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鈺 馬超宇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服務。良好社會治理的關鍵在于優秀的社會服務,而社會最小的單位是社區。社會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社區社會工作者和機構社會工作者的專業化程度低,影響到社會治理的專業化。因此,要做好社會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應該是社區社會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專業化水平,形成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模式,為社會治理的發展指明方向。現有的理論和實踐表明,社會工作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府和社會協調治理。做好社區社會工作離不開社區社會工作者,因此,社區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已成為必然趨勢。
1.社會工作者隊伍人數不足且薄弱。目前,城鎮地區每名全日制社會工作者必須服務的居民人數超過500 人,最高可達1000 戶以上,其中普遍超過市政府規定的“每500 戶配備一名社區居委會專職工作人員”的標準。由于隊伍規模小,社區的工作量增加,社區普遍承受巨大的壓力和工作量。許多社區干部說,社會工作者現在集中在社區,社會工作局限于社區,社區太忙,人太少,工作困難。
2.社區人才整體素質不高。社區工作人員應當參與社會工作專業指導,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和維護社會榮譽,有腳踏實地的心態,有扎實判斷知識的基礎,有組織溝通的能力,而且還應該具有相對艱苦的職業素質,能夠在社區從事各種類型的工作。但是,從當前的人才素質來看,地區的社區工作者大多只掌握了一般的社區管理知識,只適合日常社區管理工作,缺乏經過系統培養的專業人才。許多社區管理者僅通過街頭或社區培訓課程學習社區管理知識,無法滿足社區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大部分社會工作者都沒有獲得專業資格,中、高級人才極為匱乏。缺乏專業社區工作理論和方法的支持,不能滿足對新形式社區工作的需要。
3.社工人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社區工作者將社會工作視為謀生的“飯碗”,缺乏職業生涯規劃和成功的愿望。有些人認為社會工作辛苦、報酬低,因此工作不努力,顯示出厭倦在街頭社區工作的想法;有些人指出,近年來,被公眾公開招募的大學生社團領袖在職業生涯開始時表現出高度的熱情,但經過長時間的工作后,逐漸沒有了對這項工作的興趣和耐心。
1.社會地位低下影響了社工人才的吸引力。社區社會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相對較低,影響了社會工作者的吸引力。根據當前的社會價值取向,職業社會地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等因素。由于工作性質、工資和收入的關系,社區工作者仍然是原居民委員會“老太太”的形象,他們不被重視和理解,尤其是社區工作者的月工資低,使得該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降低。
2.沒有系統的培訓制度。由于對社區社工人才的專業認知程度較低,許多大專院校的社工專業學生傾向于選擇社會工作機構,而非畢業后在社區工作。社區的社會工作者大多是廣大社區工作者和熱心于社區工作的志愿者,這些群體往往沒有社會工作的專業背景,缺乏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方法、技能,也沒有從事社會工作的專業資格,難以為居民提供專業服務,難以滿足居民的實際需要。目前,基層社區沒有系統的社區工作者培訓體系,培訓工作的內容更多地集中在理論方面,而不是實踐方面。在形式上,傳統的“灌輸”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社會工作者專業化的提高。
3.社工難以成為理想職業。社區社會工作者經常放棄自己的工作是社區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問題。目前,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量較大,需要經常加班,工資待遇低,福利水平低,社會對社區社會工作者的認識不夠。社工對自身的職業認知分辨度較低,社區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以及居委會人員很容易混淆,因此不少社區社工只把社區社工視為過渡的“臨時工”和尋找理想工作的“跳板”,不會長期從事社區社工工作。
4.上級部門投入不夠,運行資金短缺。由于缺乏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政府對社區社會組織的管理沒有從嚴管理,有效利用和管理現有人才庫資源的能力相對有限,更不用說有效提高社區社會組織獨立管理和運作以及獨立開展服務的能力了。社區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緩慢,能夠吸引專業人才的社會工作數量非常有限,無法形成社區社會組織人才發展的良性循環。
1.提高社工人才的社會地位。一方面,社區應積極宣傳社區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使社工的身影和形象深入人心。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社區會議和社區海報積極宣傳社區社會工作者的重要性,市民透過典型的先進例子,認識社區工作者對社區的貢獻,提高市民對社區工作者的認識,以及提高居民對社區工作者的認同感。依靠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資源,利用暑假和實習機會,講解機構和社區的社會工作知識,開展相關活動,逐步加深社會工作者在公眾中的印象。另一方面,完善社區社工準入機制,實施社區服務量化評估機制。實施“明星社會工作者”分級制度,宣傳社區工作人員的聘任、選拔、晉升和考核,改善社區工作人員待遇,鼓勵優秀社區工作人員留職,讓人們認識到做一個社區的好仆人是不容易的。
2.完善社工人才薪酬激勵機制。要想留住社區優秀的社會工作人才以及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優化對人才的保障制度,從薪酬、激勵和晉升等方面提高人才對其崗位的滿意度。可以參照公務員及公共機構職員的有關工作表現及激勵措施,并參照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工作、工作表現為依據厘定工資的標準,以工作為依據的報酬,要結合學歷、成績、工作等指標考慮,不斷優化薪酬機制。社區要完善獎懲機制,充分利用考核評價,提高工資待遇,給予適當的激勵。開展社會工作完成情況評估和調查,采取補償激勵、目標激勵、情感激勵等多種激勵措施,獎勵社會工作者的優秀表現和突出能力,用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的結合來增加他們對工作的熱情。
3.健全社會工作者培訓制度。在社區干部教育培訓總體規劃中納入社區職工培訓內容,制訂年度培訓計劃,明確有關單位的職責。為了提高質量和能力,擴大知識結構,社區應該建立一個培訓內容體系,以提高政治理論和社區商業知識為重點,并輔之以法律法規等知識。應做好以下三點:第一,社工人才要加強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現代科學管理的知識和技能,不斷探索和創新。第二,社工人才要提高依法行政意識,熟悉和正確運用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不斷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教育。第三,社工人才需要結合實際研究新問題、探討新背景,深入分析社會關注的中心任務和熱點問題,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有效管理體系和方法,使黨和國家在社會中更好地執行政策和規章。
4.加大對社會工作職業化的推進。社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對社會工作職業化予以重視,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位置上。在黨委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具體負責到個人的職能部門體系。組織和民政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街道社區社會工作職業化的研究,在借鑒上海等地以及國內外社會工作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加快實施社區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具體建議,為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局面。
5.加大對社會工作資金的投入。第一,參照發達國家和地區在促進社會工作發展和人才建設方面的經驗,社區需要建立以“政府購買”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為基礎的財政支持機制,切實發揮政府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第二,在資金保障方面,社區要按照“負責任、包攬一切”的原則調整財政分配制度,并預留資金用于社區人員開展工作需要的辦公經費。第三,社區加強對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待遇和保護,在公務員崗位上從事社會工作的社會工作者和參照公務員管理崗位的社會工作者獲得相應級別的公務員報酬。如果社會工作者受雇從事某項職業,應執行專業和技術人員的薪金標準。在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工作的全職社區工作人員的待遇將列入薪金順序,建立科學合理的按勞分配、自然增長的工資分配制度。(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