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多帥 石文靜 薛琛 傅琦瑋 楊彥博,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
2014年以來,滴滴、神州、首汽、Uber等網約車平臺興起,各平臺紛紛推出優惠措施吸引乘客,網約車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出行方式之一,迅速搶占了國內交通市場。2016年8月滴滴收購Uber后,形成了滴滴一家獨大的形勢,此后網約車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2017年美團宣布“跨界”進入網約車行業,并在其平臺上下線后橫掃30%的市場,同時網約車平臺的諸多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甚至造成乘客被殺等嚴重的后果。如何有效解決網約車的安全問題是日后學術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2.1.1 網約車本身運營管理問題
王瑞國、李樹禮以及農詩竹等認為目前網約車主要安全問題是存在人車信息不對稱風險、套牌現象時有發生、價格機制混亂、乘客個人信息存在安全風險等。張燁楠在其研究中也重點提到了網約車平臺對司機缺乏安全監管、網絡注冊無法審核信息等問題。除此之外,網約車司機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也會受到不道德乘客的威脅。
李淵、路志遠等認為網約車之所以頻頻出現安全問題主要是司機、車輛、經營、乘客四個方面存在漏洞。具體表現為:接單車輛質量良莠不齊;入行門檻偏低,司機素質及個人背景無從考察;部分網約車公司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重視提高安全服務水平、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乘客安全意識過低,使得不法司機有機可乘;網約車主與平臺之間模糊不明的法律關系使得平臺難以做到實質有效的人事管理。
2.1.2 政府部門監管不當問題
劉曉侃認為眾多現實情況使網約車市場變得復雜,對一些行為無法進行有效管控,弱化了政府部門的監管有效性,這使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姜先良則認為在網絡時代,對平臺的居間人責任的法律規定相對滯后,不能體現責權相匹配。
針對網約車的法律問題漏洞,陳亞婷提出五點看法:第一,車主與乘客自主性過大,沒有相關配套法律。第二,“網約車”是否實名制缺少相關法律的監管。第三,相關網絡平臺追責機制尚不完善。第四,尚無相關法律去解決與傳統的經營模式的沖突。第五,更多私家車投入運營對城市交通造成挑戰,尚無相關法律調整。
2.2.1 政府監管
不少學者認為政府監管與企業優化應兼而有之。張遠照、曾照華、周麗霞等認為制定法律底線、規范行業標準、提升技術水平是較好的解決途徑。除此之外,田維認為解決安全問題需要建立行業聯盟,制定行業統一標準以規范行業發展,引導軟件下載和注冊安全準入管理。同時路志遠、姜先良等認為政府要建立行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對平臺應當建立巨額的懲罰性賠償機制,只有通過巨額罰款增加違法違規的經濟成本,才能使企業真正重視對乘客安全保障責任的落實。
候登華認為應當根據“互聯網+交通運輸”的特點來創新監管路徑,既要明確網約車平臺責任又要發揮部門聯動和行業自律的作用。鄒伶媛和路志遠指出應充分發揮監管部門作用,將公安、網絡信息等多部門行政資源進行整合規劃,實現多政府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
2.2.2 自身商業模式優化
馬紅認為這一問題主要需要通過平臺自身來解決,首先強化其自身的監管責任,實現對政府行政審批的替代,郭傳凱指出具體措施:第一,確定監管主體。平臺公司準入監管應當加強與其他社會主體、汽車租賃企業、消費者組織的合作。第二,監管手段的選擇。平臺公司可設定靈活多元的準入標準,在經營過程中加強事中動態監管。
其次網約車平臺需要通過技術性手段來提升安全性。這一點與王瑞國、李樹禮的觀點一致,他們也認為平臺應該通過建立司機出行指紋認證和人臉認證系統、行車分享與自動預警二合一系統、接單地點和時間段的限制等技術性方式來進行風險控制。張新寶和鄒伶媛認為需要建立完備的數據備份制度,網約車平臺應當將所有司機情況報送有關監管部門。
劉曉侃、侯登華等人認為,可以結合客觀實際情況,建立起網約車社會信用評價體系和投訴及時反饋機制,即將互聯網與傳統的巡游出租車做出一定的差異化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網約車與傳統出租車的利益。
陳策認為重資產運營模式下的網絡平臺與司機之間的法律關系,較為明晰,其司機可能直接與網絡平臺成立勞動關系。輕資產運營模式下快車及專車二者間的關系存在較大爭議,可以考慮另辟新徑,在勞動者與勞務提供者之間設置一個新型的就業主體加以保護。
對于網約車未來的發展,王夢琦針對美團和滴滴的競爭做出以下分析:首先不能依靠“燒錢大戰”的競爭模式,這很可能會給企業帶來虧損甚至負債。其次要完善品牌形象,有強大資本力量作支撐的滴滴可以思考其他以留住網約車用戶為前提的業務拓展途徑,外賣只是滴滴的一個選擇,但并不是唯一的選擇。
2018年5月6日凌晨,李某在鄭州市航空港區搭乘網約車途中被害,網約車司機劉某成為最大嫌疑人。5月12日警方于鄭州市一河渠內打撈出一具尸體,經DNA樣本分析確認是嫌疑人劉某。此事件后,滴滴全面下線順風車業務整改一周,重新上線后增加了一鍵報警等功能,后于8月27日零點全國范圍下線順風車業務,至今未重新上線。
在案件發生后,滴滴在自查中發現,當事司機違規借用了其父親的賬號進行接單的操作,而且順利通過了滴滴順風車的三證驗真,并且嫌疑人在案發前,曾有言語性騷擾的投訴記錄,客服因聯系不上嫌疑人就沒有做出后續的處理。這兩件事直接反應了滴滴平臺自身監管漏洞,一方面平臺對于司機的審核不夠嚴格,在登入順風車注冊界面后發現,司機提供的駕駛證可以不是本人的,甚至同一輛車最多可以被三個人使用,另一方面,客服對于投訴的處理態度非常消極而且極為不專業,導致問題司機沒有及時被處理。同時,李某的遭遇反映出,網約車平臺在乘客保護方面的作用近乎為零,雖然事件發生后增加一鍵報警功能,但經過測試,此功能依舊無法使乘客得到及時的救援。
