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今世界全球海洋問題形勢嚴峻,制約著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各國攜手并進,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東亞國家陸海相連、文化相通,開發海洋空間、利用海洋資源已成為各國發展的共識。
只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樹立海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堅持平等協商、完善溝通的機制,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務實合作,才能夠為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注入強勁動力,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繁榮。
主持人:
陳宗勝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財富經濟研究院院長
對話嘉賓:
楊·索帕拉 柬埔寨環境部副部長
葉明瑞 緬甸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部副部長
鄧章欽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資深行政議員,工商、貿易及中小企業事務委員會主席
埃爾維·維賈安蒂 印度尼西亞海洋事務統籌部副秘書長
朱文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秘書處主任
陳宗勝:中國和緬甸在海洋環保、海洋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的空間非常廣闊,緬甸面臨著哪些海洋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
葉明瑞:豐富的動植物和生態資源、重要的海洋棲息地,對于生物的遷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提升海岸帶的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對于海產養殖就非常重要。目前,環境和海洋生態都面臨著重大挑戰,不僅影響到糧食安全和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還會影響到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的海岸線和其他國家的整體環境。所以,我們希望以跨領域的方式來應對,通過建立良好的機構來捍衛環境和海洋生態系統、協調經濟社會發展,達成總體發展的目的。
目前,我們參與了緬甸諸多的海洋環境保護項目,與挪威環境署進行經濟合作,與東盟海洋生物多樣性中心、東盟自然保護和多樣性工作小組以及海岸帶環境保護中心等都有緊密的合作。此外,我們還與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有相關知識咨詢和海岸帶建設的合作,比如與海洋組織環境部門的咨詢和合作。緬甸希望通過對環境資源的保護,為后代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陳宗勝:在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柬埔寨的情況是怎樣的?
楊·索帕拉:我們的海洋已經不堪重負,甚至被過度開發,從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都是如此,我們經常漠視海洋環境的問題。中國的海洋部門曾經幫我們進行了海岸帶的調查,讓我們了解了柬埔寨海岸帶的生態環境,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之間要進行合作來真實地了解海岸帶和海岸線的現狀。不管我們是繼續開發還是進行保護,只有了解了海岸帶的現狀,才能知道如何采取措施應對相關問題。
我們面對很多的挑戰,比如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塑料廢物垃圾被傾倒到海洋里。實際上,每天都有數以億噸的垃圾被倒入海中,這阻礙著海洋經濟的發展。我們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解決相關的問題,比如培訓教育、回收或者可再生能源的方式等。
陳宗勝:巴生港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北部,是東南亞的第二大港。自2016年至今,青島港與巴生港建立了友好關系,已經逐步發展成為東北亞重要的區域性行業和物流中心。青島港與巴生港在港口研究、信息交流、運輸往來、貿易服務等方面的合作空間也越來越廣闊。未來,應如何促進中馬港口合作交流?
鄧章欽:我們在海洋保護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升級。從區域的角度看,海洋合作不應只遵循傳統的做法,未來東亞地區的海洋合作應該建立起一個新的框架,把東亞各國納入進來,從整個區域的角度進行合作。
此外,應有一個區域海洋合作的行動計劃。因為東亞各國有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使命,我們希望建立區域的機制來促進海洋合作。解決海洋環境問題,不僅僅要從海洋上找到解決方法,同時還要從陸地上,從沿海找到解決方法,所以應該采用一個整合式的解決方案來解決海洋環境污染或者海洋環境保護問題。
就港口、漁業或者海洋貿易來講,應該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機制,幫助實現自由貿易,并促進可持續的藍色經濟的發展。全球最繁忙的10個港口中,9個在亞洲,7個在中國。除了中東的港口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港口之外,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都位于亞洲,這是東亞的優勢。我們應從藍色經濟角度進行相關的規劃,建立起亞洲港口的樞紐。但如果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框架、愿景和使命,各國沒有形成共識,這一目標的實現就會比較困難。
陳宗勝:解決海洋環境問題要陸海統籌,這是很重要的觀點。在陸海結合方面解決環境問題,鄧主席對馬來西亞和青島有什么具體的建議?
鄧章欽:前提是雙方坐下來,形成合作的備忘錄。青島港和馬來西亞的巴生港已經有了合作的備忘錄,但是如何把陸地的問題跟海上的問題連接起來,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和研究,才能看到更多面臨的問題。在藍色經濟方面,大家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只是略有差異。
陳宗勝:在亞太地區海洋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方面,印尼的情況如何?
埃爾維·維賈安蒂:在海洋發展的過程中,印尼非常重視科學研究。我們想進一步推動海洋旅游,以及海洋監測的相關技術和氣候預報等領域。海洋中有很多的塑料垃圾,這是印尼面臨的非常嚴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非常重視印尼海洋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強人才能力建設,通過相關的培訓和教育來提升當地人的能力水平。在海產品業和海洋旅游業方面,我們希望能達成更多的合作。印尼有一個正在建設的海洋研究中心,我們希望能跟中國在海洋科學研究、沿海領域綜合管理、減災降災、藍色經濟、海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
陳宗勝:印尼與青島合作辦一所大學或者一個研究機構,有沒有這種可能?
埃爾維·維賈安蒂: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合作了,但還需要更多的探討,如何把這些合作付諸實施。在教育領域,我們也已經簽署了一些諒解備忘錄。雙方也可以合作開展一些相關的教育項目。目前,有不少印尼人在青島的大學求學,這可以進一步將雙方的合作推向下一個階段。
陳宗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分委會的職責在于推動西太和鄰近地區科學家、研究機構和國家間的合作,朱主任如何看待各國間海洋經濟的發展?
朱文熙:海洋對于人民,對于區域繁榮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青島海洋產業非常有名,是中國海洋產業發展的名片。青島可以成為一個典范,提供更多的經驗,促進其他國家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全球經濟中,海洋產業是增長的引擎之一。很多國家海洋產業的發展都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階段,但同樣也面臨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以及海洋教育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和挑戰。一方面我們必須保持現有的發展模式,來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同時也必須思考如何滿足后代的需求,也就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這不僅是海洋氣候變化的問題、海洋教育的問題,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科學技術可以扮演一個非常基礎性的角色,來促進可持續發展過程的推進。我們要通過促進科學家和科研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來推動科學研究,同時提升機構的研究能力,幫助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海洋科學不僅屬于科學界,也必須讓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包括政策的制定者、私營企業部門,以及其他參與者,共同聚集未來十年的規范制定。從全球層面解決海洋問題,做好海洋相關的預測,讓海洋更加透明,更加富有生產力。
陳宗勝:對東亞海洋合作平臺的建設,您有什么具體的合作項目或者建議嗎?
朱文熙:我們主要進行海洋科學相關的研究以及機構賦能的工作,最近也在青島設立了一個培訓中心,進行海洋學和相關海洋科學的研究,它會提供很多機會對相關的人員進行培訓,培養發展中國家的青年科學家,來了解如何理解海洋的動因,以及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
我們也和一些海洋大學、海洋知識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等機構進行了很多的合作和聯合研究,未來十年,它們將會發揮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