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媛 杜習舉
【摘要】新形勢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向海外游客宣傳中國的旅游資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變成一項亟待解決的議題。本文以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旅游文本中的文化詞類為代表,從交際翻譯理論的信息功能和召喚功能出發,提出增補、減省和轉換的翻譯方法來處理文化詞的方式,可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吸引海外游客,為江西名山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指導意義。
【關鍵詞】交際翻譯理論;江西四大名山;文化詞;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李芳媛(1973.01-),女,漢族,江西余干人,豫章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外語教育;杜習舉(1982.09-),男,漢族,河南新鄉人,江西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商務英語教學,英語翻譯。
【基金項目】2018年度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基于文旅游融合的江西名山文化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YG2018187)。
新時代建設中,習總書記曾提出,希望在對外宣傳方式中用外國人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學會向全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精神。江西四大名山的故事不勝枚舉,向外國游客宣傳江西省旅游文化資源的體現就是在這些名山外宣旅游文本的翻譯上。旅游文本的翻譯不僅要客觀準確,還要適當傳達有關旅游景區的信息及其文化內涵,才能吸引更多海外游客。這些文本材料的翻譯在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關注旅游文本的信息傳達功能和情感召喚功能,同時采取一定的翻譯方法處理譯文,就會對外國游客產生較強的吸引力,進一步發展江西省文化旅游產業。
一、交際翻譯理論
Peter Newmark (2001b)認為翻譯理論的主要目的是為不同類型的文本提供合適的翻譯方法,而他提出的交際翻譯理論適用于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信息性文本和召喚性文本。另一方面,旅游文本的目的是介紹和宣傳旅游景點,擴大游客的視覺感受,激發其參觀興趣,所以旅游文本是一個結合了信息功能與呼喚功能相結合的文本,同時更注重呼喚功能,更適合采用交際翻譯理論。
他還指出,“交際翻譯目的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 2001b)。從中我們可得出兩點:首先,交際翻譯理論強調交際翻譯中的讀者群體。翻譯過程中,譯者為了對讀者產生目的性影響,要試圖擺脫原文形式限制的影響,去關注對原文信息的內容,使其在翻譯中與目標文本及其內在文化保持一致。其次,該理論強調語用和語言對交際的影響。翻譯過程中意義的缺失在所難免,而內在信息不能完全通過直譯傳遞給目標語讀者時,譯者必須簡化、明確主題內容和源語言中的難點,最終在交際翻譯中實現源語言文本的等效效果。
總之,交際翻譯強調傳達原文信息的表達要符合目的語言的語言、語用和文化習俗的形式表達,同時應盡最大努力在內容和可接受性保持源語言上下文意義的一致。
二、文化詞的翻譯方法
交際翻譯理論指導下,旅游文化詞的翻譯需要正確處理好旅游文本的語言特征,特別是處理好文本中文化信息的傳遞問題,而一些翻譯方法,如增補,減省,轉換等,可以讓旅游文化詞的信息恰當地表達出來,同時又符合英文的語言特征和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達到和外國游客積極有效溝通的目的。
1.增補。江西各處名山歷史悠久,存有大量諸如民間傳說、朝代歷史、民俗傳統、美學標準心理和審美習慣之類的特定文化因素,而這在英語的語言和文化中沒有對應的表達詞語,對中國游客來說,因本身具有這種文化背景,在提及這些信息時無須進一步解釋或標注,但對于國外游客來說則很難理解這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詞。因此,在翻譯這些文化詞時需要增加一些特定信息才能更好地傳遞,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旅游詞語背后的文化含義。
