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定位
現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西部大開發的新引擎、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向西開放的重要樞紐和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范例。
陜西西咸新區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3%、增速領跑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1.97億元、增長48.4%,兩年實現了翻一番。引進內、外資增長138.3%、66.2%,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同比增長56.5%。
2019年上半年,西咸新區生產總值( GDP)同比增長10.O%,高于全省4.6個百分點,高于西安市3個百分點,增速在全省各地市中穩居第一,在西安市各區縣中居第一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5%.高于全市增速10.3個百分點;全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增長7.5%,高于全市增速1.6個百分點。
持續推進改革創新,激發發展新活力
一是初步構建“新區事、新區辦”的新型管理體制。省級層面,明確了“省管縣”財政管理模式、用地審批“直通車”渠道,設立新區公安局和四個新城公安分局。市級層面,在規劃、產業、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與西安市一體化、同城同待遇和財政兜底,民政、社保等社會事務納入西安市“盤子”統一標準、統籌規劃。新區層面,建立了“扁平化、大部制、小政府、大社會”的內部管理體制,建立了網格化管理、人性化服務、多元化參與、信息化支撐的社會服務管理網格體系。
二是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設立行政審批局,實現“一枚圖章管審批”。推行“證照分離”“3450”綜合行政審批效能等改革,大幅簡化審批流程和環節。加大“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微信平臺、西咸政務APP、移動審批APP、自助服務等多端服務渠道, “一網通辦”事項占比91.3%。推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建立集人口信息、單位信息、房屋信息、山水林田信息為一體的信息數據庫,做到“一次檢查、全面體檢”。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塑造服務企業新形象
一是健全工作機制,凝聚強大合力。出臺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實施方案、“21+5”行動方案、三年行動計劃等系列措施,形成營商環境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成立優化營商環境專項工作組,集中力量掛牌辦公,堅持“周例會、雙周會、月例會”制度和周報、月報制度,實現“交辦一督辦一問責”三級聯動。完善監督反饋機制,聘請100名營商環境特邀監督員,開展常態化監督問效。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督促新區各級各部門對標先進,營造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格局。
二是推進親商助企,增強發展動力。積極落實減免稅收政策,全年合計減免稅額3.51億元,增值稅優惠225億元。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出臺金融服務專項政策,成立2家擔保公司和1家小額貸款公司。制定完善重大招商項目全程幫辦、跟蹤落實制,建立在建項目施工秩序警官包抓制,親商助企領導包抓制。弘揚企業家精神,表彰宣傳20位“西咸新區優秀企業家”和10位“西咸新區優秀創業者(團隊)”。
加速聚集現代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把招商引資當作產業發展的一號工程。不斷強化招商力量,外資、制造業、服務業專局招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常駐招商,舉辦法德英三國推介會等系列招商活動30余場。夯實招商成效,對已簽約項目實施“一對一聯絡、多部門會商、全流程跟蹤”服務。持續完善政策扶持,發起設立西咸新區戰略性產業發展基金等專項基金,出臺工業、科技等專項產業扶持政策。2018年,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1個,國內500強企業12個,百億元以上項目8個、10億元以上項目45個。
二是把創新創業當作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建設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為引領,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自由貿易等試驗試點示范任務,建立“N+1”“多試聯動”機制。扎實推進西咸同方絲路耒來創新研究院、中俄絲路創新園、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等科技創新園區(基地)建設。建設全省檢驗檢測技術創新聯盟、創新驅動共同體聯盟和絲路大學聯盟等一批創新聯盟,建成眾創空間44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60家、高新技術企業38家、小巨人企業55家。
三是把先進制造業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打造硬科技品牌,先后引入軟通動力、佰美基因、華大基因、愛生無人機等一批“硬科技”重點項目。布局產業鏈條.初步形成覆蓋整車生產和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配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涵蓋龍頭企業的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促進轉型升級,精準識別1428家改造提升類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并提升環保標準。出臺鼓勵中小企業園區建設專項政策,引導中小微企業入園發展。
近年來,西成新區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這一主題,建設現代田園新城市,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著力建設“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及人文交流開放合作門戶區,逐步形成國家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