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均
印度基督教傳統認為,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紀中葉就由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圣多馬(St.Thomas)傳入印度,并發展至今。在大多數國家,基督教進入被傳教國家后,都會不同程度地介入當地的文化傳統之中,印度也不例外?;浇虃魅胗《冉洑v過敘利亞東正教、葡萄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三個十分顯著的時期,在三個時期因受不同特征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產生過不同的基督教藝術形式,基督教繪畫藝術便是其中最為獨特的形式之一。
在近兩千年的時間里,耶穌基督一直是基督教藝術創作中最鼓舞人心的主題,具有永恒的魅力。在印度的基督教繪畫史上,許多重要的作品都從耶穌基督獲得靈感,他占據了數代印度藝術家的重要思想空間。這些藝術家既包括基督教徒畫家,也有非基督教徒畫家。非基督教徒畫家通過基督及其關聯人物來表達他們對基督教的探索和思考,而基督教徒畫家則通過印度傳統的方式來詮釋基督。耶穌的形象就在基督教適應印度本土多元復雜的文化與藝術傳統過程中發生了種種變化,形成了不同的面孔?;降倪@些印度面孔最后都融入了印度的宗教文化與藝術,成為反映基督教及其繪畫藝術在印度生根成長的多重鏡像。
20世紀20年代,印度的藝術家們首先開始擺脫“藝術現實主義”的要求,運用理想的藝術表達方式,不再一味地呈現基督教肖像畫的中東人物特性,而是采用典型的印度風格來表達圣經人物的真實精神。個別的基督教藝術家開始努力以印度傳統的方式呈現基督教主題。基督、圣母與其他圣經人物,以前被描繪成歐洲人面孔和巴勒斯坦人裝束,從這一時期開始有了印度人的面孔和裝飾,這成為耶穌形象在印度發生變化的首個特征。


在這些藝術家中,最為著名的是被譽為“印度藝術之父”的果阿邦天主教藝術家安格洛·達·豐塞卡(1902—1967)。豐塞卡長期致力于通過繪畫藝術傳播基督教,在當地藝術傳統中建立基督教形象,開創了印度基督教文化的復興。他是對圣經人物進行跨文化繪畫的先驅,開啟了基督教藝術印度化的先河。在大量將圣經人物印度化的繪畫作品中,豐塞卡尤為熱衷于表現圣母瑪利亞,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穿著紗麗的棕色皮膚的圣母瑪利亞(如《圣母瑪利亞與孩子》)。他作品中的其他圣經人物也往往身著印度服裝,因獨特的跨文化特征,被譽為20世紀印度藝術最杰出的貢獻之一。豐塞卡繪畫中的耶穌形象,皮膚同樣被描繪成棕色,身穿印度傳統男士服裝“托蒂”(如《圣餐》)。由于豐塞卡深受佛教的影響,其筆下的耶穌神情平和,因此代表了一個不受苦難的基督。
印度北方邦衛理公會教徒藝術家弗蘭克·韋斯利(1923—2002)在這一方面走得更遠。韋斯利繪畫中的耶穌( 如《貝拿勒斯的耶穌》),不僅有棕色皮膚,穿黃色托蒂,而且直接在印度貝拿勒斯的底層民眾之中布道,神情平和沉靜,是一個徹底超出真實歷史時間和空間的耶穌形象。


印度傳統宗教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符號,如蓮花、孔雀、大象、菩提樹以及其他一些在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藝術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器物與符號,被印度的基督教藝術家以不同形式注入基督教藝術創作之中,形成了基督形象印度化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浇汤L畫藝術也很快適應了這種大膽的嘗試,印度傳統符號陸續出現在基督教繪畫藝術之中,實現了文化多價性的結合。
在這些基督教藝術家中,北方邦的印度教徒藝術家A.D.托馬斯(1907—1989)是此類藝術嘗試的先驅者。托馬斯創作了系列有關耶穌生平的繪畫作品,他將耶穌描繪成一個英俊的印度少年,頭頂盤有發髻,身穿托蒂,行動優雅有如印度教舞者。在他的《基督升天》中,盤有發髻的耶穌頭戴荊棘王冠,手持白色蓮花,優雅地坐在云端。蓮花在印度本土宗教文化中通常具有新生與復活之意,又是真實自我的象征,以此隱喻基督是每個人的真實自我。


