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環(huán)
摘 要:BOPPPS教學模式包括導言、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 、后測及總結六個環(huán)節(jié)。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設計方法,提高了課堂安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本文主要介紹了BOPPPS教學模式的由來并結合教學實際探討B(tài)OPPPS教學模式如何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應用。
關鍵詞:BOPPPS模式;課堂教學改革;教育心理學
一、BOPPPS教學模式的由來及構成
構建主義和交際法是BOPPPS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該模式由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工作坊(簡稱ISW)創(chuàng)建,它不同于普通教學模式,十分看重學習者在學習中的參與和教學反饋,是一種閉環(huán)教學過程模型。BOPPPS 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過程劃分為六個相對獨立的模塊,六個模塊環(huán)環(huán)相扣。依次是:B(Bridgein)導入:即教學的引入環(huán)節(jié),意在引起學習者學習興趣;該部分可以根據(jù)知識點的性質設置新聞報道、議論點、驚人數(shù)據(jù)、有趣圖片、經驗故事、簡短文字等。O(Objective orOutcome)學習目標:即讓學習者明了課堂學習應達到的學習標準、重難點等;可以依據(jù)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從認知、情感和技能三個方面制定。P(Pre-test)前測:主要用來了解學生興趣、能力和已有知識儲備,以便教師及時調整課程內容的深度和進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回憶已儲備的知識。這部分可以通過設置問卷、小測驗、提問等多種形式實現(xiàn)。P(ParticipatoryLearning)參與式學習:該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內容的講解可采用積極互動式學習策略,如學生說課、分組討論、案例分析、學生試講等,使學習者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P(Postassessment)后測: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測試和評價。它用來了解學習者掌握關鍵知識的能力,以及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知識點的性質,可以采用如選擇題、判斷題、實操、反思日志等形式。S(Summary)總結:課堂教學的最后時刻是課堂教學的總結部分。老師的總結包括了對關鍵內容扼要概括、延伸思考、布置作業(yè)等;學生自我總結包括繪制思維導圖、知識樹等形式。簡單來說,BOPPPS 模型的課堂教學操作流程包含了“導入—目標—前測—參與式學習—后測—總結”六個環(huán)節(jié)。
二、教育心理學課堂教學常見問題分析
(一)難以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習目標
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會明確教學目的和內容,但教學目的通常寫在教案中,教師對此基本可以做到了然于胸,而學生對課堂學習目標和內容往往沒有深刻的理解,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常是直接進入知識點的學習,并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教育心理學課程主要是對一些理論觀點的呈現(xiàn),名詞術語眾多,學生自學的可能性較小,因此,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被動接受為主。教師“滿堂灌”難免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教育心理學課的知識點多,難度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忙于知識的傳授和趕教學進度,通常不給學生留思考的空間,會直接告訴學生“就是這樣”,很少引導學生思考“可能是什么樣的”。
(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高
雖然教育心理學課是建立在基礎心理學和教學課程基礎上的,但由于學生對心理學知識和教育學內容掌握不太扎實,所以導致他們之前學到過的很多知識點都成了惰性知識,面對教育心理學的理論、術語,多數(shù)同學基本又回歸到了零起點,難以主動學習,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五)不重視教學反饋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體系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反饋,只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方法組織教學,導致教師無法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注意教學反饋是非常重要的。
三、BOPPPS教學模型在教育心理學課程中的應用
(一)強調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BOPPPS 教學模型操作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課堂導入,也就是做好課前熱身,讓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概括化的認識,這一步對于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格外重要。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育心理學這門課程知識點繁多又難以理解,教學學時被大幅壓縮,導致多數(shù)教師在上課過程中無暇展現(xiàn)有效的課堂導入。部分老師也只是沿用傳統(tǒng)的導入模式或干脆不用。
