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有位胃部腫瘤患者手術做得很成功,身體恢復很快。重返工作崗位一年后,患者突然因中毒性肝炎合并腎衰死亡。經病理化驗證實,患者并非死于腫瘤而是死于中毒,原因是長期服用中藥“黃藥子”所致。“黃藥子”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作用,但它卻含有毒素。如果體內毒素量積蓄超過15克~30克,則可致死。因此,人們在日常用藥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中藥的不良反應
中藥的不良反應分為副作用和毒性反應。
副作用是在治療劑量下,伴隨藥物療效而發生的一些與防治目的無關的意外有害作用。例如柏子仁被用來養心安神時,其潤腸滑便就成為致瀉的副作用;不當服用人參,可引起燥熱上火,心律不齊或發生“人參綜合征”;甘草藥性平和,止咳瀉火,久服影響脾胃氣機,有礙消化功能;木通用量過大,可使。腎臟損傷;苦寒的龍膽草可引起胃痛腹瀉。一般來講,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只是強弱不同、快慢不同而已。
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引起的生理生化機能異常和病理改變,甚至會危及生命。目前已發現能夠致死的中藥達20多種,如有大毒的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驅蛔蟲中藥苦楝子,有毒的息風止痙的中藥蜈蚣,等等。有些藥物含有劇毒,如一些植物類藥生附子、生半夏、馬錢子、生草烏、巴豆等,礦物類藥如水銀、砒石、砒霜等,動物類藥如斑蝥、蝎子、白花蛇等。
毒性反應可在體內各系統發生。其臨床癥狀消化系統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便血、黃疸等,神經系統表現為眩暈、頭痛、驚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心血管系統表現為心悸、胸悶、心律不齊、心率增快或減慢等,造血系統表現為顆粒性白細胞缺乏癥、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都可因毒性反應而發生病變。
中藥的毒理分析
含生物堿類這是一類含氮的有機化合物,主要是損害神經系統。如果迷走神經和感覺神經中毒,先產生異常興奮,后抑制,能直接影響心臟功能,迸發其他臟器的變性壞死;中樞神經中毒,可能引起視丘、中腦、延腦、脊髓的病理改變;呼吸中樞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此類中藥非常多,如含烏頭堿的川烏、草烏、附子、天雄等,含雷公藤堿的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含番木鱉堿的馬錢子,含莨菪堿的曼陀羅、洋金花,含苦楝堿的苦楝子,含麻黃堿的麻黃。
含甙類此類化合物中的甙元具有毒性。強心甙中的甾體甙類,能使心肌收縮增強、心率減慢,小劑量有強心作用,較大劑量或長時間使用可導致心臟中毒及停搏,如洋地黃、萬年青、八角楓等;含氰甙類中藥水解后可析出氫氰酸,能損害并能抑制呼吸中樞,重者可立即死亡,如白果所含銀杏酸和銀杏酚,還有苦杏仁、桃仁、木薯、瓜蒂等;含皂甙類的毒性作用對局部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損害心臟、腎臟,尚有溶血作用,如木通、黃藥子、商陸等;含黃酮甙的毒性多因刺激胃腸道和對肝臟的損害,引起惡心、嘔吐、黃疸等癥狀,如廣豆根等。
含有毒蛋白類:中毒反應多表現為劇烈嘔吐、嘔血、血尿甚至驚厥、死亡,如望江南子、蒼耳子、蓖麻子等。
含萜及內酯類:具有強烈刺激作用,內服可刺激胃腸道,并可由門脈達肝臟,引起肝細胞損害。外用對皮膚有刺激作用,引起體溫變化,如艾葉、馬桑等。
含金屬類:有強腐蝕與刺激作用,使體內失去平衡,如含汞類藥水銀、輕粉、朱砂,含鉛類藥密陀僧、鉛粉,含砷類藥砒霜、雄黃代赭石,等等。
合理用藥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病機理是比較復雜的,與藥物本身的特性、服用藥物的方法以及個體特異反應有密切關系。從病人角度講,合理正確用中藥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正確的用藥觀念。我國每年有近20萬人死于用藥不當。因此,病人應該首先走出用藥誤區,破除以下錯誤觀念
中藥取于自然界,沒有毒副作用,吃多了也不要緊;中草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第二,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濫用。遵從醫囑,不要隨意增加劑量,延長療程,切不可認為“用藥時間長,保險系數就大”,一劑中藥吃個不停,要根據機體的變化定期調方。
第三,對處方上注明的特殊煎煮法,如先煎、后下、內服、外用等要認真對待,不可隨意改變。因為先煎的藥物一般為礦物類藥和動物類藥,煎的時間長些才能浸出其有效成分;而薄荷、肉桂等含有揮發油的草藥需后下,這樣才能保持其有效成分。內服通過消化道吸收,外服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后者比前者的毒性大,且不可混用。
第四,中藥按作用可分為君、臣、佐、使,有主次之別,各施其能。如果方中缺藥,不可隨便用其他藥物代替,也不能使用“同名異物”者。如大黃,因產地不同成分會有差異;再如茵陳,因生長期不同,其藥效則大相徑庭。
第五,保存藥物應在低溫干燥條件下,對從外地郵購的中藥或存放時間較長的中藥應注意檢查是否有發霉、變質、變味的現象。
第六,對偏方、驗方、秘方等不要盲目偏聽偏信,應在正規醫院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第七,注意自己有無過敏史,一旦有瘙癢、發熱、紅斑、胸悶、氣喘、全身不適等異樣癥狀,應立即停藥就醫,避免嚴重反應發生。
(編輯 朱庭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