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水是夏季家庭常備藥品。方中重用藿香,功在辛散風寒、芳香化濁、升清降濁;配以紫蘇葉、白芷辛香發散,助藿香外解風寒;半夏、陳皮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白術、茯苓健脾化濕、和中止瀉;厚樸、陳皮行氣化濕、暢中除滿;桔梗宣肺解表;生姜、大棗、甘草調和脾胃。諸藥相使,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宜用于暑月感受寒濕、脾胃失和,對水土不服也很有效。
古時,醫生為治療夏日乘涼、飲冷導致的寒濕之病,選取諸種辛溫散寒藥,調和為藿香正氣散,用以驅散脾胃、肌表之寒濕。因是夏日受涼的病,在當時叫作“陰暑”。如果把辛溫之品給一個急待補液、降溫的中暑病人喝下,反而會耗傷津液,散發氣血。
出現中暑或有中暑先兆時,可根據暑癥的不同表現,對癥選服祛暑化濕的中成藥。
?陽暑?表現為汗多、口渴、多飲、發熱、面紅等癥。
暑濕傷人初期,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可用西洋參、西瓜翠衣、楓斗、麥冬等清暑養陰生津之品,也可用清暑益氣湯加減。
暑厥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伴手足抽搐、高熱無汗等表現。
多用羚羊角、水牛角、西洋參等清暑熄風之品,可服清營湯加減。有條件者,可使用醒腦靜注射液,或服用安宮牛黃丸,以清熱祛暑,醒腦開竅。
暑風?表現為高熱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張、牙關緊閉等癥。
宜用羚羊鉤藤湯加減,或者清開靈注射液,以清熱養陰熄風;伴抽搐時,可用全蝎粉或者僵蠶。緊急情況下,可按摩或針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
一旦見有人中暑,除應用上述中成藥外,還應積極救治。
搬移把中暑者移到陰涼通風處,解開其衣扣,及時散發熱量。
?降溫?可給中暑者頭部捂上冷毛巾,用50%酒精、白酒或冷水進行全身擦浴,加速散熱。注意,不要過快降低病人的體溫。
補水若中暑者清醒,可服用一些清涼飲品。
促醒若中暑者已失去知覺,可按摩人中、合谷等穴位,盡快使其蘇醒,也可刮痧急救。
轉送重癥中暑者必須被立即送醫院診治??捎帽笥诓∪祟~頭、枕后、胸口、腋窩及大腿根部。

劉晏?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市中醫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市中西醫結合消化內鏡學會學術委員,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會員,上海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炎癥性腸病診治中心顧問兼分中心主任。擅長各類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脂肪肝、高脂血癥、內科虛寒癥的診治以及胃腸鏡的診治。門診時間:周一下午、周五上午周二、周三、周六全天(石門路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