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宏



主持人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40年的砥礪奮進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發展。但是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基礎差、底子薄、不平衡的現象還很突出,貧困人口特別是農村的貧困人口還很多,貧困地區面積還很大,返貧現象依舊嚴重,因災致貧、因病致貧等情況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回看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扶貧開發事業成為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一枚“定海神針”,在新時代形勢下, 繼續做好扶貧開發事業,幫助落后地區和貧困人口實現從解決溫飽到促進發展,成為了題中應有之義。
前不久,國務院參事室《國是咨詢》編輯部與貴州省文史館共同舉辦專題座談會,與會專家結合貴州扶貧開發經驗,聚焦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建設美麗中國、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的目標和愿景,深入探討如何做好扶貧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和諧并進的重大課題。本期刊發部分專家的真知灼見,供廣大讀者分享借鑒。
主講人
葉小文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方寧 國務院參事,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
張洪濤 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
左小藿 國務院參事室原特約研究員,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
申振東 貴州省政府參事,貴州省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張振山 聯合國人居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
孫兆霞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扶貧要保持生態底色
葉小文:有一個口號是“生態是綠色和底線,生態是機遇和能力”,我們的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政策工具,把社會的轉型把握好,把鄉村建設好,這個規律就是生態是底色和底線,生態是機遇和能力。政府還沒有下大氣力管理的時候,貴州的老百姓就知道生態是底線,那個時候我也在貴州社科院搞鄉規民約的調查,就發現那些寨子里都有風水樹,誰敢砍風水樹,神就要來滅你。他們把生態作為信仰,所以在郁郁蔥蔥的地方就會有一個寨子,那不是政府遙控的,那就是底色,那就是底線。
政府要想辦法讓老百姓守住這些底色,要發揚這些優良的傳統,要招生態當作信仰,鄉風民約的效用比政策調控來得快。守住這種底線,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得到實際的利益,守住以后才能脫貧致富。
方寧: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兩項目標,在世界工業化進程中一直處于矛盾狀態,尤其是在工業化早期和中期階段,往往為了經濟發展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未能避免。盡管一直試圖不落入先發展后治污的窠臼,但在很長時間內生態環境保護沒有得到事實上的重視,污染嚴重,生態遭到破壞。這也是發展的代價之一。到了現今這個階段,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發展的時代要求,成為發展的重要理念,如果再不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說明我們嚴重落伍了。扶貧工作也不例外,不能舍棄生態環境。衡量扶貧工作,其標準不僅是產業培育、收入增加,還包含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時期的扶貧是以綠色為底色的。
張洪濤:在黨的十九大新時代大背景下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問題一定要落地,很多具體的問題例如垃圾處理、土地污染治理等,應實現綠色扶貧,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而在生態扶貧框架下,應結合區域特點,統籌設計主體功能區規劃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攻堅規劃,按照重點發展區、農業發展區、生態保護區等不同類別,從上到下提出特定的生態扶貧規劃和“抓手”。
一個重要的試點是嘉興地區農業地質調查,因“土”制宜,培育“嘉心菜”,在華東地區作為綠色農業代表的“嘉心菜”,聲名鵲起,已占很大的市場份額,科學家、農民以及企業相結合通過土壤污染調查、評價和改良,以及污染修復利用,現在對脫貧也好,對綠水青山也好,都起了非常大的基礎作用。
左小蕾:高質量經濟增長的標志一個是要有更高的生產率,其實還有另外一個是普惠式。普惠式是我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光是現代化的一些生活設備的享受,還包括生活質量,大環境才是真正最重要的,生態環境,水、空氣。但是現在空氣是無價的,新鮮空氣是無價的,所以保持生態的平衡,綠色發展,中國走到今天,貴州也走到了發展的前沿的時候,這個理念要永遠保持。
