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
上半年生態脫貧惠及貧困人口50余萬
2019年上半年,陜西林業向貧困地區傾斜投資30.69億元,惠及貧困人口15.01萬戶、50.88萬人,占全年生態脫貧任務的65.6%。全省生態脫貧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實現了時間、任務過半的預期目標。上半年,陜西林業選聘續聘生態護林員3.01萬人,重點工程吸納貧困人口2.49萬人,林業產業帶動貧困人口38.87萬人,生態效益補償惠及貧困人口42.03萬人,退耕還林惠及貧困人口11.25萬人, “五個一批”開放帶動貧困人口6848人,林業實用技術培訓達6.5萬人次。年底前,全省生態脫貧“八項措施”將全部精準落實到位,生態脫貧領域問題全部按要求整改到位,林業扶貧對象政策措施100%覆蓋,生態脫貧領域作風和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甘肅
對外貿易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
2019年上半年,甘肅省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188.2億元,貿易方式多元化發展態勢明顯。哈薩克斯坦、蒙古、歐盟、東盟分別為甘肅前四大貿易伙伴,經濟體外貿總值84.5億元,占甘肅省外貿總值的44.9%;其中與東盟貿易大幅增長,貿易總值18.2億元,增幅38.6%。上半年甘肅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99.4億元,占甘肅省外貿總值的52.8%,比重提升2.7個百分點。今年全省加工貿易和特殊監管方式進出口持續增長,上半年,加工貿易進出口51.2億元,增長11.g%,占全省外貿總值的25.g%。以特殊監管方式進出口4.1億元,增長21.1%,占全省外貿總值的2.2%。
寧夏
2020年底將基本形成“數字政府”體系
為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寧夏將提速建設“數字政府”,預計到2020年底,基本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同、上接國家、覆蓋全區的“數字政府”體系。 “數字政府”體系建成后,寧夏將實現全區“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監管”全面推行、深度應用,以大數據為支撐的政府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水平將明顯提升;非涉密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流程“一網通辦”,80%以上高頻事項實現“掌上辦”;政務服務、執法監管、基層治理等領域“信息孤島”實現100%打通;自治區以下部門專網實現100%整合。
青海
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近日,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19年第二批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的下達,青海省2019年社會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全部到位,共落實資金20.73億元,首次突破20億元大關,投資額度成為歷年之最,全省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據統計,青海省小學和初中生均面積分別由2016年末的8.76平方米和15.51平方米增至2018年末的9.18平方米和16.03平方米,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6年末的3.5萬張增加至2018年末的3.9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由2016年末的31張增加至2018年末的33.6張,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2016年末的1.67平方米增加至2018年末的1.88平方米,各項民生指標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增強。
新疆
上半年促進城鎮就業逾35萬人
為促進就業惠民政策全面落實,今年上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加大各項就業政策支持力度,重點傾斜困難群體和深度貧困的南疆四地州,截至6月底,全區落實補貼資金13.5億元;實施穩崗補貼、技能提升補貼政策,為2076家企業發放穩崗補貼2.38億元,惠及企業職工58.02萬人;落實社會保險降費政策,為企業減負1 5億元,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5.3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78.52%。上半年,新疆穩定就業比例穩步增長,城鎮新增就業人員中,穩定就業達23.5萬人,占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的66.5%。同時,城鎮新增就業中,企業就業人數持續增長,第三產業吸納就業容量進一步擴大,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旅游產業通過“七個一批”渠道新增就業3.2萬余人。
重慶
電子產業“補鏈成群”邁向高端
康佳集團與重慶璧山區政府簽署協議,擬在璧山區投資300億元建設重慶康佳半導體光電產業園,并引入光電行業上下游相關項目;四川綠然集團宣布將投資150億元在重慶榮昌區建設電子電路產業園,著力打造以電子電路板為主的百億元級產業鏈……一系列投資額大、帶動力強的項目紛紛落戶,見證了重慶電子產業補鏈成群、邁向高端的轉變。前些年重慶電子以代工為主,一些關鍵零部件仍需從沿海甚至國外引進, “缺芯少屏”之痛成為重慶電子產業提質增效必須突破的桎梏。隨著一大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到來,重慶電子產業超越汽車產業,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增長的“主引擎”。此前,重慶確定了外引內育、補鏈成群的發展思路,向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體系全面發力,推動電子產業整體向智能產業升級,并提出到2022年將力爭實現銷售收入1萬億元。
四川
上半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6%
