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逸清

標題
包皮是生長在男性陰莖及龜頭外面的一層皮膚。同其他皮膚一樣,它是一道天然屏障,身負保護尿道開口、分泌各種免疫球蛋白、避免細菌與病毒輕易侵入尿道及膀胱的重要職責。因此,相較于保護屏障較少的女孩而言,男孩尿路感染的發生率明顯較低。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當包皮包繞超過陰莖頭部,難以在外力作用下后翻以顯露陰莖頭時,稱“包莖”。若包皮雖覆蓋尿道口,但能被輕松上翻并顯露陰莖頭,則為“包皮過長”。
包莖的形成就像在尿道口前方額外增添了一個“口袋”。尿液從尿道口排出后,將首先進入包皮與陰莖頭之間的“口袋”,再通過“袋口”排出體外。這樣一來,尿液容易積聚在“口袋”內,在排尿后不自覺地滴出“袋口”,使包皮、陰囊及會陰部皮膚處于潮濕的環境。長此以往,可能增加濕疹的發生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包皮分泌的免疫球蛋白逐漸增加。免疫球蛋白與脫落的上皮細胞、尿液混合,形成包皮垢積聚在腔隙內,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團塊”,引起不適。更為重要的是,當細菌偶然進入包皮腔后,包皮垢將成為細菌的培養基,使細菌在包皮腔內大量繁殖,引起包皮龜頭炎,甚至尿道膀胱炎。長期慢性感染可增加陰莖癌的發生風險,對未來伴侶的生殖健康也有一定隱患。
還有些孩子由于包皮開口過小(如同針尖般),每次排尿至包皮口時便會引起“交通堵塞”,使陰莖頭周圍的皮膚被尿液撐開,如同吹氣球般鼓起。這種情況一方面容易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概率,另一方面,尿道口過大的壓力可能會反作用至尿道、膀胱甚至腎臟,引起泌尿系統慢性病變。
專家提醒:與包莖不同,包皮過長孩子的包皮可以上翻,陰莖頭可以外露,不存在閉塞的包皮腔。因此,包皮過長的孩子可以通過每天清洗,保持局部衛生,從而避免上述危害。但若不注意清潔,也會藏污納垢。
超過90%的男孩在一歲以內都存在包莖。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孩子能夠沖破“束縛”。如果沒有不適,絕大多數包莖并不需要治療,家長可耐心地等待孩子生長至青春期后再做是否需要割包皮的決定。
如果孩子因大量包皮垢堆積而長期不適,或曾發生泌尿系統炎癥,家長可采取措施將孩子的包皮外口擴大,使得陰莖頭外露。具體做法如下:孩子每晚清洗會陰后,平臥在床,家長用手輕柔地下拉包皮至繃緊狀態,維持1分鐘左右,堅持半年至一年。操作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產生輕微疼痛或不適,甚至發生包皮綻裂,引起少許出血,此時家長不必驚慌,可以繼續嘗試并密切觀察。若孩子無法配合或出血較多,應停止嘗試,及時就診。
若孩子因包皮垢堆積而出現較為嚴重、反復的包皮或尿道炎癥,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有些孩子的包皮外口因外傷而形成了瘢痕狹窄,無論如何擴張都無濟于事,也應及早接受手術治療。
另外,還有些孩子雖已解除了包莖狀態,但包皮外口始終存在一個相對狹窄的“環”,無論上翻還是復原包皮至這個“環”時,都能感到明顯的阻力。這種情況下,應及早手術治療,切除狹窄環。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陰莖勃起時,上翻的包皮可能會出現“卡住”的情況,無法復原,繼而導致陰莖水腫、疼痛,即為“包皮嵌頓”。
專家忠告:雖然包莖有不少危害,但需要強調的是,包莖本身并不影響陰莖發育。包皮的本質是皮膚,與陰莖海綿體的發育并無直接關聯,“包皮環切手術可以刺激陰莖發育”的說法是錯誤的。只要孩子沒有出現不適癥狀,家長應給孩子自我“突破”的時間與機會,無須過早接受手術。如果經醫生檢查,孩子符合手術指征(如包皮龜頭炎反復發作、瘢痕包莖、包皮嵌頓等),則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一方面,手術可以打破惡性循環,有利于局部衛生;另一方面,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包皮神經與血管日漸豐富,術后恢復的疼痛與出血程度會較年幼時加重。
感染? 由于夏季衣物穿戴少,家長普遍認為夏季手術后的護理簡單方便,但也有些家長擔心天氣炎熱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其實,包皮環切術感染風險很低,只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常規護理即可。
出血? 包皮環切術后三天內,傷口容易出血,需加壓包扎。如果傷口仍有少許滲血,家長可觀察半小時左右,只要出血能自行凝結就無須緊張。若傷口持續有新鮮血液滲出,應立即就醫。
沐浴? 拆除包扎后,孩子可正常淋浴。淋浴并不會增加感染風險,反而可以沖走尿道口的分泌物與血痂,使排尿更為順暢,有利于減輕患兒術后的不適。
觸碰傷口? 孩子術后是否可以正常穿褲子是每位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學術界對此有不同看法。有醫生認為過早穿褲子會增加疼痛,建議用罩子隔離傷口。但如此一來,患兒的局部皮膚會非常敏感,可能在手術1個月后仍處于“一碰就痛”的狀態。比較合理的做法是,術后當天即可嘗試穿寬松柔軟的褲子,只要孩子能夠接受并堅持,次日皮膚敏感度就會明顯下降,有利于術后傷口快速康復。但如果孩子實在無法忍受,也不必強求,待皮膚敏感度下降后再行嘗試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