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會
摘 要:SPOC的興起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線下教學,隨著時代對手機端的需求越來越大,線上教學正在逐漸崛起。本文以高職院校工程類高等數學教學中率先提出的基于SPOC的FOB教學模式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為依托,實現面授學習、在線學習、線上線下階段性測試三的FOB教學模式。
關鍵詞:SPOC;課堂線下以及SPOC線上的混合FOB教學模式;理論研究價值;實踐研究價值;創新與突破
一、研究“SPOC+FOB”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信息設備應用的不斷加深,在線課程以不可抑制的姿態潮涌來襲,SPOC等新教學理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那么,什么是SPOC呢?這個概念是2013年由加州大學的阿曼多·福克斯教授率先提出的。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縮寫,是小規模、私密性的在線課程。因為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所以也稱為私播課。
SPOC的興起不斷地沖擊著傳統的線下教學,而隨著時代對手機端的需求越來越大,線上正在逐漸崛起。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影響,對學生來說,就是將收獲利益最大化,現在很多的學校隨著時代的需求也是有采用O2O模式的,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為了更好地接受新事物,面對面教學和線上教學相互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線的學習(online learning)與面對面課堂上的教學(face to face)融合(blend)教學模式的很好的結合。
二、研究的具體問題
我們著眼于SPOC的高職工程類高等數學FOB教學模式的在線課程建設:首先,應用超星平臺,基于SPOC的高職工程類高等數學FOB教學模式的建設與研究。其次,基于SPOC的工程類高等數學教學視頻、教學課件、教案設計、課程標準、題庫、考核方案等線上資源建設并且完善修訂線下高等數學相關教學資源,如重新修訂課程標準、重新撰寫適合學情的教案、錄制在線課程等等。
注重基于SPOC的高職工程類高等數學FOB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首先,利用超星平臺,開放預習系統、知識點講解系統、課后作業系統;其次,開放師生交流系統;再次,利用評價系統,分析學生學習情況;最后,結合本院已經立項并結題且廣泛使用的“問題引導模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模式”教學法,構建立體FOB教學模式。
三、問題的研究價值
理論研究價值:高職工程類高等數學教學中最為困擾我們的問題就是課程難度較大,課時量偏少,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不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擴展學習空間,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基于以上原因,課題組提出了基于SPOC的高職工程類高等數學FOB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即線上交流互動,線下教學輔導,便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移動學習,隨時隨地解決學生的具體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上傳自己查閱的資料,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習興趣。
實踐研究價值:契合高職數學的培養目標,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增大高職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彈性需求。通過課程體系的高度融合、線上資源的建設,線下教師的隨時指導,使學生在高等數學課堂上學習知識點,課下隨時隨地預習、復習、解決問題。從而順利地完成高等數學學習,高質量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和學生的需求,自由設置和調控課程進度、節奏和評分系統。SPOC可以銜接傳統教學模式和在線教學模式,使得在線學習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移動學習、社交網絡學習、混合學習、泛在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在更大程度上成為可能。利用信息技術創造網絡學習環境,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的主體作用。
四、研究和實踐中所采用的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研究國內外關于在線學習的相關文獻。
(二)調查研究法:進行學情調研,全面了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實際情況。
(三)對比研究法:將SPOC與傳統面授教學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SPOC在數學教學中的優缺點。
(四)經驗總結法:把前期工作進行有效分析,反復研討,查缺補漏,改進完善。通過對教學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并將課題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歸納總結,上升為經驗。
五、實踐中的創新與突破
我們在研究實踐中以高職院校工程類高等數學教學中率先提出的基于SPOC的FOB教學模式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為依托,實現面授學習、在線學習、線上線下階段性測試的FOB教學模式。鼓勵適合本校需求的SPOC,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創新校內、校際課程共享。有助于提高教學績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信賴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實現了與其他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中開展探索研究,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表現,對學生進行過程性的整體評價。通過學生在線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在線學習的能力,提高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中樞.我國小班化教學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