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創業
摘 要:遼東半島演習是我軍首次組織的大規模聯合抗登陸演習,認真研究演習成功經驗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籌劃設計演習、組織演習導調、構設演練條件、推動戰法創新四個方面闡述了其對提升當前演習實戰化水平的啟示。
關鍵詞:實戰化;演習;導調
1955年11月3日至14日,我軍在遼東半島組織了陸海空大規模聯合抗登陸演習。參演兵力6.8萬余人、800多名將領隨部隊參加演習作業和觀摩見學,在我軍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寶貴的演習組訓經驗,時至今日對我們如何開展實戰化演習仍具有研究借鑒意義。
1 基于使命任務,籌劃設計演習
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后,我國安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毛澤東等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深刻認識到我國面臨著核武器、化學武器和帝國主義海上登陸“三大威脅”,新戰爭很可能是在核化生背景下的大規模海上登陸入侵。為有效應對現實威脅,統帥部將演習課題確定為“在使用原子武器和化學武器條件下,方面軍編成集團軍、軍兩級首長和司令部,并有部分實兵和民兵參加的抗登陸戰役演習”,演習地點選擇在現實威脅較大的遼東半島,設置了突擊與反突擊、登陸與抗登陸、空降與反空降等演練內容,演習的目的性、針對性、實戰性都很強。我們組織實戰化演習,必須要設計好演習課題、背景和內容,確保演習具有現實意義。一是結合使命任務設置演習課題。堅持實戰牽引,結合部隊擔負的使命任務,著眼檢驗和提高部隊實戰能力,設置與預定任務相一致的演習課題。二是著眼現實威脅設置演習背景。根據當前任務方向的安全威脅因素,綜合研判可能導致事態升級的誘因,研究對手可能采取的行動策略,設置貼近實際的演習背景。三是依據任務要求設置演習內容。準確把握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特點規律、制勝機理和行動要求,針對不同任務的特殊要求,實戰需要什么就重點演練什么。
2 按照實戰要求,組織演習導調
此次演習,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擔任總導演,總參謀長粟裕、副總參謀長陳賡、沈陽軍區司令員鄧華、總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訓練總監部副部長蕭克擔任副總導演,唐延杰、王尚榮等擔任導演部參謀長、副參謀長,由王秉璋等擔任軍兵種導演兼指揮員,在演習實施過程中,以參演部隊上級指揮員的身份,親自指揮部隊行動,取得良好訓練效果。我們組織實戰化演習,要按照打仗要求實施演習導調。一是按指揮關系建立導調部。根據戰時指揮關系,以參演部隊上級的身份建立導演部,依指揮要素設置導調席位,建立導演部與參演部隊的指揮關系。二是按對抗效果調控演練進程。改變按計劃實施的“折子戲”套路,從難從嚴從實際需要出發,堅持以部隊的實際行動和打擊效果作為調控部隊行動的基本依據。三是按演練態勢實施臨機導調。著眼未來戰場最復雜、最困難、最極端的情況,結合演習對抗態勢,針對部隊短板弱項,有針對性地實施臨機導調,達到鍛煉提高部隊實戰能力的預期目的。
3 緊貼戰場情況,構設演練條件
此次演習,紅藍雙方按照預案兵力編成,參演200多架飛機、100余艘艦艇、200多輛坦克、1000余門火炮。演習地點選擇在敵最可能的主要登陸方向上,并利用機械化部隊和工程部隊,構筑了防御工事和炮兵陣地。另外,還組織藍軍在演習戰術后方實施空降,配合正面登陸行動。演習地點與預戰場環境一致,藍軍行動真實模擬作戰對手的行動特點。我們組織實戰化演習,必須要根據實戰任務和實際戰場環境,構設近似實戰的演練條件。一是按照作戰預案編配參演力量。按照作戰預案明確的兵力編成及可能的支援配屬,加強必要的戰略支援、新型作戰、聯勤保障、地方支援等力量,構建偵察情報、指揮控制、支援保障等系統鏈路,構建完整的作戰體系。二是針對對手特征設像模擬藍軍。打造模擬藍軍部隊,要按照形像神似的原則,深入研究作戰對象,模仿其編制裝備,體現其作戰思想、戰術原則和行動特點。三是根據預定戰場設真演練環境。演習地點要選擇與預定作戰環境相似的地區,按標準實際構筑陣地工事,完善障礙配系,建立防御體系,使參演部隊切身經歷“真實戰場”的錘煉和考驗。
4 通過演訓檢驗,推動戰法創新
此次演習,對我軍提出的“半渡擊”和“背水擊”對抗登陸作戰戰法進行了實踐檢驗。外軍專家曾指出,抗登陸戰役要針對登陸戰役的集結、上船、航渡、展開、換乘、上陸各個階段,實施全過程打擊;我軍指揮員則認為,根據我軍海、空軍力量實際情況,不具備在每個階段都實施打擊的能力,研究了在敵人航渡中途進行強大火力打擊的“半渡擊”和在敵人剛剛登陸時的“背水擊”的戰法手段,在演習中得到實踐論證。可以說,演習不迷信權威、不篤信教條,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豐富了現代條件下抗登陸戰役理論。我們組織實戰化演習,最根本的是通過實戰演練,創新和驗證戰法手段,提高聯合作戰能力。一方面,立足現有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按照“有什么裝備打什么仗”的要求,基于現有武器裝備的戰技術性能,通過改進訓練方法,積極創新戰法運用,提高部隊戰斗力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檢驗新體制下作戰力量戰法運用。結合新指揮體制和編制結構,深入開展戰法運用研究,通過演習實踐檢驗,不斷豐富完善我軍作戰理論,提高打贏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戰玉,楊寶有.部隊演習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2]魏孔虎,張輝.實戰化訓練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