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喜林
《全唐詩》中收錄了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送人游吳》:“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詩中寥寥幾筆便將江南水鄉富庶繁華的景象鋪陳開來:蓮藕、菱角是江南水鄉最具特色的水生蔬菜,綾羅綢緞是百姓生活富足的象征,夜市里小船載著貨品穿梭于遍布的小橋、交錯的河道……
水生蔬菜多指生長在湖、塘、江、河、溝、田等水澤環境條件中的蔬菜作物。我國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水網密布,加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水生蔬菜的生長提供了獨特的自然條件。作為水生蔬菜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我國水生蔬菜品種繁多,主要包括茭白、蓮藕、荸薺、慈姑、水芹、芡實、莼菜、菱、豆瓣菜、水芋和蘆蒿等。

茭白又名茭筍、茭瓜,生長于湖泊豐富的江南水鄉,以太湖流域栽培歷史最為悠久,品種和類型最為繁多。茭白由菰演變而來。菰是一種水生植物,新芽細小而不膨大,可食用,俗稱“茭兒菜”;開花后所結籽粒為“菰米”,《周禮》將其與稌、黍、稷、粱、麥合稱為“六谷”。當菰被菰黑粉菌侵染之后,花莖膨大形成茭肉,稱為“茭白”。
清朝文人李漁曾說:“論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潔,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 茭白絕對擔得起這所謂的蔬食之美:帶殼的茭白青翠秀頎,郁郁蔥蔥,剝去外殼,可見茭肉瑩白如玉、清爽而潔凈;氨基酸含量較高,味道鮮美而獨特,可謂芳馥。喜食清淡的人,可將茭白焯水后涼拌,或做成咸中帶甘的爽口小菜“茭白炒毛豆”。喜歡食葷的人,可用茭白炒肉絲或與豬肉紅燒,滲入肉香的茭白葷素二味相和,能讓人吃出肉的豐盈之味。茭白被譽為“水中參”,具有利尿、解煩熱、止渴、調腸胃等作用,與芹菜煮水同服能通大便。
質量好的茭白大小均勻,根莖肥大,色澤潔白,質地脆嫩而帶甜味。若外觀發黃或發紅、表面質地硬化,則表明采摘時間過長,適口性變差。

蓮藕別名“荷”“芙蕖”“芙蓉”“水華”等,自古以來歌詠蓮藕的詩句非常多,最為著名的當屬周敦頤的《愛蓮說》,描繪了蓮藕“出淤泥而不染”的氣度與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公元前2世紀,我國古籍詞義專著《爾雅》為蓮藕的不同部位賦予了不同名稱:“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其中,“華”即花,“蓮”即蓮蓬,“菂”即蓮子。時至今日,蓮藕仍被分為“花蓮”“籽蓮”和“藕蓮”。
藕蓮以食用肥大的地下莖為主。藕一般分3~5節,多則達9節以上,每節長10~20厘米,直徑4~7厘米,呈圓筒形,皮色有白、淡黃等。可涼拌或清炒,清脆爽口;亦可熟食,制成桂花糖藕或煨湯,口感軟糯。一些淺水藕品質好,多以嫩藕上市,可當水果生食,味甜無渣,如蘇州花藕。蓮藕以藕節短粗、外形飽滿、水分豐富、色澤白中帶微黃、表面潔凈有亮度者為佳。
籽蓮以食用蓮子為主。一般每個蓮蓬有籽20余粒,按種皮色可分為“紅蓮”和“白蓮”。蘇州地區采收蓮蓬以鮮食蓮子為主,籽粒充分生長、果皮綠色的蓮蓬含糖量高,其籽最適宜鮮食。過嫩秕籽,無法食用;過老則不適宜鮮食。
“紅藕香殘玉簟秋”“晚秋紅藕里,十宿寄漁船”……這些詩詞中的“藕”并非用來食用的藕蓮,而是以觀花為栽培目的的花蓮,其地下藕細小,結籽較少,不能食用。

最是江南秋八月,雞頭米賽蚌珠圓。進入8月,芡實上市。作為蘇南地區的傳統美食,芡實與茭白、蓮藕、荸薺等共稱“水八仙”。芡實果實呈圓球形,頂端宿存花萼形如雞嘴,整體呈雞頭狀,故又稱雞頭、雞嘴蓮等。果實內含種子,即芡米,也稱雞頭米。多部醫學典籍記載芡實能補脾固腎、助氣澀精、延緩衰老,因此常被作為滋補佳品。
我國芡實品種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刺芡(又名北芡),多為野生種,莖、葉、果均密生刺,其米粳性;另一類為蘇芡(又名南芡),僅植株葉背、葉脈、葉緣上有稀疏的刺,其米糯性。蘇芡主產于太湖地區,在明朝蘇州地方志《姑蘇志》《元和縣志》和《吳邑志》中已有記載。
芡實以蘇芡品質最佳,種子圓珠形,種皮未成熟時為橘紅色,質松易碎,此時質地鮮嫩,口感粉糯,可以鮮食;蘇芡成熟后,種皮轉為褐黃色,開始變硬,可以煲湯、煮粥,也可以加工成干芡米。刺芡亦有人工栽培,但品質不如蘇芡,籽粒稍小,種殼綠褐色,質地堅硬,多作藥用。

菱的果實稱菱角。如果說芡實籽粒滾圓,菱角則棱角分明。詩人陸游在品味芡實與菱角之后寫出了詩句“平生憂患苦縈纏,菱刺磨成芡實圓”。自喻生平所受的苦難挫折極多,仿佛菱角被磨成了芡實,再無鋒芒。殊不知,即使飽受“打磨”,菱角依然“頑強”,只要水位穩定、水質允許,均可生長。
菱角外果皮薄而柔軟,有綠色、白綠色、鮮紅色、紫紅色等,當果實老熟后可腐爛脫落;內果皮革質,幼時較軟,老熟時堅硬。菱的角因品種而異,呈平伸、上翹或下彎狀,有的品種則退化。菱角內含種子,即菱肉,或稱菱米。嫩菱角可當水果生食,質脆而有甜味;老菱角可用清水煮熟,剝殼食用,粉糯甘甜。剝出的菱米能燒菜,如菱角炒肉、菱角湯等,也能加工成粉用來制作糕點。無論生食還是熟食,優質菱角均應形態整齊、充實而飽滿。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菱開始陸續采收,至10月下旬結束。江蘇民歌《采紅菱》便是江南女子的生活寫照:曲折蜿蜒的河面長滿了碧綠的菱葉,女孩們坐在菱桶中,一邊采菱角,一邊歌唱。

荸薺,因其形似馬蹄,又稱馬蹄;因其味勝似雪梨,也稱地梨。荸薺不僅是水鄉美食,還是一種藥材,能除胸實熱氣,脾胃虛寒及血虛者應少食。
荸薺的產品是其地下球莖,以鮮食為主,亦可炒食。當水果生吃,剝去外皮,其肉雪白,汁水豐盈,甜而不膩;當蔬菜熟吃時,可切片或切丁,與肉同炒。淮揚菜經典清燉獅子頭的肉糜里即拌入荸薺小丁,以中和肥肉的油膩,入口時肉糜一抿即化,荸薺丁留于口中,口感層次分明,令人回味。
荸薺幼嫩球莖為乳白色,隨著嫩莖變老,色澤加深呈紅色或栗色。購買荸薺時,應選擇形狀整齊、果形中等、無傷疤裂縫、平臍者。品質好的荸薺糖分含量較高,淀粉少,味甜而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