平,并用單面塑料膠帶貼封,然后填充2cm厚的高強度膨脹砂漿,接著再用單面塑料膠帶貼封,在貼封膠帶上再填充2cm厚的高強度膨脹砂漿,最后用配色砂漿抹平剩余1cm厚的槽面。
對于縱向裂縫,不論是有水還是沒有水,都采用壓漿封堵的辦法進行處理,以保證隧道襯砌結構的安全。具體做法是:沿裂縫鑿一深、寬為8cm×8cm的槽,并清槽;往槽內填充7cm厚的高強膨脹砂漿,填充中沿槽每隔60cm預埋一個“6”型的注漿尖嘴(注漿尖嘴長為8cm),注漿嘴須頂在鑿槽底部,以確保下一步的注漿效果;高強膨脹砂漿凝固后向注漿尖嘴里注入事先調配好的漿液(環氧樹脂∶二丁脂∶乙二氨∶滑石粉=1:1.2:0.7:0.8),直到注滿為止;注漿完畢,用配色砂漿抹平剩余1cm厚的槽面。對于局部縱向裂縫較多的地方,采用打設錨桿進行加強處理。
在隧道施工與運營過程中,因受到設計方案、施工操作不規范、初期支護中錨桿效果不佳、襯砌周圍巖層結構變化、環境溫差、地下水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容易導致襯砌結構受力發生變化,當襯砌結構的拉應力大于極限應力時,襯砌表面就會出現裂縫。對于運營隧道,要做好日常維護保養,加強裂縫觀測,及時掌握裂縫發展變化趨勢與規律,發現問題及時處治,以確保隧道結構安全和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