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財政政策有新的表述,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情況下,要大力提質增效,而去年的表述是“要加力提效”。同時,會議特別強調要保障重點領域的支出,特別是對基層的工資、運轉和基本民生,也就是“三保”要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壓縮一般性支出。可見,在經濟下行大幅減稅降費的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也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它的表述上,更多是在它的內容以及實施方式上。
財政政策同時也是社會政策
我們過去對財政政策的理解主要基于需求管理的分析框架。從這一角度來說,財政政策的作用就是熨平經濟波動,也叫反周期或者逆周期調節。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最新表述可以看出,財政政策不僅要在經濟領域,更要在社會領域發揮積極作用;它既是經濟政策,也是社會政策,這就是當前財政政策的基本特點。
中國現階段發展面臨諸多的不確定性,不僅有需求的問題,也有供給的問題。如果財政政策還是按照傳統老一套僅僅調節需求,是遠遠不夠的。現在的財政政策已經從純粹的經濟政策變成同時也是社會政策,在社會領域發揮作用。從更高層面來分析,財政政策從需求管理、供給管理,轉向了風險管理,這個風險不是市場領域的風險,而是公共風險,涵蓋了經濟不穩定的風險、經濟動能不足的風險、社會貧富差距大帶來的社會不穩定的風險,等等。對公共風險加以管理,這才是現代財政的基本職能。
風險社會需要管理風險
從當前社會大背景看,我們處于風險社會這一人類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時期。風險社會的概念是一名德國社會學家提出來的,他認為,世界已經從過去的農業社會、后來的工業社會、現在常說的信息社會,進入到了風險社會。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是體現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而是體現在國家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全球發展的不確定性。如果世界本來就是不確定的,我們的發展就需要為國家和人類文明構建出一種確定性。
在風險社會這個大背景下,財政政策的使命就應當是風險管理。風險是分層次的,有個體的風險、市場的風險,對于國家發展來說,風險就應當是公共風險,公共風險如何防范,如何化解,從而降低社會面臨的不確定性,這需要靠制度,也要靠政策。政策多從短期角度考慮問題,制度更多從戰略上解決問題。
我們過去的財政模式叫公共財政,現在叫現代財政,內涵是不一樣的。在一個特定的改革時期,我們特別強調財政的公共性,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提出的是現代財政,財政改革的目標就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現代財政是綜合性的,歸結為一點就是“人”,要從人的角度來思考所有問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指向的是物,追求創造財富的效率,實現更快的經濟增長。現代財政指向的是人。現實中遇到的諸多風險問題,迫使我們不得不更加重視“人”。比如發展新動能靠什么?靠知識,靠技術。知識和技術都來自于人。現在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風險,還有工業化、城鎮化帶來的人口流動、公共服務與人的脫節,等等。
所以,現在轉向以人為本的邏輯,更多是因為我們遇到了許多原來不曾遇到的風險,要構建發展確定性,需要更多考慮風險問題。從物來考慮,就是追求GDP,這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只有轉到以人為本來考慮問題,才可能從根本化解當前的風險。因為發展動力建立在人身上,需要通過人力資本的積累、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更加平等去促進高質量的發展。
現代財政以人為本
高質量的發展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什么不是高質量發展的角度思考。至少有三個類型的發展不是我們想要的:低技術含量的發展、少數人富裕的發展,以及與環境不友好的發展。只有著眼于人,才能避免這樣的低質量發展。
現代財政是以人為本,圍繞人做文章,圍繞人的基本權利做文章,這就涉及到很多與社會體制密切相關的問題。當前社會領域的很多問題解決還是滯后的。比如人的身份問題,首先是戶籍問題,是農村戶口還是城市戶口,是編制內還是編制外,是干部還是工人,都是身份問題。因為身份問題導致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拉大。這些問題給我們的整體發展帶來了不確定性。
中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是一個整體性的發展,僅靠GDP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各方面都得協調發展,整體發展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就像一個人既要長個也要長經驗,還要長知識、長能力,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隨著發展的持續轉型升級和爬坡過坎,其中的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大,這就會產生公共風險,諸如經濟領域、社會領域、環境領域的風險,這恰恰是財政政策需要關注的問題。
所以,當前的財政政策應該從需求管理的框架中擺脫出來,轉向風險管理,為我們的發展注入確定性,降低公共風險的水平,從而使生產的成本、生活的成本都能夠大大降低。
風險和成本可以說是一體兩面。比如誠信是一個社會風險問題,誠信風險,對企業來說帶來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再比如社會保障問題。人老了沒有收入,社會需要通過養老保險制度為老人們提供一個安享晚年的確定性,化解人退休后的風險。不然,這種生活風險將給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的財政政策已經悄悄轉向了風險管理,這是財政政策的重大轉型。只有降低了公共風險,發展的確定性才能構建起來,否則發展就可能在各種不確定性和風險中落入某種陷阱。這方面有很多歷史的經驗教訓可借鑒。只有“構建”了發展的確定性,中國的發展才是有希望的,也才是有前途的。▲
(作者是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本文是作者在北大國發院2019中國公共財政論壇上的講話,已經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