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投入的資金量極其龐大。資金在市場經濟中始終是稀缺要素,在某種程度上對鄉村振興資源配置具有決定性影響。滿足鄉村振興的巨量資金需求,必須拓寬投入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對“三農”的資金投入,現有渠道主要是財政和金融。在財政收支形勢趨緊的背景下,國家仍堅持把“三農”作為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優先保障“三農”投入穩定增長。
如何在確保財政對鄉村振興投入不斷增長的前提下,吸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是一個迫切需要從制度上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難題,需要將財政資金與金融投入有機地結合起來。
長期以來,城市從農村征用的土地,其出讓收益主要用于城市,而直接用于鄉村建設的比重嚴重偏低。拓寬投入渠道,必須改變土地出讓收益不下鄉的格局,應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支持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因此,要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要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和治理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這些建設和服務供給所需要的投入保障,都具有公共品的屬性,需要政府來承擔。實際上,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按照以城帶鄉和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要求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基本服務,特別是村村通工程基本實現,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等事業不斷發展,這都是政府不斷加大投入的結果。
除了公共品和公共服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鄉村產業興旺更需要政府投入。解決財政投入分散以及與需求脫節問題,必須進一步做好涉農財政資金整合。為了緩解農民貸款難、貸款貴,我國加大了農村金融改革力度,雖然“三農”貸款有所增加,但現有農村金融體系提供的貸款和服務與鄉村振興所需巨量資金還很難匹配。解決這個難題,還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
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既要做大做強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又要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創新農村金融發展。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壯大,必須避免離農傾向。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既要靠熱情,更要靠投資保護和回報。例如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類似這樣的制度落實到位,對于吸引社會資本下鄉,并帶動智力和管理等下鄉,能夠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