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暉
(中國葛洲壩集團巴基斯坦N-J 項目部,陜西 西安 710077)
成本計劃是以貨幣形式編制的施工項目在計劃期內的生產費用、成本水平、成本降低率以及為降低成本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規劃的書面方案,它是建立施工項目成本管理責任制、開展成本控制和核算的基礎。
成本分析是利用成本核算資料,對施工項目成本進行的對比評價和總結工作,系統地研究成本變動原因,檢查成本計劃的合理性,深入揭示成本變動的規律,以便有效地進行成本管理。
有些項目部在實施前,沒有建立各種財產物資的收發存制度;沒有健全與成本核算有關的各項原始記錄和工程量統計制度;沒有建立成本核算網絡。導致成本核算的基礎資料的統計結果不符合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無法與成本計劃值進行有效對比,無法確定出現成本偏差的嚴重性和偏差產生的原因,無法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數據基礎。
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過程中,對影響施工項目成本的各種因素加強管理,并采用各種有效措施,將施工中實際發生的各種消耗和支出嚴格控制在成本計劃范圍內。
在施工中,有些項目部沒有遵循成本控制的目標管理原則、全面控制原則,在材料控制方面,材料超定額購買,造成材料積壓、費用超支;購買不滿足技術規范要求的材料,造成材料消耗數量增加,工程返工;不執行限額發料制度,致使材料超領超耗。在機械控制方面,盲目購置或租賃大量設備,造成一些設備長期停用,既占用了資金,又增加了折舊費和設備維修費支出;施工安排不合理,導致設備窩工,機械利用率下降,資源浪費。
按照時效性原則,總成本計劃、時序成本計劃和單位工程成本計劃應在施工計劃實施前編制完成,要根據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和現場條件變化情況進行符合性調整,真正起到對項目的各項資源消耗量和單價進行隨時監控的作用,要考慮項目的實施方式(自營和分包),分包部分應采用實際分包價;自營部分應根據實物法及項目部管理水平,預測項目實際成本,對人工、材料、機械提出明確的量化指標。
以《建設工程工料機價格信息數據標準》 (GB/T50851-2013) 為準則,規范項目工料機價格信息收集方法,建立標準的以人工、材料、機械、分包等信息為主的成本數據庫,為項目成本分析奠定堅實的數據基礎。
完善成本考核制度包含兩方面內容:
1) 完善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根據成本核算的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原則,建立成本核算的計算機網絡,按作業隊和部位分類,記錄每個施工部位、每個作業隊、每日使用人員、機械數量及其具體工作過程和工作內容,以及材料配件領用數量。通過資料的收集統計,為成本分析工作提供依據。
2) 完善成本分析工作。通過對實際耗用工日與成本計劃工日;每工日平均工資與成本計劃規定的平均工資進行對比。檢查計劃用工數量的增減,工日利用水平,工效的高低等方面,深入分析主客觀因素,勞動組合的合理性,找出人工費節約和超支的原因。
通過分析材料實際用量與計劃用量的差異(即量差) 和實際價格與預算(計劃) 價格的差異(即價差),找出材料在采購、運輸、管理、使用等環節合理與否所造成的節約或超支。
通過分析油料消耗水平、機械完好率和利用率、臺班產量的工效差、臺班費用的成本差,找出提高機械作業效率的措施,以及管理、調度、使用等原因造成的節約和浪費。
材料監管工作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點內容,包括兩方面內容。
1) 材料采購實行“準入制”,項目部應從物資合格供應方中選取供應商,應嚴格公開招標和最高限價制度,確定材料采購的調查、詢價和比價機制,確保監督和采購人員職責分離;2) 在材料存儲階段,要根據先利庫、后訂貨的原則制定材料需求計劃,充分挖掘和利用內部物資潛力,降低材料成本。應盡量采用委托保管方式、準時供應系統和無庫存儲備等方式,減少儲備品種、儲備數量,實現零庫存管理。對入庫材料,應根據入庫單等有關憑證,按材料的品名、規格、等級、產地等進行核對,并采取計件、檢斤、檢尺求積等方式確保數量準確無誤。倉庫物資發放必須遵照“先進先發、易損先發、有效期短的先發”原則,做到物資未驗收不出庫,發料手續不全不出庫,材質不清不出庫,去向不明不出庫。嚴格實行限額領料,防止材料超消耗。及時清理、利用和處理各種破、碎、舊、殘料等。對設計變更造成的多余物資,以及不再使用的周轉材料應及時組織回收退庫。
項目部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全員、全過程的成本管理和約束機制,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定期與不定期召開項目成本管理培訓,通過培訓要求全體員工不斷提高成本意識,認真履行職責,使大家切實牢記“項目成本管控,從自己做起”。
綜上所述,在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中,成本控制存在的問題包括成本計劃管理缺失、成本分析質量較差和全員參與不足等。通過加強全員成本意識、提高全員參與率、完善成本核算工作、加強材料管理等措施可解決當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基礎上,降低消耗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