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輿情,真相是根本,實事求是最重要,絕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嘩眾取寵。
近日,河南商丘梁園區劉口鎮一名女干部成了“網絡名人”,原因是在該鎮召開的脫貧攻堅加壓促進會上,這位楊姓女干部把腳搭在座位上用手摳。如此不雅的照片被發在網上,結果可想而知。隨后出現的報道稱,女干部十分后悔,已經向鎮黨委做出了檢討。
網民們的評論五花八門,有的責怪女干部素質低,有的說鄉鎮干部就是低俗,還有的要求嚴肅處理等等。然而幾天后的官方通報來了,網民的態度隨之“改變”,不少人責備“發稿人”沒事找事,小題大做,還有的直接痛斥“低級趣味”,更有的上綱上線認為這是嚴重偏離監督方向,有意“轉移視線”“混淆視聽”。
事情的由來,劉口鎮黨委政府的通報說得比較清楚,8月3日楊姓女干部入村開展扶貧工作,不慎崴了腳踝,當天晚上貼敷了膏藥。第二天參加會議,會場里有蚊子,腳部不適,忍不住撓了一下。這一撓,竟成了新聞,而且傳播到全世界。
不少人在沒看到后續的通報前,對女干部充滿了鄙視和憤怒,許多人覺得,一個國家公務人員在一個如此嚴肅的會議上做出如此不雅的動作,應該嚴肅處理。這大概也是女干部很快向鎮黨委做出檢討的緣由之一。輿論的壓力很難讓人解脫心理上的重負。然而,當事實真相傳來,許多人又把同情的砝碼押在了女干部身上。那本來被視為“惡心”的舉動也變得不再“齷齪”,一些人甚至說應該表揚女干部,輕傷不下火線,崴了腳還堅持開會,盡職盡責,這種精神可貴。
同樣發生在一個人身上,事實前后卻大相徑庭。人們不禁要問:這是為什么?答案其實很簡單:缺乏真相。
摳腳是不文雅的舉動,但大概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行為,但做得卻很隱秘,沒被人察覺。然而,楊姓女干部所處的場所就大不一樣了,那是公共場合,而且是在開著大會的情形下,周邊坐著的都是肩負一定責任的“干部”“領導”,在這種氛圍下,當著那么多的人把腳抬到座位上,然后眾目睽睽之下貌似有了“摳”的動作,確實大煞風景,有失體統。國家《公務員法》,有關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要求都對儀容儀表有規定,把在家庭里的隱私動作帶到社會上來顯然不應該不合適。
但就因為一個不雅的動作應不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甚至是像有的人所說的那樣非要給個處分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一個人因為家庭,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動作。這些行為也好動作也罷絕大多數是自然流露,很難克制,除非提前告知或有意控制,否則不經意間就會出現。當年我就曾接觸過這樣一位干部,此君講話時喜歡很夸張地做動作,那架勢做派咋一看就像一個演說家,又像一個領導在指指點點。作為鄉黨委書記他經常接待上級領導,同時也接觸一些基層群眾。在不熟悉的領導眼里他被視為“張揚”,在群眾眼里他顯得“高傲”。其實這是個很不錯的干部,帶領全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一躍成為全縣的典型。如果換作現在他那些大幅度的動作被拍成視頻,不被輿論的口水淹死也好不到哪去。
發布輿情,真相是根本,實事求是最重要,絕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嘩眾取寵。群眾關心更多的是腐敗、特權以及官僚主義、工作作風等問題,對工作期間喝杯咖啡、看看書、撓癢之類的“雞蛋里面挑骨頭”并不感冒,也并不贊成。別以為群眾是“阿斗”,是非心里都有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