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科春
摘 要: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辦好特殊教育”的號角吹響,云南特殊教育職業學院中專部面向肢體障礙學生開設的電子商務專業,在融合教育的影響下,圍繞就業崗位,以核心職業能力為基礎,加強政校企合作,摸索出了“四階段”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生的競爭力,為殘疾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關鍵詞:特殊教育;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模式
一、前言
近年來,電子商務領域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科技經濟的增長,同時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云南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落戶嵩明。 [1]在此契機下,作為云南省開辦殘疾人中等職業教育歷史最久的特殊教育學校,有理由將新興專業引入學校,為學校廣大的肢體殘疾和聽力殘疾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出路。
二、肢聽融合,挖掘殘疾人電子商務專業發展新方向
從整體來說,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新經濟形式——電子商務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新工作崗位,許多工作帶有鮮明的網絡特色。
電子商務發展日趨成熟,仍有充分的就業崗位。針對肢體障礙和聽力障礙的學生,就殘疾類別來說,在適應電子商務專業的就業崗位時,各有自己的特長。一方面,兩類殘疾學生有各自的就業崗位。比如肢體障礙學生因為身體的不方便,外出就業不實際,可在家利用所學電子商務知識自主創業,開網店,做客服,刷論壇的帖子等;如果能外出就業,同樣在電商企業能承擔網站客服、辦公室工勤、物流公司電腦派單員等職位。聽力障礙觀察力敏銳,模仿能力強,系統學習工藝美術設計等專業課程,能承擔海報設計、圖文設計、初級文秘、倉儲管理員、分包員等工作。另一方面,兩類學生可以協同創業。學習民族工藝品制作的聽力障礙學生負責生產各類工藝品;學習電子商務專業的肢體障礙學生建淘寶店、網點、微商等,負責銷售和物流。總之,在電子商務專業中,針對殘疾學生的就業崗位設置,不能好高騖遠,要從入校就強調就業崗位方向,從人才培養的層次上,在企業中有效補充低層次職業崗位。同時在校利用各類活動,讓學生提升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禮儀;有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有較強的抗挫耐受力;加強基礎職業技能的培訓,反復訓練,才能逐步提升就業實力。
三、“四環節”互動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電子商務專業在特殊教育中的探索和實踐經驗有限,而針對殘疾人教育一定要分層次,分類別,因材施教。具體設想是通過一年級的大班教學后,在尊重學生和家長意愿的前提下,依據學習成績、學習過程評價、教師評價、專業要求,再為學生分專業。同一個專業中也要分層培養,殘疾程度輕,智力能力好的學生向高級崗位方向發展;殘疾程度重,智力能力低下的學生向低端崗位方向發展。分專業后同時提出畢業的具體要求,在一定淘汰率的要求下,努力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同時教師進企業,學習管理,學習工藝,增強實踐能力,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在經濟大環境、企業要求、崗位需求的前提下,主動研究課程設置,通過教學,實現技能和能力,以此來滿足崗位對學生的要求。由此提出“四環節”互動人才培養模式。
(一)“社會+企業+學校”訂單培養方式。在電子商務發展的大前提下,在云南本省發展電子商務的大環境中,尋找政策支持。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動員全校教師走出校門,尋找行業、企業合作伙伴,“招商引資”。在學校內建立實訓教室,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在校外建立實訓實習基地,師資培訓基地。三個環境互相連動影響,形成良好的訂單培養方式。
(二)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方式。圍繞“訂單”培養的目標即人才培養目標,實現 “活字拼圖式”模塊化的課程的建立。課程實現模快化,依據殘疾人智力特點、心理特點、學習習慣周期特點,注意突出知識難點,精簡知識范圍,突出培養目標,明確學習任務,反復訓練,有效完成任務,達到“融知識、強技能、重情感”的課程目標。通過課程,實現技能和能力的培養。
(三)師資團隊培養方式。構建“專兼結合+雙師素質+引培結合”的“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初職教師”的師資團隊建設體系。特殊教育領域許多實踐經驗還不夠完善,學校應爭取更多經費,投入到科研上。同時用制度要求教師多出成果,并且也要給予教師充分的科研時間,讓老師有時間有精力做好教研工作,專注特教研究。
(四)具體教學方式。特殊教育不僅對象特殊,教學方式也應特殊。目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視頻公開課等概念層出不窮,作為特教教師應該多了解各種教學方式的區別和應用環境,將其利用到自身的教學中,補償殘疾學生身體殘疾帶來的認知能力低下的劣勢。并且,教學方式的變革也有效的提升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真正掌握一門技術和多項能力。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專業在融合教育日漸發展的背景下,學院運用“四階段特”人才培養模式,將肢體障礙和聽力障礙的學生兩相結合,既能有各自適合的崗位,又能協同創業,殊教育領域有其發展的前景,我們要做好調研,深入實踐,逐步摸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云南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落戶嵩明[OL]2016-06-03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606/20160601332139.shtml
[2] 王姣艷,何侃.國內外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殘疾人研究,2012(1):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