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梁同正
世界上有很多得天獨厚的葡萄酒產區,它們之中誕生過許多偉大的葡萄酒。我們已經無法得知這些葡萄酒產區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中所經歷過的種種故事。但今天,我們依然有機會見證一個新產區的興起。紅寺堡,這個年輕的產區正在崛起。而這里的第一家酒莊,又是懷著什么樣的信念,去開拓這一片新的產區呢?
There are many unique wine regions in the world, among which many great wines have been born.We have no way of knowing the stories that these wine regions have experienced in their development from scratch.But today, we st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witness the rise of a new production area.Hongsipu,Ningxia - this young producing area is rising.And its first winery here, with what kind of belief, to build this new production area?


“這里的緯度和法國波爾多一樣,但要干旱少雨得多……看,早上的風把露水都吹干了,這里基本不會有病蟲害出現。”
穿過密集的葡萄藤和枝葉,我望著不遠處那道頂著烈日下叨叨著葡萄園狀況,不時扒開枝葉查看葡萄狀況的身影。他叫大衛·泰尼(David Tyney),凱仕麗酒莊的釀酒師。10年前他來到寧夏賀蘭山東麓,與凱仕麗酒莊的團隊在紅寺堡這片干涸的土地上開墾出了2萬多畝的葡萄園。
凱仕麗酒莊是寧夏賀蘭山東麓紅寺堡鎮第一家進駐的酒莊。紅寺堡是中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安置區,10多年來接收了近20萬來自自然條件惡劣的寧夏南部山區的貧困民眾。這是一座新的城市,隨著移民的不斷涌入,新的產業、新的觀念也在不斷產生。而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紅寺堡成了寧夏最年輕的葡萄酒產區。2017年6月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授予紅寺堡 “中國葡萄酒第一鎮”的稱號。
也許很多讀者會跟我一樣困惑,一個發展不超過20年的小產區,怎么就稱得上是“中國葡萄酒第一鎮”呢?也許答案就在這個新興產區的第一家酒莊身上。
1998年,紅寺堡作為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立項建設。作為中國最大的異地單體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這里蘊含的龐大機遇吸引了來自廣東的投資者目光。2002年,寧夏凱仕麗實業有限公司在紅寺堡成立——而紅寺堡建立市轄區還要等到7年以后。早在酒莊創立之初,凱仕麗酒莊就圈下了5萬畝的土地用于開發葡萄園及酒莊的建設。17年過去了,當初圈下的土地已經有2萬多畝被種上了葡萄藤。
光看數字就覺得不容易。紅寺堡是寧夏最南部的葡萄酒產區,不同于銀川附近的產區,這里已經脫離了賀蘭山屏障的庇護,需要直接面對西邊吹來的勁風侵擾。土地雖然含有眾多適合葡萄生長所需的礦物質,但過于貧瘠依然需要靠挖開一條條溝渠填埋肥料以增強肥力。10多年前,沒有現在的耕種機械,沒有改造荒漠的經驗,在一片無際的荒漠中,凱仕麗人靠著雙手搬走了一塊又一塊的巨石,挖開了被沙礫覆蓋的土地,就這樣種下了近百萬株葡萄苗。然而,這百萬株葡萄苗最終能夠茁壯成長的并不多。很多葡萄幼苗栽下去后耐受不住寧夏干旱熾熱的陽光而枯萎,只能拔除后重新栽種。但即使是做了許多這樣繁雜勞累的重復栽種,新苗也往往難以成活。


