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忠,孫 芳,薛文雋,沈 軍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2016年12月7—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當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我們需要整體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重點布局高校思政課和其他各類課程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應該承擔的功能定位和建設路徑,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的總體要求”[1]。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領悟到高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思路:一是學校教育應是德育大熔爐;二是育人要著力回歸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主戰場;三是要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構建思政教育課程體系。具體來講,應該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探索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網絡運用三維課程組織形式,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體系,使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實現從思政課程主渠道育人向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的創造性轉變。
大學英語作為一門重要的高校必修課,肩負著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各醫學及醫學相關類高校,大學英語、醫學英語課程屬于綜合素養課程模塊,也是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可以將其作為隱性教育來推進課程思政教學。以上海健康醫學院為例,外語教學部外語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內容與文件精神,在集體智慧的基礎上,共同致力于開發一門融醫學人文教育于英語教學的全新特色課程思政課——Medical Story(醫學故事),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把課程思政作為長期的首要教科研任務來抓,希望通過浸潤式教學,使醫學生牢鑄理想信念,培養醫學人文素養。
在我國穩步推進醫療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醫患關系仍然較為緊張,醫患矛盾突出,這就更加突出醫學院校在培養醫學生過程中強調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據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醫療機構每年醫療糾紛發生率已高達98.47%,全國每年發生的醫療糾紛逾百萬起,平均每年每家醫療機構發生醫療糾紛的數量在40起左右[2]。自2014年以來,我國連續發生多起惡性傷醫暴力事件,使得曾經被譽為“白衣天使”的醫護人員成為當下的高危職業之一。“壓力大、危險系數大、不易得到社會認同”等負面評價已成為眾多醫學生對醫生這份職業的標志性理解,職業認同感嚴重缺失,不利于醫療事業的發展,國內衛生行業正面臨嚴峻挑戰。
在醫療體系技術化和商業化背景下,醫學實踐與醫學教育背離人文精神和人文倫理且越走越遠。現行醫學教育制度側重于醫學技能教育,人文教育明顯缺乏,導致一些醫務人員素質偏低、缺乏修養、對病人缺乏耐心和同情心、責任心不強、服務態度不好。近年來,各大醫院紛紛強調人文回歸,各大醫學院校也開始強調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3]。
Medical Story是一門將醫學和人文相結合的特色課程思政課,通過引入原版外國文學作品與原版外國醫學主題影片、電視劇、報刊等,提高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醫學人文素養,使其今后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需求。
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外國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與醫學相關的內容,師生一起欣賞、探討并深入研究其蘊含的人文元素。每堂課會以一個經典的英文醫學故事導入,先引導學生欣賞并理解英文故事內容,然后就故事蘊含的意義進行討論或辯論,促使學生對醫學人文精神進行深思,實踐“文化育人”這一思想,把“大水漫灌”與“精準滴灌”結合起來,把大道理變成小故事,讓學生想聽、愛聽。
上海健康醫學院黃鋼校長就是人文醫學的積極倡導者。黃鋼校長于2013年在《健康報》發表《在藝術中體會醫學,在醫學中感悟藝術》,通過欣賞國外名家畫作這種形式,闡釋了繪畫藝術對培養醫者博愛胸懷的重要作用。他引用倫勃朗的《拉普教授的解剖課》和達·芬奇的《維特魯威人》來講述解剖學的發展,用《穆瑞醫生》《芬格教授的躬身聽診》和《南丁格爾肖像》來講述醫者形象狀況,借《大診所》和《阿格紐的臨床教學》來講述外科學的發展狀況,將繪畫藝術滲透到人文醫學教育中。黃鋼校長曾經講到,上海健康醫學院要致力于建設成為一所具有人性、具有靈性、具有溫度、具有感情的真正意義上的醫學院,摒棄傳統意義上只強調技術、科學的醫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強調醫學教育應該回歸成為“人性的科學”,而非“物化的科學”。他指出,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Medical Story課程教學中,可邀請校內外具備醫學教育背景的專家、學者、專業學院院長、主任、外籍文教專家等作為特邀教授,為醫學生講述充滿靈性與人文關懷的醫學故事,引導醫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醫學的真諦。
Medical Story主要借助英語語言課程教學平臺,從人文角度講述醫學故事,根據內容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理論,其教學內容為外國文學或影視作品中涉及醫學和病患的內容。
先給學生播放1993年的美國電影《Philadelphia》(《費城故事》)片段,該片是一部以客觀、嚴肅、冷靜的敘事風格向觀眾展示一個艾滋病人的尊嚴以及他對生命的渴望的故事,主演——湯姆漢克斯在片中用精湛的演技展現了艾滋病人的絕望心態。看完這一原版影音片段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問題一:作為一名醫護人員,當你得知你的病人是艾滋病人時,你會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他或她?問題二:假設你身邊的親友不幸患上艾滋病,你會以怎樣的心態來看待他或她?接下來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并小組討論,然后各組派代表用英語分享小組答案和觀點。這種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在觀看原版英文電影的同時了解艾滋病人的心態,在提問—回答環節又以旁觀者的眼光來看待病人,實現換位思考,培養同情心、同理心與人文情懷。
授課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2016年上映的美國原聲電影《Me Before You》(《遇見你之前》)。這部改編自紐約作家Jojo Moyes的同名英文小說,講述了一名護理人員和高位截癱病人之間的愛情。小說從一個護理人員的角度描述了照顧癱瘓病人所面臨的挑戰,同時在病人接受治療過程中從積極到絕望以及最后選擇讓病人安樂死的心理變化。欣賞原版英語影視片段之后,教師引出安樂死這一話題,讓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了解癱瘓病人的內心感受,真切體會病人的掙扎和痛苦。
在Medical Story教學中,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收集整理各種Medical Story,并在課堂上以Presentation的演講形式,用英語進行講述和討論。課程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學習和應用英語過程中,培養人文素養與人文情懷。
對學生而言,Medical Story這門特色課程思政課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戶,使他們以一種全新的、不同的視角觀察醫學、反思醫學。通過英文課程學習,提高學生英語聽力、英語演講技能,使學生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堅定用醫學技能更好地服務于大眾的信念。
這門課程并非只讓學生受益,還能讓授課教師擺脫常規英語教學偏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培養的限制,從跨學科的角度來上一門語言課程,在跨專業學習中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統一,將立德樹人落實到英語教學中。
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要求包括大學英語在內的各類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醫學類高校要將大學英語、醫學英語作為隱性思政課程,通過課程創新,潛移默化地培養醫學及醫學相關專業學生醫學人文素養和醫學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