生態環境建設仍然面臨考驗
方寧:垃圾處理是一個很具體的環保問題。我國現在人均一天大概是一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且有增長的趨勢。垃圾面臨兩大問題,一個是分類收集,上海已于7月1日正式實施,作為我國首座進行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上海的這一舉措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各方聲音中既有贊賞,亦有質疑。另一個問題是垃圾的處理方式,現在主要有填埋和焚燒兩種處理方式。我國只有約10%的垃圾采取焚燒方式,集中在廣東等沿海人口密集的發達地區,70%的垃圾采取了填埋處理方式。填埋是比較糟糕的方式,它既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又會產生具有長遠影響的土地污染。焚燒方式與之相比有許多優勢,節約用地,污染較少且易治理。我國人口密度大,尤以東中部地區為最,采用填埋方式處理垃圾的路很難繼續走下去,填埋場的選取越來越困難,既受土地資源緊張的制約,又不易獲得民眾的理解與支持。因此,國家層面應該盡早確定我國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不再鼓勵使用填埋的辦法。
左小蕾:農村未來的發展,總得有人種地,總得有人吃飯,所以未來農業怎么發展,誰來種地是一個一定要解決的問題,而且一定要未雨綢繆。而除了要通過優化技術要素條件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外,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一定要改變,特別是管理經營方式要改變,不能繼續發展小農經濟,保持一家一戶的狀況,而是要促進土地流轉和承包,促進農業集約化發展。同時也要著力推行科學種田。要通過農業種植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農業種植理念的轉變,把我們的土地種植真正變成合理的,因地制宜,合理科學地進行農業生產。科學種田本身將會大大減少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會減少農業污染排放,本身就是對生態環境的貢獻。
申振東:農村能源消費水平低、增長慢,能源貧困問題突出。在一些貧困落后地區,依舊有相當一部分屆民亟須解決燒飯、取暖等燃料問題。農村能源消費結構性矛盾也同樣突出,清潔能源比例低。我國農村能源消費中煤炭和秸稈、薪柴等傳統生物質能源比重高,能源消費結構清潔化、現代化的壓力巨大。并且能源利用率低下,能源浪費問題突出。傳統生物質能源在農村能源消費中一直占據主要地位,這些傳統生物質能源大多采取低效的直接燃燒方式,環境污染嚴重。
應該要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能源體系,我們一些落后的地方,過去欠發達地區,比如說貴州,現在也在做出實踐方面的努力,這就是貴州頁巖氣。貴州頁巖氣儲量非常多,從產業化方面已經取得成功,已經探明在貴州北部頁巖氣儲量非常大。從中國政府治理層面,耍建設中國自己的能源體系,這樣才能保證中國未來的綠色發展立于不敗之地。
城鄉協調發展是重要突破口
主持人:不協調,一直是我國城鄉建設中的短板。在實現城鄉協調發展中面臨的問題是什么7我們需要針對不同層級城市的特點和不足提出哪些措施?
申振東:對中國過去的40年,我們用了一個詞叫快速城市化,這種快速應該說是太快了,我們大概用了40年的時間,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城市比例大概占20%多,現在我們已經達到了57%、58%的城市化水平。我們可以說是用40年的時間走過了一些發達國家用二三百年才走過的過程。不僅僅產生了很多的城市問題,并且由于這種快速的城市化,帶來了城鄉二元化、城鄉發展不協調等問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應當把城市和農村緊密聯系起來,堅持城市與農村錯位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各種要素的雙向流動。由于目前貧困落后地區往往遠離城區,城區對落后的農村地區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鄉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尤為突出。
張振山:城鎮居民的垃圾無害化處理要向農村延伸,要全覆蓋,在這方面要以縣城為重點去輻射農村,現在國家給了一個模式是非常好的,叫作不分類,村級收集,鄉管運,縣處理。作為縣級政府來說,在運行當中它的包袱是比較沉重的,但這只是眼前的困難,國家站在國家戰略高度,可以把它納入購買公共服務當中,加以完善。
鄉村振興的多重思考
方寧:農村發展是一個歷史性的課題,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抓住了農村問題的要害。這些年來,農村建設一直沒有停步,涵蓋了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土地制度、涉農補貼等諸多方面。我想說的是另一層考慮,即中國農村現在還處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還沒有定型。主要是人口分布尚在變化之中,這是最核心的要素。農民現在大量進城務工,但最終真正在城里居住養老的有多少還是未知之數。這取決于就業情況,在城市沒有能夠給農民提供相對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的條件下,農民就會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游走。這與整個社會轉型還沒有完成是緊密相聯的。
