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男 張新立
【摘要】教師發展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長遠影響。而教師自我發展強調了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求自我成長,突出教師的個性化、自覺性和能動性,把握發展的自主權和執行權。在自我發展的必由之路上,教師通過學習和研究可以準確識變,通過反思和思辨能夠智慧應變,通過建構和創造做到主動求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從知識傳遞者變為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和理論研究者,從教育教學執行者變為反思實踐者和智慧思辨者,從墨守成規的教書匠變為知識建構者和教學創新者。通過識變、應變、求變三部曲,高職英語教師獲得自我發展的思路和路徑,煥發教育的活力,尋求自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教師發展;自我發展;高職英語教師
【作者簡介】徐超男,女,江蘇常州人,應用語言學碩士,蘇州百年職業學院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張新立,男,山東滕州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研究。
一、教師自我發展的內涵
新年伊始,隨著國務院發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職業教育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高職教師要想順利搭上這班開往“春天的地鐵”,從容適應此次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就必須先人一步,謀求自我成長與發展。
教師發展是教學提升和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證,不僅關乎教師自身,更對學生、學校乃至整個國家有重要意義。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將教師發展的主體和客體同時指向教師自身,體現了教師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能動性和可持續性。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教師個體在認識、分析、思考、平衡自己多種角色基礎上對自身進行改造、完善和超越的過程,是提升自身的能效感,追求進步的一種表現。教師的自我發展并非源自行政體系自上而下的強制執行,亦非群體意志的外部力量,而是有賴于個人意志的內驅推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教師的自我發展是以發展主體的身份進行角色的自我設計和塑造,內在資源的豐富和提升,結構和性質的更新及完善,實現教師發展的多元性、差異性和創造性以及生命狀態的不斷升華。
總而言之,在發展對象上,教師的自我發展具有自發性和主體性,是以主人翁的身份發展自我、銳意進取,體現了一種生命的內在自覺;在發展內容上,教師的自我發展是教師在知識層面、教學層面和能力層面不斷更新完善、追求卓越的過程;在發展方式上,教師自我發展是改變‘要我發展的被動過程,以主動、能動、自覺的態度提高自身從業素質和專業能力;在發展途徑上,以旁觀者的視角反觀自身,以批判的態度審視自我和世界,科學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計劃和目標,自覺監督發展過程,客觀評價發展的階段性表現;在發展時間上,教師自我發展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可持續的過程,是教師為之奮斗的終身事業;從發展目標上,教師自我發展是在漫漫求索之路上自我鞭策,追求卓越,實現教書匠到教育家的完美蝶變過程。
二、高職英語教師開展自我發展的重要性
談及職業教育,很多人持有偏見和誤解。此次的《職教20條》可謂職業教育的“高光時刻”,確立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高職英語教師要把握好此次風口,順勢而為,借勢而進,乘勢而上,通過自我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成為復合型和‘雙師型人才,從而適應未來的教學改革和教育發展,助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
高職英語教師要學會正確審視自我,積極探索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注重知識積累、技能訓練、觀念更新、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理智地復現自我,籌劃未來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為” 。同時應胸懷大格局,緊跟時代步伐,以學校和國家的統一規劃為指揮棒,以世界的發展趨勢為信號燈,主動適應新技術變革,順利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深度融合,創造有效的深度學習和互動學習。另外,高職英語教師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生成教的藝術與智慧,激發創新能力,突破發展瓶頸,成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育工作者。
三、高職英語教師自我發展的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科技三會”中指出“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對于高職英語教師而言,如果不想在未來陷入被動地位,不想錯失發展機遇,就應該以《職教20條》的目標和要求作為自我發展的藍圖,喚醒自我發展意識,做好自我發展規劃,通過識變、應變、求變三部曲主動探尋自我發展的道路。識變意味著教師在知識層面獲得自我發展的基礎,通過學習與研究,保持與先進教學理念的同頻共振,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應變意味著在教學層面提升教學張力,通過反思與思辨,進行前瞻性思考,減少教學活動的盲目性和低效行為,做到見微知著、綜合分析、準確判斷、唯變所適;求變意味在能力層面不斷提高,通過建構與創新做到立足語言,利用語言,超越語言,發揮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敢于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1.識變。“識時務者為俊杰”,識變就是敏銳地認識到時代、科技、教育的發展變化,而不是做一只井底之蛙。人工智能、互聯網科技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發展,高職英語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不能只守著自己學科的一畝三分地,要將目光放長遠,思路拓寬。而學習和研究是感知周圍變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保持與時俱進的不竭動力。學習是一個汲取外部養分和能量的過程,是拓寬知識結構寬度的重要途徑;研究則是在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加工和再思考,是一個不斷挖掘深度的過程。當我們把知識的寬度和深度都加強時,就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觀察這個世界的思維角度,也能以深度思維更加深刻、透徹的理解問題,將知識結構的坐標軸不斷加大、延伸。
(1)學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學習型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工作者,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書。學習是教師職業生涯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于職業生涯始終。教師需要學會主動學習,有強烈地自我更新取向,學會破舊立新,成為一個“自我引導學習者”。