凱仕麗酒莊的頭一個十年,就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紅寺堡,一直以來都被眾多國內外葡萄酒專家認定有釀出優質葡萄酒的潛力。可很少人能說得準如何讓葡萄在這片土地上安然生長。凱仕麗的葡萄園管理團隊在這片土地上做了許多的試驗:栽培不同的葡萄品種;嘗試不同的架形;研究不同地塊的土壤成分……事實上,即使今天凱仕麗酒莊不少酒款已經開始在眾多葡萄酒大賽上嶄露頭角,這些對葡萄園的研究和試驗依然在繼續。
跟著凱仕麗酒莊的釀酒師大衛·泰尼走在凱仕麗酒莊的葡萄園間,他指給我看有哪些田地正在做新的嘗試。如開頭所說的,大衛在凱仕麗酒莊建立不久后便加入了團隊。雖然他定居在新西蘭,但每年幾乎都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呆在紅寺堡守著這2萬畝的葡萄園。
團隊到凱仕麗酒莊參觀的幾天里,也恰好是大衛從法國飛回來準備酒莊今年的采摘事宜的時間。所以也有機會向他了解凱仕麗酒莊成立至今的發展歷程。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作為飛行釀酒師的他身上,了解到紅寺堡與全球其他產區的異同。
賀蘭山東麓產區與波爾多這樣優質的葡萄酒產區同處一條緯度線上,有著充足而適合葡萄生長的光能條件。但相比波爾多,或者說其他優質的葡萄酒產區,這里身處內陸,大陸性氣候占主導——換句大家能理解的話就是:這里的冬天要比其他產區要冷得多。
這里是一大片平原,觸眼可及的是陽光下郁郁蔥蔥的葡萄藤。唯一能遮擋陽光的只有遠方幾處小樹叢,逛完一圈下來整個人肉眼可見地黑了一圈。可能是去的時候已經是將近采收的初秋,并不覺得十分的熱,但干旱的空氣讓人感覺皮膚干裂。這樣的氣候可能對照料葡萄的人不太友好,然而卻是種出優質葡萄的良好自然條件。
在酒莊的建立之初,凱仕麗酒莊便恪守“好葡萄酒是種出來的”這一理念。養好2萬畝的葡萄園,是酒莊17年建設歷程中的重心。繞過賀蘭山從西邊吹來的風,干燥而凜冽,吹拂著一行行的葡萄藤,帶走了植株間的水氣,也同樣帶走了病蟲害的風險。凱仕麗酒莊所擁有的這片葡萄園,天然適合有機栽培的種植模式。2016年,凱仕麗酒莊的葡萄園通過有機標準認證。事實上,為了獲得這個認證,凱仕麗酒莊已經足足打磨了10多年。




在20世紀90年代,有中國的葡萄酒專家調研了寧夏紅寺堡的風土狀況,給出了這片產區適合種植葡萄及釀造葡萄酒的意見。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凱仕麗酒莊2002年在這里開墾第一片葡萄園時,就遇上了不少困難。紅寺堡的土壤主要為灰鈣土(淡灰鈣土)、風沙土和新積土。土質多為沙質、質地疏松、富含鈣質,通水、通氣性能強。然而由于干旱少雨,這里從古至今缺乏植被,自然土地較為貧瘠。酒莊首先要做的是,挖開地表的土壤埋下有機肥料以增強土地的肥力。即使有現代化的農業器械輔助,要挖開2萬畝的土地埋肥也是個巨大的工程。但就算解決了土壤的肥力問題,凱仕麗人面對的還有更為嚴酷的自然氣候挑戰。紅寺堡的年降水量僅有277毫米,并不能滿足葡萄正常生長所需。自古以來,居住在紅寺堡地區的先民都是通過挖掘溝渠,引黃河水對這片土地進行灌溉。至今,在凱仕麗的葡萄園里,依然保留著唐朝開始就修建的引黃灌溉溝渠。但這遠遠不足以應付2萬畝葡萄園的用水需求,10多年來,凱仕麗酒莊為了改造這片土地陸續修建了130公里長的農渠。接通的引黃灌溉工程,引黃河水浸潤西北大地。
今天,站在凱仕麗的葡萄園里,已經很難讓人感受到大西北的荒涼。事實上,很多讀者因為支付寶的螞蟻森林植樹活動而知道的阿拉善盟,離紅寺堡僅有200公里左右。在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正在為改變大西北的荒漠而默默努力。在凱仕麗的葡萄園附近,酒莊栽下了1500多畝的防護林。大片筆挺的白楊林擋住了西北邊吹來的風,護住了這片新生的葡萄園,也護住了一個新生的葡萄酒產區。
靠近葡萄園入口的道路兩旁,是凱仕麗酒莊新建的育苗管理中心,負責栽培、選育適合不同地塊生長的葡萄幼苗。據酒莊負責人鄭永金介紹,由于從外面購買的葡萄幼苗往往難以適應這里的土地,所以酒莊專門劃分出了200畝的園地用于選育優質的葡萄苗,目前葡萄定植成活率達95%以上,使昔日光禿的沙丘現在一年三季呈現濃綠。同時園區里也劃分出不同的地塊來試驗種植新的葡萄品種,以滿足日后為釀造多元化的酒款系列做前期研究。