(1)增加特定時間概念的詞語。在對龍虎山景區介紹時,多處出現了特定朝代和風俗節日等具體時間的詞語,比如“南唐時期”,“北宋仁宗嘉佑年間”和“三元日”等,這些信息對中國游客來說都很清晰,而國外游客則會可能混淆日期和節日的正確時間。根據交際翻譯理論召喚功能的要求,在翻譯此類特定歷史時間的詞語時,需要增加一些具體的注釋信息,即“南唐時期”譯為“Nan Tang Dynasty (A. D. 937 to A. D. 975)”,“北宋仁宗嘉佑年間”為“during the Jia You period (A. D. 1056 to A. D. 1063) in North Song Dynasty”,“三元日”為“the Sanyuan Festival” (January 15th, July 15th and October 15th of the lunar calendar),這樣國外游客對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節日的了解將更加清晰,也更能夠突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些有益的信息進而實現交際活動的信息功能和召喚功能。
(2)增加特有名稱解釋的詞語。旅游文本翻譯時,要靈活處理富含中國文化特色詞的翻譯,特別是某些特有事物名稱的英譯,這樣在對外宣傳中,譯文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樹立起風景名勝的品牌效應。江西省四大名山中都出現了和歷史或神話人物的名稱,翻譯時如果不加解釋就會讓外國游客迷茫,同時一些獨特的建筑特征或和歷史人物相關的特色建筑在翻譯時也要做到信息的解釋功能,以此實現交際翻譯理論的表達功能和信息功能,讓外國游客知道這些特定名稱的意義、形式和功能。
廬山的“白居易草堂”,補充其職業“詩人”,可譯為“Poet Bai Juyis Thatched Cottage”,龍虎山的 “鬼谷”“孫臏”和“八仙”這些文化詞,可分別譯為“the originator of Political Strategists”,“Guigus student, a famous militarist”,和“Eight Immortals, referring to eight Taoism immortals”,這對不太熟悉中國歷史人物、神話故事的外國游客來說,翻譯時增加必要的身份信息,他們便知道誰是彼此,相互關系等,幫助其發掘旅游文本中潛在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實現文本的信息傳遞和情感召喚功能。
此外,一些作為歷史文化遺跡的景點和一些中國特有的建筑類型等,對中國人來說熟悉的字眼對外國游客來說很陌生,翻譯時可增加有特色的漢語文化信息內容,比如歷史建筑廬山的美廬,補充“別墅”的意思,譯為“Meilu Villa”,白鹿洞書院旁有古代遺跡“行臺”,譯為“the Mansion for High Officials and Famous Scholars”,一些傳統特色建筑,“祠堂”建議譯為“Ancestral temple, a place which offers sacrifices to ancestors or sages in China”,“棧”為“Zhan, a house which can store goods or make accommodations for travelers”。對中國游客來說,這些背景信息顯得多余,但對外國游客來說,這些信息能為外國游客提供足夠的語境信息,更容易被理解,他們也就知道這些歷史遺跡或建筑特色的意義、形式和作用,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實現交際翻譯理論的表達和信息功能。
2.減省。減省是指雖然源語言中使用的有些詞在目的語中被刪除,但刪除的是一些可有可無的詞或不符合目的語習慣用法的詞,源語言的一些主要思想或內容卻保留在目的語中。漢英因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及思維方式的差異造成了彼此的審美觀、語言邏輯觀也不盡相同:漢語表達講究修飾、言辭華麗,而英文講究簡潔明快、文風質樸。因此,在進行漢英翻譯時,應遵循英語的語言特點,刪除某些不重要、不必要和重復中文的詞語,實現文本的召喚功能。
(1)省去重復或不必要的修飾詞語。同義反復和詞匯重復在漢語中是種常用的修辭手段,特點是頻繁使用修辭格、含有優美句子的四字格,使用對偶或平行結構,在語調、詞性和語境意義之間保持一種平衡關系。而英語在語言習慣上經常保持簡潔、準確、客觀描述,避免不必要的意義和單詞重復。
例:(龍虎山)這里峰巒連綿,瀑布疊飛,綠樹婆娑,珍禽歡歌,環境幽靜 。漢語中“連綿”“疊飛”“婆娑”分別構成四字格連用,達到增強語氣和氣勢的效果,但如果譯為三個不同的英語短語,內容就會變得冗余。從意義上來說,這三個漢語詞都分別表達了對“峰巒、瀑布、綠樹”相似的描述,直接譯為“peaks, waterfalls, trees”時,英文變得更簡潔、生動,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易于外國游客接受,也符合交際翻譯理論的信息功能原則。
例:它們(龍虎山)或奇峰矗立、峭不可攀;或象形肖物、惟妙惟肖;或獨具神韻、栩栩如生;或別有洞天、曲折回環;或如臨深淵、天光一線。