2018年初,“美團”和“高德”高調宣布推出網約車服務,這使得原本平靜的網約車市場變得硝煙彌漫。美團為了快速搶占網約車市場和打破“滴滴”的壟斷地位,采用“零抽成”和“低抽成”的方式,吸引用戶和車主的關注,這一方法使美團在早期取得了可觀的市場份額。面對美團的來勢洶洶,滴滴為了維護自己網約車一哥的身份,開始再次向用戶下放優惠券,企圖通過價格福利來維護自己的市場份額。就這樣,滴滴與美圖之間的價格戰爭因此拉開帷幕。在這一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網約車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出租車行業,它的價格并非是由政府所決定的,更多的是網約車平臺所主導。并且,網約車平臺之間的競爭,更多的是流量之間的競爭,雙方為了更多的吸引用戶,會采取降低價格和發放補貼等方式提高市場的占有率。這種價格戰的行為破壞了市場原有的秩序和市場的良性競爭,使企業之間只能通過降低價格的方式來進行互相打壓,這種現象明顯屬于一種不正當競爭現象。
目前,我國各地方政府對網約車出臺了不同的管理條例,但整體的收效甚微。 各地的管理條例中都明確規定,需要對網約車司機和車輛進行登記管理,但實際上,依舊有大量的司機跳過這個步驟,直接進入網約車行業。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現行的法律對網約車的管理存在空白,政府各部門權責不明,使相關部門無法有效的對網約車進行監管。
網約車平臺作為主要的運營者,應該對司機和車輛信息進行詳細的核實,但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網約車平臺卻在這方面出現嚴重漏洞。據調查發現,不少乘客在乘坐網約車時經常會遇到馬甲車,既車輛牌照與注冊牌照不同,馬甲車的出現證明網約車平臺信息核實存在疏漏。
目前,網約車平臺無法對全部車主進行投保,并且保單的金額也存在不實的現象,實際賠付的金額可能會比廣告的宣傳少的多。同時,部分接入平臺的車輛與司機信息不透明,平臺公司無法確定車輛的投保現象,一旦發生意外,車主和平臺的責任承擔不明確。
監管的前提是制度的完善,政府必須完善行業規范、準入標準及問責機制,并聯合多部門組建網約車行業的聯合監管機制,明確審查平臺的合法性,促進行業的良性競爭。同時應當設立專門的網約車管理部門,權責分明,規范網約車管理的各個環節,引導平臺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其次,平臺需加強自我監管,一方面加強對注冊司機的審查,嚴格要求人車證一一對應,另一方面全面對客服進行專業化的培訓,增強乘客投訴處理的時效性,并作出妥善的處理和回饋。
雖然網約車平臺推出了一鍵報警功能,但并未實現乘客位置的實時共享,加強GPS技術的應用,使得警方能跟蹤乘客位置,大大縮短營救需要的時間,從而保護乘客的人身安全。另外,平臺可以與手機的人臉識別功能進行全面合作,保證接單司機與注冊司機是同一個人,防止馬甲車的現象。
乘客作為網約車的直接體驗者,其提供的評價是平臺對司機進行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司機受到評價的正負面可以保住網約車平臺識別司機是否適合繼續進行接單,大大減少存在不良司機的可能性。
網約車行業現在正式進入激烈競爭的世代,對于眾多平臺的監管更加不可松懈。網約車平臺為民眾帶來便利的同時,決不能忽視自身存在的問題,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保護乘客的人身安全,增強平臺的信譽,才是網約車行業的健康發展之道。
[1]李淵.網約車安全風險分析及規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08):10-14.
[2]馬紅.淺談網約車合法化后的安全保障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7(05):228+226.
[3]曾照華.網約車市場發展及其安全監管問題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7(05):254-255.
[4]周麗霞.規范國內打車軟件市場的思考——基于美國對Uber商業模式監管實踐經驗借鑒[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5(07):21-24.
[5]田維.淺析“打車軟件”安全管理與標準化[J].中國標準導報,2014(03):50-51.
[6]孫奇茹.網約車安全問題再成焦點[N].北京日報,2018-05-11(015).
[7]侯登華.網約車規制路徑比較研究——兼評交通運輸部《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1(06):96-103.
[8]張遠照.網約車發展之正當性、現實性與路徑研究[J].攀登,2017,36(02):91-98.
[9]張燁楠.網約車行業的監管完善以及展望[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7):59+65.
[10]王瑞國,李樹禮.網約車風險的問題與應對構想[J].法制與社會,2018(14):67-68+71.
[11]張新寶.順風車網絡平臺的安全保障義務與侵權責任[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8(12):98-104.
[12]李庶民.在改革開放歷程中探尋新興事物監管經驗[N].金融時報,2018-09-15(004).
[13]吳憫悅.德國監管經驗:嚴禁無牌車輛以營利為目的運營[N].第一財經日報,2018-08-31(A03).
[14]姜先良.網約順風車的底線是安全[J].小康,2018(24):32-33.
[15]王夢晴,金鑫,寧立芳.經濟法視野下的網約車服務規制研討[J].法制博覽,2018(26):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