轉型期的特點決定了城鄉人口分布的不確定性,由此也會影響農村的發展規劃,它涉及到村莊的布局、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科技、文化的建設等。概言之,振興鄉村要充分考慮多方面因素,尤其要重視社會轉型期的特點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
張洪濤: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要改變,不能小農經濟,不能一家一戶分散生產。我們要改變小農經濟,改變生產方式,要集約化、機械化。土地改革正在試點推進,這與我們未來發展要結合起來,所以土地“三權分治”“經營權流轉”等舉措一定要到位,流轉了以后才能把一家一戶承包權的土地集合起來,變成連片土地,我們在成都看到試點,是成功的示例,這件事一定要做,否則無法做到集約化生產。
當然還涉及金融改革,集約式發展,土地經營權流轉之后,土地能不能去抵押貸款,土地上生長的植物等能否作為不動產抵押貸款,這些相關的改革舉措也應同步推進,否則現代化、機械化無法發展,農付發展也會后勁不足。
另外要科學種田,包括田間管理,在土地存在污染情況下,這塊土地適合種植什么,可以科學設定。如果能夠把土地變成可利用的,或者種植合適的農作物,減少農業污染排放,本身就是對生態環境的貢獻。這點非常重要,可以說未來農業一定要大力推行科學種田。
張振山:現在有一種現象,一談鄉村振興,又是大拆大建大占大變,最后結果就是鄉村沒有村味,農民沒有農味,也就是說為了所謂的資源要素的聚合,不顧一切地把我們農村的那點老本全部都抖出去了,引大公司進去,大公司是資本家,他是要收益的。只要大公司能夠進去,什么條件都給他,最終給掉的是青山綠水,給掉的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數,給掉的是老百姓沒有福祉,因此一定要有底線,一定要有紅線,可以說生態環境就是最大的底線和紅線。
時小文:互聯網+大數據,那是更廣闊的路,通過綜合措施,把生態真正變成機遇和活力。過去說貴州山水賽江南,我說這是瘋話,貴州怎么能賽江南呢?現在看來,貴州原來山清水秀,如果綜合措施上來了,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另外一方面要真正改善當地的交通條件,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真正地讓“險途變通途”,讓底色底線進一步變成機遇和能力,這個事情就一定能辦成。
生態扶貧的貴州經驗
主持人:2016年,貴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賦予了貴州為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探索經驗的重任。三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的“貴州實踐”在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方面、在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與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等方面進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
左小蕾:旅游產業要有保持生態環境的意識,利用優勢開發出來,而且要有新的理念,打造新的生活方式新模式,特色產品都可以帶動起來。羌族苗寨那里,那是當地很重要的產業,游客每個人去花五六百塊錢,帶動了很多產業,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還不說住宿、吃飯、餐廳這些,所以我覺得旅游產品要因地制宜,要很好地發展起來,帶動其他產業。貴州應該有非常多的這樣的地方,我們要有開放思想,要更多地去創造發展機會。
孫兆霞:前年開始貴州實施“村村通”,去年到今年在做“組組通”,這些事情,一直是扶貧的延續,為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貴州的資金充足,跟中央的支持有很大的關系,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么一個貧困省能夠把這樣一些基礎做出來,也是給中國做了太大的好事。
《富饒的貧困》-書就提出了貴州這么富饒的綠水青山,當時還有礦山資源,但是很多地方卻捧著金飯碗討飯吃,非常貧困。從這個實際案例出發,在扶貧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問題上,既要激勵經濟欠發達地區堅定“守住綠水青山”的信心和決心,重建生態信仰,也要防止出現因環境保護而跟不上社會整體發展步伐、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尷尬局面,確保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與保護的矛盾。
我們2018年發表了一篇討論有關貴州“三變”的文章——《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資源變資產》,理念、路徑與效果之間存在張力。“三變”的理念非常好,而且此前提出的“農民變股民”是習近平總書記修改了,說“農民要變股東”。但是一旦“三變”走形為依賴“行政手段+資本引領”的規模化圈地運動,就會出現巨大風險。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也就更加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