雖說凱仕麗已經開墾了2萬畝葡萄園,但年產量其實僅有500多噸。從單位葡萄園面積的產量來說少得讓人驚訝。為此我還特意問了大衛,他的回答是:一來因為寧夏產區冬季酷寒,葡萄藤需要埋土的緣故讓種植密度相對較小;二來酒莊目前的指導方針是盡可能地控制產量以保證葡萄的質量。但酒莊依然建成了年加工葡萄5萬噸的釀酒車間2座,120噸全汁發酵罐112個,年灌裝2萬噸葡萄酒的生產車間一座,配套齊全的實驗室一間,看來凱仕麗酒莊的野心可是不小呀。
在凱仕麗酒莊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超前的理念。例如注重風土,例如重視對土地的研究,例如以環保的理念去開發新的葡萄園。凱仕麗酒莊所屬的母公司在這片土地上陸陸續續投入人民幣3.5億元。而這3.5億元資金的投入,改變了紅寺堡這個產區,以及為了這個行業而聚集在一起的人。

帶領我們參觀凱仕麗酒莊的釀酒師大衛·泰尼就是其中一個。跟很多國外釀酒師不同,大衛是我見過的飛行釀酒師里面最先融入這片土地的一位。五年前他開始學習中文,而現在已經能夠流利說出一口帶著寧夏口音的普通話。這片土地對他的改變還包括了很多方面:例如吃飯前變著法子挨個給桌上的人敬酒,例如喝到盡興時吆喝著讓服務員上“X5”(寧夏的本地啤酒),例如到街邊的小店吃面條時會問你要不要來顆蒜瓣……10年的時間可以改變很多人,很多的習慣,如果我們說風土就是“天、地、人”三者的融合,那么在大衛身上,我看到了這片土地正在興起的活力和多元化的一面。
紅寺堡本來就是一個移民安置區,所以也不存在“本地”的概念。很多新的概念、新的想法在這里很容易誕生,而移民敢于改變的性格也讓這些想法很快落地。而這,便是紅寺堡這一產區在僅僅20年間,便成為“中國葡萄酒第一鎮”的原因之一。凱仕麗酒莊的負責人鄭永金來自廣東,在酒莊項目剛剛立項的時候就來到了紅寺堡,負責酒莊的各種建設。他回憶起酒莊最初創立時,紅寺堡甚至沒有成型的城市配置,只有一條坑坑洼洼的泥濘公路和幾間簡單的房子。而凱仕麗酒莊的到來,某種程度上大大促進了紅寺堡的地方經濟發展,體現了一家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感。
凱仕麗公司發展主要采取兩大措施:一是根據企業發展,吸引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到企業務工掙錢;二是發揮企業技術力量雄厚的優勢,對農民進行葡萄管理全程免費技術培訓,使他們成為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技工。17年來,凱仕麗酒莊在紅寺堡推動葡萄種植加工產業建設,吸引當地農村貧困人員務工1萬多人次,支付農民工工資累計8000多萬元。17年來,他們共為當地培養了1000多名種植葡萄的專業人才,這些農民為紅寺堡區種植葡萄12萬畝,穩定解決農民就業近萬人。
在采訪凱仕麗的高層管理者時,能明顯感受到他們對此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鄭總提到,即使在酒莊最艱難的時期,酒莊也沒有拖欠過農民一分錢。雖說不拖欠農民工的薪酬是應該的事情,但放在整個大環境下來看,又有多少企業敢拍著胸口說自己從未拖欠薪酬呢?更別說凱仕麗酒莊對地方葡萄酒產業的推動,所造就的外來資本涌入并造就新的就業機會了。
今天,紅寺堡已經展現出了新興城市的活力面貌。盡管配套設施不比銀川這樣的首府城市,但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20多萬,而葡萄酒作為支柱產業更是推動了這個城市其他產業的發展。而這一切,來自于當年策劃凱仕麗酒莊的投資者一個決定。這片產區已經打出了屬于自己的紫色名片,而凱仕麗酒莊在經歷了最初成長的艱辛和不易后,也依然取得了國內外大賽及酒評家的好評。凱仕麗酒莊與紅寺堡這片產區的潛力依然未被完全發掘,對這片新興產區和它的第一家酒莊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詳細了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