作為高職英語教師,不僅要有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還應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信息素養等技能。大多數的高職英語教師是二語習得的過來人,需要保持和提高語言的熟練水平,防止語言的石化現象。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堅持英文閱讀和寫作,堅持收聽英文節目,用英語思維進行溝通交流從而保持并提高自身的語言技能。同時,高職英語教師不能囿于自己的學科范式,要以開放的心態,深入了解并借鑒最新的研究前沿,完善個人的知識結構和理論體系,補充跨學科和應用性知識,提高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高職英語教師必須聚焦國家戰略部署,主動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利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
(2)研究。教師作為教育中突出的生命個體,除了通過自我學習進行知識積累,還應通過研究促進智慧生成和精神飛躍。很多高職英語教師將研究和教學相割裂、相對立,且對于研究重要性的意識尚未覺醒。一方面,他們缺乏外部信息的支撐,與同行交流不深,與兄弟院校來往不多,學術交流斷層;另一方面,學科被邊緣化,學術方向迷失,學術理論有限,學術基本功不扎實,論文發表渠道有限,學術晉升遙遙無期。
高職英語教師應意識到“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注意積累素材,培養學術眼光,發掘研究興趣,具備科研意識,確定研究方向,掌握科研方法,探索研究領域,推動自我覺醒和成長,突破制約發展的瓶頸,做積極進取的研究者,實現教學相長的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做個有心人,挖掘有價值的教育教學問題,學會用研究者的眼光分析語言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對教學行為做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發現教育教學規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另外,高職英語教師要擺脫畏難情緒,掌握自身研究的話語權,以本學科的某個切入點展開或者與其他學科相結合,進行持續的、系統的、深入的研究。
2.應變。“通機變者為英豪”,應變,體現出一種積極的思維模式和靈動的教學機智,是對于時代的新變化,教育理念的新動向,課堂上的新問題能夠快速反應,準確判斷,靈活應對,從容解決。面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不可奢望僅靠已有的知識和教學經驗解決問題,而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反求諸己,通過自我診斷和反思來了解病灶,探究如何對癥下藥,通過思辨不斷深入和挖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對知識的應用。教師只有時時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教學行為和結果,思辨教育理論和教育對象,才能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成功駕馭課堂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
(1)反思。反思是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系列意識活動。對于教師而言,反思是在教學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調節、客觀評價的一種內在技能和思維習慣;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思維、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理念的再認識和再提高。
反思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是教師建立在自身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基礎上,對教學進行細致觀察、系統思考和理性選擇。反思是以內在反省的方式去審視存在的問題,幫助教師思考自己的教學手段,分析教學行為、審視教學過程,梳理教學策略,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凝練教學風格,促進教學智慧的生成。在課前,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的任務、目標、材料、手段、方法及學生的基本情況,預測教學效果和教學中的重難點,做到頭腦中有目標,心中有教材,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學生;在課中,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監督課堂、自主管理學生,靈活調節教學活動,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以及教學效果的最佳狀態;在課中或課后,對于學生的表現做出判斷和反饋,采用多種方法、多維度評估學生的表現和進步程度;在課后,適時對自己的教學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學會發現和分析問題,力圖探究出解決方案。在實際教學中,要想獲得較好的英語教學效果,不能只按部就班遵循教材,而是需要一邊依托海量的互聯網資源,一邊學會去偽存真,取其精華,辯證使用,充分實現職業教育的現代化;英語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該通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游戲學習等方式提升學生的溝通、參與、闡述和共情能力,鼓勵學生的互動與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更要通過產教融合、教學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以少理論+多實訓為教學策略培養具有過硬技術技能的服務型人才。
(2)思辨。思辨是一種孕育智慧的高層次心理過程,是以條理化的思維通過再思考的方式對已產生思想進行回顧、評價和修訂。思辨不僅僅需要運用相關知識,還需要個體挑戰自我,克服思維惰性,學會認真分析,不斷自我糾正,獲得全面認識,做出客觀評價,判斷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自反性。
教師具備思辨意識和能力是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前提和保證,而大部分高職英語教師的思辨能力不盡如人意。學生時代,他們的語言學習是以背誦和模仿為主,邏輯思維能力處于長期閑置或者尚未開發狀態;走上工作崗位后,他們習慣于照本宣科,充當書本的‘應聲蟲和知識的‘搬運工,缺少自己的感悟與理解,在科研時常常無題可選,無話可說。
思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應從思辨能力的源頭抓起。這就意味著應將思辨意識的提高內化為教師自身的品質與技能,將思辨能力的培養慢慢滲透于教師的整個教學生涯。對于高職英語教師,在情感層面,要“勤學好問,相信理性,尊重事實,謹慎判斷,公正評價,敏于探究,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在認知層面,“能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背景等要素進行闡述、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要通過愛思考,多思考,深層次思考,對獲得的信息內容進行分析、推理、檢驗、判斷、總結,避免信息消化不良,治愈自身的‘思辨缺席癥,將思辨能力培養為一種可遷移能力,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另外,在此次的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高職英語教師要積極思考,努力探尋深化產教融合、育訓結合,實現與其他學科的相互交叉、深度融合。
3.求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求變是以實際行動來追求、探求變化和發展。如果說應變和識變是幫助教師適應并融入時代,那么求變就是幫助教師以破冰前行的勇氣,以深刻的思想認知,以先鋒者的身份引領時代。學會建構和創新是以進取的精神進行創造,是一種破繭成蝶和思維的躍遷,是通過學習獲得的養分,研究獲得的靈感,反思獲得的經驗,思辨獲得的智慧進行重組和整合,以實際行動推動教育教學發展,進行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