身兼路德教神學家的安德拉邦基督徒藝術家所羅門·拉賈(1921— )在運用印度的宗教符號進行基督繪畫創作方面表現最為突出。在他的木版畫《蓮花上的基督》中,耶穌端坐在出水的蓮花之上,同時西方繪畫中的天使和印度傳統文化中常出現的大象、鹿、龜等動物符號巧妙地分布在耶穌的周圍。拉賈的《復活》更是充分運用了蓮花這一宗教符號的象征意義。畫作的左方頂端,有一個明亮的太陽,下方有兩朵蓮花,向陽而生;右側為耶穌,頭頂光環,身如蓮花脫水而出,也朝向太陽,且腳踩死亡惡魔。這象征著耶穌從黑暗到光明、從死亡到重生的運動。在印度,蓮花同時還是和平的象征,印度宗教信徒認為耶穌是和平的,與蓮花同在無疑強調了耶穌的和平象征。
印度基督教藝術家們早期的這種新興藝術嘗試,盡管最初引發了大量爭議,但很快就被印度社會尤其是來自達利特(賤民)和部落背景的基督徒所接受。他們信奉基督教,是為了使自己擺脫壓迫性的印度社會結構,上層種姓的印度教符號和圖像的出現,賦予了他們站在平等的機會和向上流動的可能性上的想象。蓮花符號也因此很快成為印度基督教藝術中一個常見的符號。印度獨立后,印度的基督教教會更是努力致力于使用真正的印度創造來取代外國的宗教藝術創作,繪畫藝術也不例外。
在印度基督教藝術本土化的過程中,耶穌形象的第三個最典型特征變化,是被描述成一個跨越宗教分歧的神圣導師。在西方傳統的耶穌肖像繪畫中,耶穌經常被描繪成一個國王(彌撒亞)或偉大教師;但是在印度基督教本土化繪畫中,耶穌往往被描繪成一位盤腿端坐,眼神低垂,雙手做瑜伽式或印相,內心沉思的印度傳統神圣導師或圣人——古魯(Guru)的形象,以此表達對上帝的忠誠是至高無上的智慧。在此,耶穌既是一位得道的印度教瑜伽師、佛教僧者,也是一位耆那教圣人,這是吸收了印度傳統宗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元素后的結果。這些耶穌繪畫反映了印度基督教繪畫結合本土宗教文化共同性元素的嘗試。

在這些繪畫中,最為突出的有斯瓦米·特里古納提塔難達( 1865—1915)的繪畫作品《耶穌在林中冥想》,維·巴蘭(1942—2002)在班加羅爾的達瑪拉姆大學教堂前創作的馬賽克裝飾畫《基督》,以及所羅門·拉賈結合浮雕、蠟染藝術和木刻版畫而繪制的《耶穌》。這些基督形象,充分展示了印度宗教和基督教傳統的有趣集會,生動地表達了耶穌作為超越宗教信仰的存在。
“舞王”是印度教至高無上的濕婆神的功能化身之一。濕婆在印度教神話中具有創造、毀滅、啟示等多重功能,濕婆的“極樂之舞”摧毀了無知和幻覺,創造了新的生命。印度基督徒認為,耶穌在基督教中同樣具有創造、保護、毀滅和解放的功能,這成為印度天主教藝術家喬蒂·薩希(1944— )以濕婆“舞王”像作為一種語境化的工具來描繪印度耶穌形象的契機。“舞王”耶穌因而成為耶穌形象在印度本土化的第四個典型變化。
喬蒂·薩希在印度被稱為“帶著畫筆的神學家”,身為一個基督教徒藝術家,卻深受印度教文化的影響。他十分關注藝術和文化對教會的作用,長期致力于通過自己的藝術創作進行印度教和基督教之間的對話。薩希創作了大量有關耶穌生平的畫像,其中最著名的是“舞者耶穌”系列。在該系列中,薩希模仿印度傳統中“舞王”濕婆的姿勢,將受難的耶穌描繪成了一位在如火焰一樣燃燒的荊棘叢中跳舞的神圣舞者。如著名的作品《舞王》,與印度古代銅像《舞王濕婆》形成了古今回應。在《舞王》中,十字架變成了一棵若影若現的荊棘樹,叢生的荊棘造成一個猶如火焰環繞的環形,耶穌低垂著頭,呈順從的姿勢張開雙臂,提腿屈膝與樹融為一體。耶穌受到的痛苦被轉變成一種新的活力,受難也成為摧毀無知、創造新生的偉大宇宙之舞的一部分。
與伊斯蘭教藝術傳統的結合,是耶穌形象在印度本土化的第五個典型變化。生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藝術家科里森·卡納(1925— )是一位多重宗教文化愛好者。他有20%的作品關涉基督教主題和基督教圣人,且大多數集中于耶穌基督。他將耶穌描繪成一個他所居住的穆斯林地區的托缽僧形象(托缽僧是印度伊斯蘭教繪畫藝術經常表現的主題),以此區別于歐洲的基督。

