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習語的意義往往從字面無法直接生成,從字面意義到真實意義之間蘊含著解讀過程,認知過程。通過文化視角來解讀習語,運用生活環境文化,歷史宗教文化,風俗習慣解讀習語,可以提升習語的理解和識記。但文化視角對于完整地解讀習語是不充分的,還需要運用認知視角進一步解讀習語,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是涉及的兩種基本的認知方式,它們的單一使用或結合使用可以更完整地解讀英語習語。
【關鍵詞】習語解讀;文化解讀;概念隱喻;概念轉喻
【作者簡介】龐曉紅,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一、英語習語概念及特點
英語習語是指語言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固定詞語組合,有如下特點:1. 搭配穩固:即習語的各個組成部分不可隨意更換,順序、詞性等不可隨意調整。2. 意義完整:任何習語都有完整意義,并不是其構成部分的簡單相加。3. 形象生動:習語語言形象簡明,充滿比喻,聯想豐富,很具語言表現力。一般說來,它包括成語、諺語、俗語、俚語、慣用語、典故、和對等詞。這類的固定詞組和句子被稱為“idiom”即習語。
James R.Nattinger在其著作《詞匯短語與語言教學中》中指出,習語這一復雜又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習得受到大量語言學理論的影響,其意義可以在字面意義的基礎上加以推測;但同時,一些固有的因素也應考慮進去以幫助理解。例如:hot potato, kick the bucket, cross ones fingers等這類習語,字面意義簡單明確,一目了然,但真正的意義卻并非如此。真實意義與字面意義的差別很大,怎樣理解習得?在理解習的過程中加入哪些因素,以達到正確理解、識記并應用習語的程度。以hot potato為例:它的字面意義是 “熱土豆”,與其相關的習語有如下:small potato, big potato, couch potato, mouse potato, 或許在將來,還會衍生出新的等等potato。首先, potato為什么會成為這類習語的“原材料”?我們都知道,在英國人的飲食中,potato是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與食文化緊密相關。potato常用來比喻人或者事,那么,hot potato就是“棘手的事情”;small potato, big potato, couch potato, mouse potato分別是指“小人物,大人物,電視迷(常坐在電視前的人),電腦迷(常玩鼠標的人)”這些就不難理解了。再以cross ones fingers為例:它的字面意義是手指交叉。西方國家信仰上帝,十字架象征著上帝。在敬拜上帝的時候,人們要在胸前畫十字以示虔誠。一旦引入宗教背景知識,理解便豁然開朗。但僅僅引入宗教文化背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從認識的視角進一步解讀,在宗教敬拜活動中,手畫十字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動作。依據認知機制中的轉喻機制,“部分可以代替整體”。“手畫十字”這個動作就代表了“敬拜上帝”整個活動。那么,cross ones fingers的意義就是“求神保佑”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文化背景對習語意義的解讀
早在八十年代,國內就有不少的學者提出來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起重要作用,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處理以下幾種關系:首先是文化和語言的關系,其次是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關系。文化意識的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化、語言情景、語言思維;并在此基礎上,對習語形成更加準確的理解、識記和應用。
1.生活及環境的影響。英語發源于英國,英國是一個島國,所以英語習語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響,在英語中出現了和海洋相關的習語:fish in the troubled waters(渾水摸魚), 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其次,食文化是生活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和食物相關的習語也是層出不窮,盡顯民族特色,例如:butter and bread(生計), carrot and stick(軟硬兼施)。然后,習語和生活經驗是密不可分: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一種類型), 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逃避現實)。最后,和身體相關的習語:armed to teeth(全副武裝), get cold feet(膽怯退縮)。
2.歷史及宗教的影響。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大量歷史人物、事件、典故、寓言、傳說等等,這些都會對語言形成深遠的影響,為習語提供豐富的營養,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背水一戰),這個成語源自軍事家的行動。相傳古羅馬凱撒等名將出征時,常燒毀船只,背水一戰。和寓言、傳說相關的習語也有很多,例如:dont count ones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不要高興得太早),這句習語源自伊索寓言。在西方,宗教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圣經》既是宗教經典,又是文學經典;堪稱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石。《圣經》中的人物,故事,比喻,思想積淀下來形成了一些特色鮮明,長久流傳的習語,如: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等。
3.傳統及風俗的影響。風俗習慣是在某個社會群體中,逐漸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或思維方式。禮儀風俗在習語中的體現,例如:cap in hand(畢恭畢敬),這個習語原指同別人見面時脫帽以示致意,現指恭敬的態度。傳統風俗對習語的影響,例如:a feather in ones cap(榮譽或成就),這個習語源自北美印第安人或其他民族的一種風俗,他們在頭盔上插羽毛是在戰場上英勇的標志。還有就是傳統法規對習語的影響,例如: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湯蹈火),這個習語源自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中世紀判罪法(又稱神裁法):將嫌犯之手浸在沸水中,若無損,則定為無罪。