2019年上半年,四川省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呈現“四穩”“三增”態勢。“四穩”包括:第一產業增加值穩中回升,上半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77.6億元,增長3.4%。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1元,增長9.6%,增長幅度高于全省GDP、全國農民入均可支配收入和全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返鄉下鄉創業穩步推進,截至6月底新增返鄉創業企業9025家,帶動11.58萬人就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穩步推進,截至目前9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戶用衛生廁所普及率達70%。 “三增”是指:小春糧食產量和大春播種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累計播種面積同比增加1.5%;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總收入1600億元,增長16%。
貴州
5064家民企幫扶5738個村
“千企幫千村”已經成為貴州統一戰線聚焦脫貧攻堅、服務改革發展大局的重要品牌。它把民營企業資本、技術、人才等優勢與貧困地區土地、勞動力、特色資源等有機結合起來,幫助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2015年12月,貴州率先啟動民營企業“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號召全省民營企業家勇于擔當,積極參與貴州脫貧攻堅。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參與幫扶企業數達5064家,幫扶5738個村,幫扶貧困人口總數達121.3萬人,投入資金超過208億元。其中,產業幫扶投入資金153.4億元,公益幫扶捐贈40億元,就業幫扶發放工資14.8億元,技能幫扶投入3788萬元,參與幫扶企業數居全國前列。
云南
聚力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以來,云南省工業部門堅持“兩型三化”產業發展方向,聚力打造八大重點產業和“三張牌”,全省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數據顯示,上半年,云南省工業生產平穩較快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9%,比全國高4.9個百分點,增速排全國第1位。1月至5月,工業效益明顯改善,產銷銜接穩步提升,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5.1%,增速排全國第1位;營業收入增長10.7%,增速排全國第3位;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7.1%。隨著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的推進,全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上半年,全省水電硅材實現產值近125億元,食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4%,醫藥制造業增長1.3%。
西藏
初步建立濕地保護體系
近年來,西藏不斷推動濕地保護體系建設,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等多種方式的濕地保護體系。西藏濕地不僅是青藏高原的“物種基因庫”和重要的氧氣補給源,也是發源于此的河流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平衡器”和“調節器”,在構筑我國生態安全屏障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數據顯示,當前西藏共有各類濕地650萬余公頃,在我國各省區市排第二位。瑪旁雍錯、麥地卡和色林錯3塊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13處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建立了然烏湖等15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多慶錯等22處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
智慧農業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各地依托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發展智慧農業,逐步在農業生產、流通、質量監測等方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自動化,解決農技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當地通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現代視頻等技術的集成,將電話服務、遠程視頻服務、移動信息服務和智慧農業精準服務四大信息服務系統進行有機結合,實現種植戶在田間棚內和專家遠程實時視頻、實時診斷,實現精準管理。目前,內蒙古各地率先在溫室大棚種植、精準農機作業、農畜產品質量溯源等領域推廣使用智慧農業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
廣西
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超萬億元
廣西建設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重點內容之一是推動人民幣面向東盟跨區域使用。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成效顯著。據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統計,自2010年6月廣西成為我國第二批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省區以來,至2019年5月末,廣西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量達10384.39億元,在我國8個邊境省區、西部12個省區市中持續排名第一。自2013年7月自治區創新開展個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以來,到2019年5月末,廣西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量2150.3億元,占同期廣西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的24.36%。在開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試點方面,截至2019年4月末,全區33家企業從新加坡等境外銀行融入資金71.5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