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賽 遲長春 左少林 王澤濤
(上海電機學院,上海 200120)
充電樁作為電動汽車的配套系統,可提供快速、安全的充電服務,為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繼電器作為充電樁的執行單元,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頻繁動作,實現用戶自助充電、計費監控、故障報警等智能控制功能[1]。當遇到突發狀況,例如充電樁發生短路時,電動汽車無法正常進行能量補給,繼電器應能自動斷電以保障人身安全。因此,繼電器的閉合可靠性及使用壽命直接關系到充電樁的安全與穩定。
相比于傳統的電磁式繼電器,磁保持繼電器結構簡單,控制方便,無需長時間通電,溫升和噪聲較小,且受電網波動的影響很小。目前,國內外學者已對磁保持繼電器開展了諸多研究,如電磁仿真和動態建模仿真[2-3]、抗干擾分析研究以及控制電路設計[4-5]等。
研究顯示,磁保持繼電器在閉合過程中達到穩態前,動、靜觸頭由于碰撞會發生彈跳。多次彈跳產生的短電弧使得接觸部位產生高溫,由于熔池內外存在很大的溫度梯度,熔池內金屬快速凝固結晶,使得接觸部位形成熔焊點。當觸點的熔焊力大于其分斷力時會產生熔焊,這種情況對于容性負載更為嚴重:容性負載接通過程中,瞬時峰值電流可達額定電流的10~15 倍,峰值電流附近的閉合過程加速了觸點的燒損,嚴重損害磁保持繼電器的使用壽命,導致充電樁發生故障[6]。
因此,探究動態合閘特性的影響因素及其改善方法,提高磁保持繼電器的使用壽命和閉合可靠性,減少動、靜觸頭的彈跳次數,對充電樁的穩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與實用價值。
本文針對YK818-B系列充電樁用磁保持繼電器進行研究,如圖1 所示。線圈額定電壓為12 V 直流,單線圈電阻范圍為129.6~158.4 Ω,線圈額定電流范圍為0.076~0.093 A,2 500匝,吸合釋放時間小于20 ms。

圖1 YK818-B系列磁保持繼電器
磁保持繼電器的電磁機構包括銜鐵組件(含永久磁鐵和上、下磁極片)、鐵芯、軛鐵和線圈[7],如圖2 所示。軛鐵與上、下磁極片之間的工作氣隙和銜鐵組件可將電磁能轉換為機械能,從而帶動整個接觸機構工作。

圖2 電磁機構示意
在ANSYS 軟件的Maxwell 3D Design 中建立電磁機構仿真模型,永磁鐵為Y30BH,鐵芯和軛鐵為電工純鐵(DT4E)。網格劃分時,銜鐵組件附近的網格精度更高,其余部件自由劃分即可,如圖3所示。

圖3 電磁機構網格劃分
對銜鐵組件進行參數化分析,其中磁動勢范圍為0~390 At,旋轉角度范圍為-7°~7°,以麥克斯韋理論為基礎,進行電磁場的求解計算,仿真得到不同磁動勢和旋轉角度的合力矩及其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
磁保持繼電器電磁機構閉合和關斷的動態過程中,涉及電磁、熱能變化及機械運動等多方面因素,因此需要在電磁系統上使用電壓平衡方程,在磁場上使用麥克斯韋方程,機械運動遵循達朗貝爾運動方程,這些相互聯系的方程構成了描述機構動態過程的微分方程組[8],忽略細微的渦流損耗及線圈工作溫度變化,方程組表達形式為:

式中,U為線圈勵磁電壓;R為線圈電阻;i、Ψ分別為線圈電流及電磁系統磁鏈;T、Tf分別為電磁轉矩和反作用力矩;J為銜鐵組件的轉動慣量;ω為銜鐵組件角速度;α為銜鐵組件旋轉角度;t為時間。
其初始條件為:Ψ|t=0=Ψ0,ω|t=0=0,α|t=0=α0。

