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燁
摘 要:本文在對地方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流向及市場定位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畢業生就業流向及市場定位的現實和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邁進,對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就高職高專院校如何培養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流向良性循環談談基本思路。
關鍵詞:高職高專;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流向良性循環;對策
一、培養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指明方向。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又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培養具有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和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的制造業等產業的生產一線所需的從業者。
(二)技術技能型人才
技術技能型人才是一種復合型應用人才。該類型人才主要側重于技術實現和操作技能,通過生產實踐活動逐步成長為具備技師與高級技師的國家職業資格等級標準的合格適用人才。為此,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體現符合這一人才規格和等級標準。
(三)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有了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產業升級、專利技術的應用、生產工藝的革新、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的基礎上,使穩步發展的“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業的發展邁進。在新的發展契機和發展環境中,各地方各行業急需具有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優良品質的工匠精神,并具有專業新技術和過硬技能的人才從事生產一線工作的人才。因此打造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必要性所在。
二、打造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就業的對策
(一)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高專院校圍繞工匠精神的實質內涵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格等級標準,結合新時代產業發展方向、雙一流專業特色建設、就業流向良性循環等方面要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科學設計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方法、制度與保障機制等。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即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流向和市場定位是為本地區域產業服務為主,外阜服務為輔,從而滿足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人才的需要。
(二)調整完善創新課程體系
打破傳統的課程結構體系,創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模塊化新課程體系;開設培養工匠精神的系列課程,調整更新技術技能課程。通過調整完善創新的課程體系,使所培養的人才不斷創新和學習,能夠認認真真、盡職盡責得全身心投入到產業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職業精神狀態;能夠不斷超越平庸、選擇完善、精益求精;能夠對待事業踏實嚴謹、一絲不茍,追求突破、追求革新;讓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技術技能、敬業特征的人才,成為推動中國創造的智能產品更專業、更精細的原動力。
(三)積極推進校內學習與模擬實訓導師制
高職高專院校必須加強在校生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力度,強化模擬實訓手段和措施,提高職業崗位素養和技能。從新生大一入學教育開始,進行雙向選擇為學生聘請導師,將導師制落實到位。導師負責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全過程的教育引導,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愛黨、愛國、愛校、愛專業思想,搞好素質養成和“三觀”教育,在思想上筑牢畢業后能夠留在本省本地區,勵志為產業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意識。
(四)強化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校外實習與實踐師徒制
高職高專院校著重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因此,走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的路子是非常必要的。加強與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深度合作,選聘具有工匠精神、實踐經驗豐富、技術技能強的能人作為實習生的師傅,履行一定的拜師程序,增強責任意識;發揚師傅帶徒弟的優良傳統,創新新時代師徒關系,使實習生在企業提供的實習崗位工作中學,在實踐中增長才干。
(五)促進就業流向良性循環
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就業大量外流的原因主要是,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區位優勢不明顯;人才觀念與教育理念落后;政策、體制機制方面存在弊端,以及影響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匱乏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當務之急是培養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新時代產業發展的需要,從而創造良好的人才合理流向,避免人才流失,實現畢業生就業流向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工作報告[N].2017-10-18.
[2] 吳小平.高職院校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路徑與策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踐,2018,1(1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