三、認知機制對英語習語的解讀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視角研究習語。Koveacses和Szabo提出了習語認知機制(cognitive machanism)觀點:習語本質不僅是概念的,系統性的,而且它的意義是可推測的。習語的認知機制就是對習語的字面意義和其他相關認知因素的相互作用進行推導而產生確切的真實意義。習語的認知機制涉及概念隱喻、概念轉喻這兩種認知方式。認知語言學家Lacoff & Johnson在我們《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書中提出了“概念隱喻”,并詳細解釋了隱喻及概念隱喻。此后,隱喻從一種修辭方式晉級為認知方式,并且成了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熱點。隱喻的本質就是通過另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當前的事物,隱喻的工作機制是從源域到目標域映射。概念隱喻就是隱喻性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與隱喻一樣,轉喻的認識經過語言學家的研究之后,也從以前的修辭方式晉級為認知方式。概念轉喻就是轉喻性概念(metonymic concept)。Koveacses和Radden指出,概念轉喻是一種認知方式,在理想認知模式中,某一概念實體通過概念轉喻來認知另一概念實體,概念轉喻以鄰近性原則實現映射。Lacoff & Turner指出了兩種認知方式的區別:概念隱喻涉及兩個認知域,是跨域映射。概念轉喻涉及一個認知域,是域內映射。
1.概念隱喻對習語的解讀。Koveacses提出大部分的習語具有隱喻性。概念隱喻中存在兩個認知域:源域和目標域。一般而言,源域具有具體、熟悉、簡單的特點,目標域具有復雜、抽象的特點。通過映射,這兩個認識域被連接起來。映射的基礎是兩域之間存在的相似性,在相似性的基礎之上,目標域抽象、復雜的概念得以理解。例如:the apple of ones eye, break the ice.在這兩個隱喻中,源域分別是the apple of ones eye和 ice,這兩樣東西具有以下特點:眼睛的瞳仁是重要的,精妙的,珍貴的;而ice是冰冷的,堅硬的。這些特點也正是這兩個習語真實意義“至寶”“僵局”所具有的。在這種相似性的基礎之上,抽象復雜概念“至寶”“僵局”得以理解。
當然,以上的例子僅僅是單個的概念隱喻對習語的解讀。有的習語通過一個概念隱喻無法完整解讀,需要兩個或者更多個概念隱喻、不同類型的概念隱喻將其解讀。例如:blow off steam(釋放壓力、出氣):這個習語的字面意義是吹出蒸汽。這個習語涉及兩個不同類型的概念性隱喻:第一是壓力或者怨憤是熱液體,第二是身體是容器;身體里的壓力像容器里的熱液體不斷累積,最后累積到一定程度,轉化成蒸汽得到釋放。
2.概念轉喻對習語的解讀。概念轉喻是一種認知方式,是一個概念實體通過域內映射來認知另一個概念的方式。構成一個認知域的要素是整體和部分,所以,整體轉指部分,部分轉指整體,部分轉指部分是三種轉喻基本類型。在這三種基本類型的基礎之上,會衍生出更加具體的分支類型。整體轉指部分類型有以下分支類型:機構轉指機構負責人,控制者轉指控制物,生產者轉指產品等等。部分轉指整體有以下分支類型:事物的功能轉指事物,事物的屬性轉指事物,事件的地點轉指事件等等。很多的習語要通過概念轉喻來解讀。例如:catch ones eye(吸引關注),用眼睛看,用眼睛關注僅僅是眼睛的功能之一;眼睛的功能和眼睛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這個習語屬于整體轉指部分的概念隱喻類型。
并不是所有的習語可以通過單一的概念轉喻得以解讀。有一些習語需要通過兩個甚至多個,并且不是一種類型的概念轉喻得以解讀,這體現了人類認知的復雜性。例如:stop ones mouth(緘默其口),嘴是人的發音器官之一,嘴和發音器官屬于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從發音器官到說話,是事物本身和事物功能的關系,屬于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這個習語的解讀運用了雙重概念轉喻,而且雙重概念轉喻屬于不同類型。
3.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相互結合對習語的解讀。單一使用概念隱喻或者概念轉喻并不能完整解讀某些習語,需要把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結合起來,把概念隱喻的映射方式和概念轉喻映射方式結合起來,把域內映射和跨域映射結合起來,才能完整的解讀某些習語,充分地理解某些習語。例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受慘敗)。waterloo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南的小鎮,在這里不可一世的拿破侖遭遇慘敗。Waterloo在這個習語中的意義已經從歷史軍事事件發生的轉變至歷史軍事事件,它屬于部分轉指整體的概念轉喻類型。從拿破侖的軍事事件到這個習語的真實意義“重創慘敗”是基于相似性的一種映射,從拿破侖所遭受的軍事慘敗到人人可能面臨的人生慘敗,這是一個概念隱喻的認知過程。
四、結語
英語習語的解讀是習語習得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包括生活和環境文化、歷史宗教文化、風俗習慣等,可以切實地提升英語習語的理解和識記。但文化視角的習語解讀對于完整的習語解讀是不充分的,還需要從認知的視角對習語進一步解讀。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是習語解讀的基本認知方式,對習語解讀具有重要意義。但人類的認知方式是復雜的,在實際的解讀過程中,并不是某種認知方式的單一應用就可以完整地解讀習語,往往是兩種認知方式的結合使用才可以完整解讀習語,即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的結合使用。即使應用到的是某種單一認知方式,單一認知方式很有可能是兩個或多個概念隱喻,兩個或者多個概念轉喻的應用:即雙重概念隱喻或多重概念隱喻,雙重概念轉喻或多重概念轉喻的應用。在實際的英語習語習得或者教學中,這種復雜性應被注意和強調。
參考文獻:
[1]陳文伯.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
[2]胡文仲.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2).
[3]平洪,張國楊.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4]Koveacses Z. & Szabo P. Idioms: 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6(3).
[5]Lakoff G. & Johnson M. ,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
[6]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ld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