圖4 銜鐵組件合力矩特性
由圖4可知,為了降低動、靜觸頭碰撞的速度,應在閉合初始階段將其占空比設置為最大,在末尾階段將占空比設為最小,由此建立模糊規則如表1所示。表1中,輸入量為銜鐵組件旋轉角度α和旋轉角速度ω,輸出量為脈沖寬度調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占空比D,XS、S、M、L、XL分別表示很小、小、中、大、很大。

表1 模糊規則
當α和ω很小時,輸出的PWM 占空比很大,使通入線圈的脈沖電流很大,增大了銜鐵組件的合力矩及旋轉速度,從而達到快速閉合的目的,可提高磁保持繼電器的可靠性。反之,當PWM占空比很小時,減小銜鐵組件在動、靜觸頭碰撞前的角速度,以減少觸頭間的彈跳。
為了進一步縮短閉合時間,減少動、靜觸頭間的彈跳,采用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規則。本文遺傳策略設置為隨機均勻分布選擇法、算數交叉法及自適應變異法。設置遺傳算法種群規模為20,交配概率為0.8,變異概率為0.2,進化代數達到100 代時算法停止。對于模糊控制規則,本文采用十進制編碼方式,使用1~5 依次代表XS、S、M、L、XL 5 個語言值,即數字化模糊控制規則,形成遺傳算法的個體。控制目標為在旋轉速度小于模糊控制下的旋轉速度時,使得閉合時間最短,適應度函數為min(c1·t+c2·ω),{t,ω|θ=-7°},其中c1、c2為常系數。優化流程如圖5所示。

圖5 遺傳算法流程
經過94 代達到最優解,最優結果轉換成模糊規則如表2所示。

表2 優化后的模糊規則
根據磁保持繼電器的動態數學模型,在MATLAB/Simulink 中建立主電路模塊、機械運動控制模塊、模糊控制模塊及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模塊,如圖6所示。
模型中包含了原始系統、模糊控制系統及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系統,將3個系統的機械運動控制模塊輸出的角度及角速度進行對比,結果如圖7所示。

圖6 磁保持繼電器動態系統模型

圖7 角度和角速度仿真結果對比
由圖7可知,模糊控制降低了原始系統銜鐵組件的角速度,但旋轉時間增加較多。采用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后,閉合時間和銜鐵組件運動結束時刻角速度相對于模糊控制明顯減小,動態特性更優,從而減小動、靜觸頭接觸時的碰撞力,減少觸頭間的彈跳。
觸頭閉合時的速度較小,難以捕捉到具體彈跳時長及現象,因此,在觸頭兩側串聯采樣電阻與直流電源,試驗原理如圖8 所示。在閉合過程中,采用示波器捕捉采樣電阻兩端的電壓波形,即可直觀地反應觸頭的彈跳現象。

圖8 試驗原理
利用圖8所示的原理,搭建樣機開展試驗,如圖9所示。利用樣機分別測出原始系統、模糊控制系統以及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系統的觸頭彈跳波形,如圖10所示。

圖9 實物樣機


圖10 觸頭彈跳及銜鐵組件旋轉波形
由圖10 可以看出:原始系統中觸頭彈跳現象最嚴重,彈跳時間約6 ms,完全閉合時間約12 ms;線圈電流采用模糊控制優化后,觸頭彈跳明顯減小,彈跳時間約3 ms,但銜鐵組件旋轉時間過長,觸頭完全閉合時間約19 ms,雖然觸頭彈跳減少,但閉合時間過大,閉合可靠性大幅降低;采用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后,銜鐵組件旋轉時間降至16 ms,且觸頭彈跳時間縮小至約1 ms。
本文針對充電樁用磁保持繼電器合閘過程中觸頭彈跳引起的溫升、熔焊及損耗問題,進行了銜鐵組件電磁仿真和動態系統建模仿真,使用遺傳算法對合閘過程模糊控制策略加以優化。通過試驗獲得了原始系統、模糊控制系統、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系統的合閘過程波形,結果表明:采用遺傳算法優化模糊控制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觸頭彈跳現象,且閉合時間相對于模糊控制系統明顯減小,可提高磁保持繼電器的使用壽命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