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瑩,山西農業大學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也包括物流行業,它的出現使物流活動的更高效、物流服務更人性化。什么是物流信息技術?它是在物流各個作業環節中的綜合應用,是現代物流區別傳統物流的根本標志,也是物流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領域,尤其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使物流信息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應用水平。物流信息技術的出現是物流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將信息技術充分應用于物流行業,物流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集成化指日可待。
信息技術的出現,使我們能夠將產品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環節連接起來,環節之間可以實現信息的共通與共享,進而實現現代物流行業的信息化、一體化。物流信息技術之所以被普遍應用,我認為得益于以下因素的推動。首先是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例如物聯網與配送網絡的結合,建成由生產企業、零售商、消費者組成的共同配送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打造智能化物流,充分實現互聯網+物流的最大優勢。其次是企業在利益機制的驅動下,不斷尋求物流成本的最低,整合物流資源。
條碼是實現POS系統、EDI、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基礎,是物流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競爭能力的重要技術手段。
EDI是通過電子方式,采用標準化的格式,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結構化數據的傳輸和交換。
射頻識別技術,例如用在工廠的流水線上跟蹤物體。長距射頻產品多用于交通上,識別距離可達幾十米,如自動收費或識別車輛身份等。
GIS其基本功能是將表格型數據(無論它來自數據庫、電子表格文件或直接在程序中輸入)轉換為地理圖形顯示,然后對顯示結果瀏覽、操作和分析。其顯示范圍可以從洲際地圖到非常詳細的街區地圖,顯示對象包括人口、銷售情況、運輸線路和其它內容。
GPS在物流領域可以應用于汽車自定位、跟蹤調度,用于鐵路運輸管理,用于軍事物流。
據不完全統計,雖然我國已經實施或部分實施信息化的物流企業占39%,全面實施信息化的企業占10%,但對國內企業來說,基礎信息化仍然是當前需求的主要內容,整體信息化需求層次不高。這主要是由于我國中小物流企業所占比例較大的原因所致。我國只有少部分企業已經將信息化重點轉移到業務流程與管理流程的優化上,部分領頭羊企業如中外運、中遠集團等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第三境界。此外,還有相當多的中小物流企業基本沒有實現信息化。
據預測,未來幾年,我國中小型物流企業數量將以每年16%—25%的速度發展。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1000萬家中小企業中,實現信息化的比例還不到10%。因此,中小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更是亟待進一步發展。中小型物流企業的起點很低,實力較弱,技術有限。再加上環境的不確定性、發展的不確定性和需求的不確定性造成了物流信息化在中小企業難以推動。
公共物流信息平臺是向各類用戶提供信息交換與共享服務的開放式的網絡信息系統,是推進物流信息化建設、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載體。由于物流行業要和很多行業打交道,比如海關、民航、鐵道等等。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的滯后,使得物流信息分散、條塊分割,信息不能共享,從而導致信息資源不能進行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島”。中小企業物流信息化舉步維艱,全社會物流總成本居高不下,無法有效發揮物流行業的整體優勢。
目前,在我國物流企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比較落后。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方面不僅應用比較少,而且應用層次較低。主要局限在辦公自動化和日常事務處理方面。相關資料顯示,在國外物流企業得到廣泛實用的技術如RFID等,在我國應用較少,部分技術應用效果不理想。
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物流信息化水平處于起步階段。在物流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絕大部分物流企業缺乏既熟悉物流管理業務,又懂得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及通訊技術相關知識,并熟悉現代物流信息化運作規律的高層次復合型專業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目前雖然有些大中專院校設立了物流專業,但其培養方案與企業的實際需要還存在很大的距離。
隨著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物流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物流信息化供應商,但很多物流信息化供應商的經營業績不盡如人意,目前我國國內幾乎沒有一家在技術上和商業模式上都非常成功的物流信息化供應商。
趨勢一:多項利好政策,帶來產業發展新機遇
2016年,國家發布一系列利好政策,大力促進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 20年)》等重大政策為信息技術服務業開拓了新的廣闊發展空間,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突破口。
趨勢二:網絡化
物流本身就是網絡,其廣度和深度在不斷發展,計算機也越來越網絡化。各個使用終端或使用者都被組織到統一的網絡中,國際電聯的口號“一個世界,一個網絡”。雖然絕對了一些,但其方向是正確的。
趨勢三:完善化
隨著經濟社會各領域對信息技術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信息技術服務在很多領域的應用取得顯著成效。ERP、3D打印等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推出按行業、領域定制的解決方案,推動發展云計算為代表的平臺化業務模式,為制造業企業直接提供業務流程支持的各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