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延安
北方人喜歡吃面食,南方人則青睞米飯,一千年前形成的兩大農業布局讓中國出現了“南米北面”的飲食文化。而以稼穡聞名的渭河平原,更是關中糧倉,“北面”的核心區。據不完全統計,關中面食多達五十余種。在這眾多的面食中,尤以岐山面的名氣最大。
詩經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作為中國臊子面之鄉,岐山面的歷史就像岐山的文化一樣久遠。而能把一道面食做出“花”,也只有西周文化淵蔽的岐山人。岐山人自稱“天子的選民”,連老者也不忘在腰間系根黃腰帶,以示身份特征。而他們吃的面就叫“岐山面”,據說是西周流傳下來的,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現存的最早關于岐山面的文字記載見北宋時期的《夢粱錄》。對于岐山面的產生,有很多傳說。相傳周武王伐商途中,遇到一位村姑以臊子面款待。饑餓難耐的周武王一口氣吃了十多碗,吃完才發現此面如腰帶寬,與眾不同。細問什么面,答曰寬心面。“寬以處事,寬以待人,食寬心面,做寬心人。”武王聽畢,心中釋然,終成大業。周武王即位后,堅持宮中每月吃一頓野菜,以示警醒。由于野菜難以下咽,在王后的建議下,與面相和,便有了綠面。綠面不僅口感好,而且營養豐富,保健性強,流傳至今。西伯侯姬昌遇事決策均要占卜,一次噩夢之后,為了表示對上天的敬重,他吩咐夫人用五十根面條代替筮草,用來演卦,這便有了細若發絲的掛面,又叫長壽面。清末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傳召一位岐山廚師做面。受寵若驚的師傅一緊張,竟將“細如絲”的面條切成了韭菜葉寬。在責問中,答曰:“狀如春韭,寓意長久,愿我大清江山永固,祝老佛爺長壽永久。”從此,韭葉面聲名遠播。眾多的歷史傳說,不僅為花樣繁多的岐山面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還賦予了它們豐富的文化內涵。
岐山面惹人愛,最顯著的特色就是人工搟制的面薄且筋道。顆粒飽滿的麥子,磨成精白的面粉,用堿水和面,揉搓成團,醒制再揉,把纖維全部拉開,直到面團光滑黏性十足。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卻深藏玄機。面軟硬和得恰如其分,就像釀酒一樣,要拿捏恰當。而面團的揉、醒,就像醞釀與發酵過程。那揉好的面,就像嬰兒的皮膚一樣,光滑富有彈性。搟得一手好面,曾是岐山女人有本事的最好證明。她們不僅用一雙巧手證明了自己,能嫁一個好人家,也拴住了男人的胃,撐起一個家。搟好的面可以根據喜好,切成腰帶寬的寬心面、細如發絲的長壽面、韭葉寬的韭葉面、旗花形的旗花面等。
岐山面惹人饞的關鍵在臊子。傳說,周文王斬殺了一條惡龍,用其做臊子,犒賞軍士,后來這臊子演變成豬肉。帶皮的五花肉切成拇指蓋大、竹筷子厚的肉丁。鐵鍋干燒,旋以菜油,倒入肉丁翻攪,放姜末,加料酒、五香粉、鹽,干煸至透明狀,倒入醬油和大量柿子醋,熱鍋起白煙,再配以秦椒辣面,文火慢炒。一個小時以后,色澤鮮紅純正、口感酸辣突出的岐山臊子便做成了。這色澤油亮、辣而不燥的紅油臊子,正是岐山臊子面的精髓所在。臊子面的配菜講究五色,把豆腐、黃花菜、紅蘿卜、木耳炒好作為底菜,雞蛋攤成蛋皮,切成菱形小片,加切小的韭菜做漂菜。木耳豆腐寓意黑白分明,雞蛋象征富貴,紅蘿卜寓意日子紅紅火火,韭菜代表生機勃發,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代表了岐山人對生活的美好祝福。
熱水滾沸,面條下鍋,煮熟入碗,打入底菜,再澆湯,放臊子和漂菜,岐山面便成了。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可謂形、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是款待賓客的最佳美味。吃上一口,頓時口舌生津,回味無窮。面少湯多,只吃面不喝湯,是當地人約定俗成的飲食規矩,所以岐山面又叫一口香。一碗接一碗花樣繁多口感酸辣的岐山面,將人的味蕾喂足,讓人吃飽、吃好。
由于做工精細,吃法講究,幾千年來,岐山面一直廣受青睞。能將平凡的面食做得不平凡,讓它從一道人間美食變成一件精彩絕倫的藝術品,足可見岐山人勤勞節儉、崇信尚義的精神。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精神,岐山面才譽滿全國,傲立于美食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