但是有效地運行這一程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師生之間的進一步互動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學習“學習策略”這一章之前,筆者會給大家15分鐘時間,讓他們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記住教師給材料的重要知識點(這些材料如果按照死記硬背的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在15分鐘內完成記憶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去積極運用各種有效的方式來進行記憶,從而引出學習策略的定義)通過任務的完成大家親身體會了學習策略的含義與特點,為進一步學習這一章的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明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結合課程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的學生要達成的目標,因此學習目標的設計與教學目標的設計會有所不同。然而,通常教學中教師往往是站在自身的角度闡述教學目標,并且教學目標設計的過于籠統(tǒng),對于學生學習后具體要達到的水平,無法做出量化或可操作的界定。
與教師教案中的教學目標不同,BOPPPS 模型中的目標要以學生為主語,結合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法,對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要求。
為避免目標太過模糊,學習目標在認知和動作技能方面可采用行為目標表述法。行為目標的表達是指通過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陳述表達的教學目標,行為目標的應用有三個要素。
首先,具體目標,即用行為形容詞描述學生觀察和測量的具體行為。
其次,產生條件,即學生行為條件。
最后,行為標準,即滿足其要求的行為標準。
因此,在運用BOPPPS模式設置學習目標時,可以結合行動目標表述法來達到目標具體可量化的目的。
例如:在講授教育心理學第三章學習的基本原理第二節(jié)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時,可以對學習目標做以下表述:通過教師對行為主義理論的講解,同學們能夠識別教師給定的5個案例分析題中所運用的理論,說出3個案例分析中的理論算過關。
(三)采用多種形式力爭精準前測
“前測”是指在講授課程內容之前,通過提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知道的程度如何”等。
例如:在講解教育心理學認知發(fā)展理論時,涉及到皮亞杰、維果斯基的理論,可以先提供這兩位心理學家的相關理論術語(因為這兩個人物的理論在學生前期的學習中接觸過),看學生對術語的區(qū)分及理解程度,進而提問同學們對兩大學者的經典理論的掌握情況,然后決定接下來講解的深度和詳細程度。對于學生已經有的知識背景,已經掌握的內容,可以少講或者不講,也可以讓學生來講。
(四)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參與式學習”是BOPPS課堂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讓學生以多種方式參與課堂學習,更好地理解知識。參與式學習強調學生的參與,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學內容必須是課堂上最重要的知識點,或是大多數(shù)學生都有疑惑或無法理解的知識,同時,教師要做好“穿針引線”,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例如:在講解“理想教師應具備的品質”這部分內容時,現(xiàn)將學生分成六小組,每組分發(fā)一張A3紙,講臺放置2盒彩色筆,然后同學們按照自身感受分組討論,學生自由選擇、公用彩筆,大家在20分鐘時間進行充分的討論及繪制展示內容,20分鐘后每組選派一位代表上臺來展示和講解本組的討論內容。最后,根據(jù)同學們的討論情況,教師查缺補漏,將同學們比較陌生的“洋蔥模型”與大家想到的知識點進行結合,幫助大家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該部分內容。
(五)及時的后測
“后測”主要目的是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效的課堂后測可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和總結,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內容的調整并反思教學設計。教育心理學的后測形式根據(jù)課程內容進行靈活設計,主要有選擇題、判斷題、根據(jù)個人理解解釋某些原理等。
(六)點睛之用的總結
“小結”是對課堂內容的小結,是對學習點的整合,是對教師或學生將要接觸的下一堂課內容的預測。可以由教師進行,也可以由學生完成。根據(jù)實際情況,教育心理學的小結部分可以是教師直接講授式、啟發(fā)誘導式,也可以是學生做概念圖等。
總之,BOPPPS 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可以真正地起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參與教學過程的目的,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避免形式化,教條化。有些部分可以在熟練應用后加以整合,如可以根據(jù)課程性質、課時等因素將導入、前測;后測、總結合二為一,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魏艷艷,朱迪,楊勐,等.淺談BOPPPS模型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50):136-137.
[2] 程舫.BOPPPS教學模式的評價與反思[J].法制與社會,2019(19):203-204.
[3] 張丹丹.BOPPPS教學模式在項目管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26):209-210,212.
[4] 鄧敏,鄢文強.基于BOPPPS教學模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2):25-26.
[5] 彭嘉熙,郭浩,張琰.基于BOPPPS教學模型的心理測量學課程設計[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