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來,陜西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創新優勢助力脫貧攻堅,把鄉村振興戰略、知識產權工作和扶貧工作相結合,幫助貧困縣(市、區)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產業優勢,提升產品知名度,推動村集體和貧困群眾增收。省知識產權系統組織專家圍繞商標富農戰略、有機產品認證、打造知名品牌等,為全省各地扶貧產品知識產權的取得與包裝推廣、區域產業發展出謀劃策,累計幫助貧困村及幫扶企業申請專利10余件、商標近40件。
向知識產權要生產力
陜西省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侯社教認為,將專利產業化項目與扶貧實踐對接,是知識產權助力扶貧攻堅的專長和優勢所在,必須讓知識產權在西華村落地生根,帶動村民一起脫貧致富。土蜂蜜是西華村的一大特色產品。駐村工作隊協調專利服務機構通過專利檢索,找到一件實用新型專利蜂箱,可以生產高品質的蜂巢蜜。在省知識產權局和相關知識產權代理機構的幫助下,西華村和云蓋寺鎮政府注冊了“香水涯”“云蓋寺古鎮”等21件商標,申請專利1件。此外,駐村工作隊還完成了《西華村高寒食用菌(木耳)產業國內專利申請情況》《西華村高寒食用菌(木耳)產業專利信息分析項目報告》,為扶貧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技術和信息支持。
在第二十四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西華高寒木耳、小木嶺板栗蜜等特色農產品首次亮相。駐村工作隊將村組干部和村里的種養殖大戶帶到農高會現場觀摩取經。這不僅讓村民增長了見識、拓寬了視野,還擴大了西華村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知識產權助力脫貧攻堅營造了氛圍。
向集體經濟要效益
位于秦嶺深處的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是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兩聯一包”精準扶貧工作的對口幫扶村。全村1537人中,有近三分之一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如何讓27.5%的貧困發生率縮減為零,是擺在知識產權局和局駐村工作隊面前的最大難題。
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局長巨拴科在商洛市鎮安縣開展扶貧調研時提出,知識產權能有效提升扶貧產業的水平,推進扶貧產業現代化發展。要發揮知識產權工作優勢,引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使其成為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帶動全村農民脫貧致富。在省知識產權局累計投入77萬元產業幫扶資金引領下,西華村的24個食用菌大棚在小木嶺上拔地而起,村里辦起了合作社,引進東北食用菌生產企業,創建了高寒食用菌培育創業扶貧孵化基地,吸納60多戶貧困戶參與種植或務工。
木耳大棚分春、秋、冬三季栽培,今年僅春木耳就收了1.8萬斤,創收20余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目前,全村共有69戶貧困戶認領了34.5萬袋菌棒,每戶認領5000袋,收益扣除成本外全歸貧困戶所有。西華村食用菌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帶動一批村民走上致富路。
向協同創新要動能
在省直部門中,駐村工作隊一般為2人至3人建制,省知識產權局派駐4人攜手作戰。
陜西省知識產權局工作隊聯合駐村四支力量,一是根據西華村獨有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規劃制定了“一軸兩翼三片區”的產業布局,主攻光伏、魔芋、甘蔗、食用菌等生態產業,持續發展板栗、核桃、中藥材、養蜂等傳統產業,使產業收入成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和群眾增收的主渠道。
二是聯系企業在西華村小木嶺實施高海拔食用菌種植實驗,并取得成功,隨即引進秦綠食品、鋤禾農業兩家企業投資建廠,在西華小木嶺發展食用菌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木耳、靈芝、茶樹菇、雞腿菇、平菇等食用菌為主的產業集群。下一步將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帶聯方式,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
三是創新發展“村企合作,協議分紅”的發展模式,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資源、資產、資金的形式向兩家企業入股,通過企業帶、大戶帶、參股經營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帶動農戶增收,優化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合作社同企業簽訂分紅協議,依照企業年菌棒生產總量分紅。
2019年7月24日,《中共陜西省委組織部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關于2018年度駐村聯戶扶貧工作考核結果》公布,在對169家省級單位考核中,陜西省知識產權局被評定為優秀等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