在其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中,卡納以一種獨具典型的圓桌形式介紹耶穌與使徒,畫中的方形維度基于一個壓縮的視圖,為藝術家的假設所強調,為場景提供了一個透視的視角。如果用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為基礎參考,可以看到一個深刻的本土化視覺演繹。值得注意的是,卡納還是一位將基督教繪畫與反映印度社會政治現狀相結合的他信宗教藝術家。他以這一圣經故事為藍本,創作了一系列的“最后的晚餐”,用以反映現代印度的社會政治形勢,如《最后的刺痛》,通過重建印巴分治圓桌會議的場景,展示了他對印度次大陸的分裂和后來戰爭的沉痛回憶與深刻思考。
耶穌形象在印度本土化的第六大典型變化,是與印度民間藝術傳統的融合,形成了特征各異的民間基督形象。
在北印度,孟加拉印度教徒藝術家賈米尼·羅伊(1887—1972)是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的先驅之一。羅伊在繪畫藝術上最大膽的實驗之一,就是將耶穌基督的生平和基督教神話情節,以孟加拉民間繪畫藝術風格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并融合了印度的符號和圖案。羅伊創作了大量有關耶穌的繪畫作品,如《最后的晚餐》,都遵循了其標志性的風格。畫作中的人物普遍存在放大的魚眼睛,沒有表現出任何感情,睜大的眼睛被認為是象征著上帝的警惕。羅伊的這種民間藝術風格,成為描繪基督的一種新方式,一種印度的方式,打破了殖民時代的形象。

在南印度,出生于古吉拉特邦一個村莊的瑪德薇·帕爾克(1942— ),其繪畫作品中帶有濃厚的古吉拉特邦鄉村風格。她的系列基督教繪畫作品從古吉拉特邦民間藝術中獲得藝術靈感,并將她童年充滿幻想和想象的鄉村生活情景編織其中,靈活而充滿強烈的設計感,于童年的稚氣中帶有一種超現實主義意蘊。在有關耶穌的作品如《十字架上的基督》《基督的旅程》中,耶穌被放大置于明顯的主次格局之中,耶穌有著睜大的眼睛和瑪德薇繪畫中標志性的大鼻子,以及一副淳樸憨厚的表情,呈現出了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中一位典型的古吉拉特邦民間基督形象。
此外,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傳統壁畫藝術風格也被印度基督教繪畫藝術所吸收??顐鹘y壁畫藝術源自喀拉拉邦傳統的寺廟壁畫,該藝術形式使用沙石和植物等天然顏料來描繪宗教神話和傳說,并在繪畫的格局與肖像的處理上嚴格遵循印度工匠理念,整個畫面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色彩艷麗,人物外形俊美、臉型飽滿。許多藝術家運用這種風格創作了大量關于基督肖像和生平的繪畫作品,其中的代表有A.K.薩提桑、薩?!ね呷馉柕?。A.K.薩提桑《基督》中的耶穌形象,在服飾和外形上都具有典型的南印度特征;而薩?!ね呷馉杽t以故事性見長,在《耶穌基督的人生》中以喀拉拉傳統壁畫技巧呈現出五個重要的人生畫面,中間為“耶穌的出生”,向左為“耶穌與撒馬利婦人”和“耶穌受洗”,向右為“耶穌為門徒洗腳”與“耶穌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