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道圣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 安慶 246000)
依據“產城融合”思想,在城市建設的規劃設計上,要深入細致地考慮用地布局問題,要在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健康性、宜居性、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基礎上,對用地布局的結構實施科學設計,讓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跟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協調,并依據這一原則,合理規劃城市的各項功能,使其跟城市的產業發展與生態自然環境保護方案整合,科學設計城市的功能分區與景觀布局,防止功能單一而不利于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對城市的自然生態資源造成危害和損失的設計方案,通過充分考慮到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使得城市在規劃設計上更加具有宜居性、生態性,從而為城市維護一個良好的居住生活環境,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公共設施配套,分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具體如下:
1) 基礎設施配套,城市布局的緊湊性會直接影響到基礎設施的可維持性,緊湊型城市布局可降低交通的成本,還可以減少交易成本,有效節約交通系統建設的成本。通常,城市中大多數人每天的單向交通時間和城市的基本尺度具有相關性,一般保證交通時間在兩小時內,才能發揮出城市的聚集效益,要是城市居住區太分散的話就不能維持基礎設施,影響其提供良好服務。城市交通系統中包含步行交通、自行車、小汽車以及公共交通這四種,每種交通方式都有其各自的優缺點,這就需要綜合各種交通方式的適用情況、優勢、不足等,要有效發展公共交通就需要先找到每種交通方式間的平衡協調發展的方法,最大化的確保交通可以實現高效率的運轉。
2) 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產城融合的布局要求進行公共設施跟產業發展格局的配套規劃,針對產業發展所構建的城市分區布局,構建與之配套的高效優質、信息化的公共服務設施。通過統籌規劃,系統設計,考慮到未來城市主導產業發展的相關人口發展狀況,工業區分布、商業區分布,教育與能源等相關領域的系統化布局,從而在此基礎上行規劃城市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科學的長期發展建設方案,構建“城市一社區”二級公共服務設施的構架分配體系,以長期的系統化方案指導公共設置建設,逐漸形成功能健全、布點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
首先要做好城市中不同分區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之間的協調和銜接,通過從全局角度進行城市內部道路和環城路網、城際交通、高速路的布局規劃,使得路網交通的銜接更加科學合理,適合城市的產業發展與生活出行。同時在道路交通設施的建設方面,要根據人口密度與產業布局,預計道路流量情況,并合理規劃一些道路的等級標準,使得道路建設跟城市居民交通出行的需要相吻合。其次,應構建布局合理的公共交通網、地鐵、快速公交等,構建形成立體化、高效便捷的復合型城市公交系統。并合理規劃城市公共自行車與公交站點的配合布局,提高公交出行的效率,方便居民就近乘坐公交出行。依據交通流量預測與城市居民出行習慣,合理布局步行街和單行道,減少交通出行高峰為交通路網帶來的壓力。第三,要提升路網密度,打通人口高密度取的交通微循環結構。
應按照城市的現實情況,就其自然水資源系統與綠地分布情況進行統籌安排,構建形成科學的河流分布格局,生態自然景觀與綠地資源的科學布局。充分利用城市原有的河流資源與綠地資源,在盡量維護和保持原有生態資源總量基礎上,進行科學的景觀設計與河流、綠地規劃,構建生態宜居的城市風貌景觀帶。
將城市公共空間,按照產業分布情況進行分級規劃,將其依據在城市功能方面的重要性不同,分為三級,在一級空間主要布局大規模綠地,公園、廣場、博物館等城市功能型空間和設施,并按照城市總體人口與功能區規劃進行系統布局。在二級公共空間主要規劃商業區、會展、餐飲酒店等公共功能模塊,使得其跟城市的工業區,人口密集區相配套。在三級公共空間主要規劃社區公共服務空間,醫療衛生、文體等與居民居住區域配套的公共空間布局,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規劃,使得其能夠為周邊居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與生活便利。
例如某市新區規劃設計中,為形成高品質、人性化、多功能的活力公共空間體系。1) 一級公共度地區——一級公共度地區定義為濱江綠帶、綠地公園、廣場、等獨立功能地塊。2) 二級公共度空間——二級公共度空間提供商業、文化、休閑等公共功能。3) 三級公共度空間——三級公共度空間提供外部空間給公共使用。
產城融合的城市規劃設計能否做到科學規劃、合理設計,需要建立在深入研究城市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與遠期方案基礎上,充分考慮的城市人口與功能分區的要求,在保障城市布局方案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合理的資源投入條件基礎上,進行各個方面的微觀設計,才能使得規劃方案更具科學性與合理性,為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受筆者水平所限,本文在這一課題上進行的研究是概括性的,不夠全面的,不過希望可以拋磚引玉,通過觀點的提出,為這一領域的理論發展與實務問題解決提供參考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