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山 張青


2018年11月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民營企業進行了充分肯定, “經過40年改革開放和發展,民營企業已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等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陜西省非公經濟增加值為13238.62億元,占全省GDP比重的54.2%。但從2018年我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來看,陜西上榜企業只有5家,都集中在傳統行業,說明陜西民營企業需進一步追趕超越。因此,陜西要發揮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與復制推廣作用,做好優化營商環境、破解融資難題等工作,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陜西民營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陜西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多重障礙,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營商環境有待優化。首先,目前存在的所有制偏見導致其面臨競爭的非中性,民營企業在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其次,優惠政策的預期和實際效果不匹配,例如“最多跑一次”的效能改革在實際操作中由于自貿試驗區方面的政策宣傳不到位和企業方面的政策適應較弱依然會出現“多次跑”現象;還有,長期性、個性化的優惠體系不完善,自貿試驗區為了吸引企業入駐,更多是從短期、一次性的資金支持人手,長期個性化的政策體系不健全,這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最后,自貿試驗區對民營企業的優惠政策探索有待加強,自貿試驗區作為制度創新高地,應該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不斷提出新的制度及政策體系,但目前陜西自貿試驗區與民營企業間的互動效果并不顯著,民營企業存在的問題仍有待解決。
二是融資面臨挑戰。一方面是融資結構不合理,目前民營企業融資存在內源融資匱乏、外源融資渠道單一、缺乏直接融資渠道三大障礙。男一方面是外部融資環境不佳,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相關政策與法規的不完善、不健全,社會融資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在民營企業融資服務程度與范圍方面的欠缺等都影響著民營企業的融資規模與效率;一些民間融資形式雖有助于民營企業籌集資金,但也存在著不規范與非法集資等問題。
自貿試驗區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經驗借鑒
第一,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勢整合。首先是政策疊加優勢,廣東自貿試驗區內既有自貿試驗區,又有合作區和保稅港區,因此區域既享有全國自貿試驗區共享的政策,又有前海合作區自身自有的政策,尤其在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方面給予了企業和個人較大優惠,吸引更多企業前來發展。其次是片區聯動的互補優勢,在自貿試驗區規劃框架下,深圳西部港區的蛇口港、赤灣港以及前海灣保稅港區連成一個整體,有利于更好貫徹“一帶一路”倡議等。最后是優勢整合,前海蛇口片區管委會的成立有效統籌與整合了前海與蛇口兩大區塊的發展,目前片區內招商局集團已在15個國家(地區)的28個城市建有54個港區,這種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打造了“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通道,為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謀福利。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助推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為企業發展整合多種渠道、出臺更多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的優惠措施。
第二,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戰略響應。天津自貿試驗區在設立時積極響應“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通過設立京津冀跨境電商產業聯盟、上市公司出資成立融資租賃公司和重大項目落戶試驗區等成為自貿試驗區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民營企業壯大的熏要“幫手”。借鑒天津自貿試驗區經驗,陜西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耍抓住西部大開發的國家戰略,帶動民營企業向西擴大開放;其次借助社會力量設立更多富有活力的民間聯盟和融資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業務和資金幫助;最后是開放式發展,自貿試驗區從頂層設計到統籌安排要以開放為核心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第三,福建自貿試驗區的招商引資。2018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全國22個主要城市的營商環境進行了試評價,廈門僅次子北京,名列第二,其中“獲得電力”一項對廈門改善營商環境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這說明營商環境的改善離不開項目落地的支持。陜西自貿試驗區在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也要重視重大項目的引進,通過解決重大項目落地過程中出現的各類政策需求為民營企業同時帶來政策改革紅利。
自貿試驗區助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對策建議
一是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首先,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優化基礎,充分運用“互聯網+政府服務”改善公共服務效能,不斷優化政府相關部門的服務效能,為民營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其次,不斷強化信息載體建設,更為有效地釋放產業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信息,在出臺民營企業幫扶政策的同時要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做好政策解讀及咨詢輔導工作,確保各項試點任務的不斷深化實施;最后,對于特殊企業的特殊需求,自貿試驗區要發揮區域優勢協調各方資源,為解決民營企業需求進行制度創新。例如,楊凌示范區片區內的民營企業大多涉及農產品種植、銷售、技術推廣等,對于農產品的進出口有較大需求,但又由于陜西自貿試驗區楊凌片區是全國唯一以農業為特色的片區,沒有更多其他自貿試驗區的經驗借鑒,因此,楊凌示范區片區在解決民營要求需求時不應只從當前出臺的政策制度出發,更多結合企業實際大膽進行制度創新的探索。
二是優化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要逐步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題,應通過拓展新思路將政策用好用活,建立健全與自貿試驗區金融業相適應的金融風險防范體系。重點從引入社會資本、完善信用評價兩方面人手。首先,引入多項社會資本為民營企業提供發展基金,引入社會資本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多幣種的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產業結構調整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引導基金,為符合產業導向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服務;其次,做好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信用評價的“橋梁”。金融機構和民營企業數量相差甚大,只通過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信用評價可能性較小,因此,金融服務機構除了通過市場主體監管平臺獲取企業信用信息,自貿試驗區也可以憑借自身優勢對企業信息進行收集和補充。金融服務機構通過平臺的企業信用信息錄入和自貿試驗區提供的企業信用信息兩種途徑為符合要求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三是提高民營企業“走出去”水平,自貿試驗區在為企業提供“走出去”便利時可以通過多種溝通形式滿足企業需求。一方面是通過座談會等形式了解不同企業的具體需求,并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推動建立涵蓋政策咨詢、法律服務、融資信貸和風險評估等專業服務聯盟,使企業及時了解我國以及本地區宏觀環境的變化,為民營企業提供便利高效的“一站式”境外服務。同時,在民營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業務時,自貿試驗區向內要積極協調海關、稅務機關、外匯管理局等部門對民營企業給予通關、退稅、結收匯等優惠政策,加快推進企業進出口許可證件通關作業無紙化,加決企業“走出去”步伐。向外要借助陜西省政府甚至國家政府力量加強與外國政府經貿部門、商協會和知名企業的常態化聯絡,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境外政策服務咨詢。
四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是企業發展的基本要素,自貿試驗區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才能吸引更多優質企業入駐。位于西安經開區內的陜西合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在經開區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出: “希望經開區打造實業興區環境,并在交通、物流方面繼續加強。”因此,自貿試驗區要從民營企業的基礎設施需求人手不斷完善各項建設,加快完善民營企業員工的住房、醫療、休閑等需求建設,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供良好條件。
【注】本文是陜西自貿試驗區重點研究課題( ZM22019003)、陜西省教育廳智庫項目(18JT003)、陜西省軟科學項目( 2019KRM144)、陜西省科協“學會助力創新驅動發展計劃”高端科技創新智庫項目、西安市軟科學項目( 201805072RK3SF6-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