漢語中“奇峰矗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和“別有洞天”都是四字成語,這種語言精美傳神,節奏感強,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和審美觀念,給中國游客以生動形象的意境。而英語力求簡潔、易懂,如果逐字譯成英語,句子冗長,顯得雜亂無章,外國游客很難理解這樣的語言藝術,覺得這樣描述過于夸張,無法帶來同樣的美妙意境。而根據交際翻譯理論,考慮到西方人的語用習慣,可對其進行簡化和歸納即可,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四字結構有些重復,翻譯時可化繁為簡,即譯為“lifelike and vivid”,而“別有洞天”,表達了相同或相似的表達效果,翻譯時也可簡化,譯為“caves have smaller caves inside”,不影響外國游客的理解和接受。
(2)省去引用古代典籍中的文化詞語。古代典籍中出現了詩、詞、歌、賦、民謠、格言、文言、教義等內容,這些豐富文化的信息渲染了旅游景點的氛圍,而這對景點的描述有錦上添花的作用,是旅游文本中一種常見的引用技巧,中國游客可以得到藝術上的理解或感受,但譯成英語時就顯得啰嗦、累贅和夸張,給外國游客帶來理解上的障礙,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在處理這類問題時要盡量簡化原有內容,使用簡潔的詞語傳遞深刻的意義。
例:坐上瀘溪竹筏, 藍天、白云、碧水、丹山盡收眼底,有“山在水中,水在山中”之感,真是“兩岸奇山觀不盡,一江秀水若畫屏”。宋代文學家晃補之游覽后也寫下“行盡江南最遠山,卻尋干越上溪灘”的佳句。
文中引用的兩首詩都是贊美瀘溪河的自然美,如果通過字面翻譯過來,外國游客因理解上的困難不會得到任何有價值的信息,而在交際法翻譯理論指導下對這些詩作進行簡化,翻譯為It (The River) has distinguished itself with many historic remains left by men of letters in Chinese history,這就遵循了西方人的語言特點和審美習慣,突出交際旅游文本的召喚功能。
3.轉換。轉換一般指用目的語的語言形式替換或借用到源入語當中,以此來達到交際目的。漢譯英中我們可以將外國人熟悉的具有較強的文化內涵和外來詞等值的文化內容來替換一些典型的漢語文化詞,使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更感興趣,印象更深刻。
三清山是道家文化興盛的地方,其中有一處景點是“老道拜月”,如果直譯“老道”為“old Taoist”,外國游客可能會難以理解,但若翻譯成“old priest”,他們會立馬能理解這個景點的含義。如果將“井岡山——中國紅色革命的搖籃”中的“紅色革命”直譯成“Red Revolution”,就可能使外國人對這種顏色產生不好的理解,而紅色革命說到底就是國內的內戰,如果譯成“Chinese Civil War, happened during 1927-1949”,將其比作是美國南北戰爭史上的一次內戰,在西方人眼中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也適合外國游客的文化心理,實現了最初的交際意圖。
在對龍虎山的介紹中出現“水滸108將”的詞匯場景,翻譯中利用交際翻譯理論充分考慮外國人的文化背景、接受程度和傳遞文化,將其翻譯成“108 Chinese Robin hoods”,這樣更接近西方文化,易被外國人接受。游客可以理解為什么中國人喜歡和尊重這些英雄,并對中國的故事和古典文學小說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深刻的印象。同樣在龍虎山的旅游文本中出現了“天尊”“月老”“天仙”等中國特有的文化詞匯,在翻譯中若采取遵循西方游客語言習慣的交際翻譯理論,盡可能多地使用西方文化中的習慣用語,將其分別翻譯成“Lord of Heaven”“Chinese Cupid”和“Angle”,這些詞匯在西方文化中非常普通,這些名字對外國游客來說就會更加形象和熟悉,得到積極有效的溝通。
三、結語
旅游文本的譯文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境外游客的多少,同時也影響著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效果。本文在交際翻譯理論的視角下,以江西省四大名山為例,對旅游文本中的文化詞所采取的增補、減省和轉換進行了探討,希望翻譯方法可以有效地和交際翻譯理論相結合,提高旅游本文的翻譯質量,幫助海外游客更好地理解、接受當地的傳統文化精神,帶動區域旅游業向產業化、國際化方向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b.
[2]Nida, E.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李德超,王克非.標語翻譯的文本分析和翻譯策略[J].北京:中國翻譯,2010(1).
[4]劉澤林.交際翻譯理論與公示語翻譯[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4:25-34.
[5]馬忱.交際翻譯策略對漢英旅游翻譯的啟示[J].鄭州航空管理學院學報,2010(12):119-121.
[6]王平.基于文化差異視野下的旅游資料翻譯的研究[J].旅游縱覽, 20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