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管全面、管全局、管根本。從管長遠來看,鄉村振興要經過三部曲:到2020年,鄉村振興要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各項指標方方面面都要落到實處。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鄉村振興說到底要通過產業的發展,通過農業的強勢表現來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來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和對農業不斷增長的需要。
必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在保持糧食、肉類、水產品總量世界第一的基礎上,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打造一個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農業。
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農業特色化、多元化、品牌化、高端化。在滿足總量需求之上,我們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去庫存、去杠桿、去產能、補短板、降成本,對農業來講同樣適用。一方面去庫存減少低端農產品產出。另外一方面,要增加高端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差異化農產品、品牌化、綠色化農產品的生產,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元化的需要。
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這些年蔬菜、水產品成為我們創匯的兩個最大宗產品,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包括棉花、油料、糖料,所以我們希望世界外部的進出口貿易環境是相對平靜的。
這些年中國農業進口多于出口,這是一個基本事實。2017年,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2014億元,占整個全國貿易額總量4.1萬億元的大約5%左右。我們出口755億元,進口1259億元,逆差504億元。
鄉村振興要以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為契機,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一是觀光旅游休閑產業。現在我國沿海地區、在蘇州、浙江、上海農旅結合的產業,并不遜于臺灣水平。觀光旅游產業2017年創造增加值6200億元,相當于農業6.55萬元億增加值的近9%。
二是“互聯網+”,過去五年根本不存在,特別是農產品電商營業額,在中國已經是很龐大的數據。2017年實現了年營業額1.25萬億元,相當于農業增加值的19-20%,這已經越來越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三是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2017年僅主營收入達21萬億元,相當于GDP總量的超過1/4。2017年中國大陸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28.6%,農村居民31%,一百塊錢有30塊錢左右花在吃的方面,可見這個產業容量如此大。四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過去是依附形態,現在越來越成為獨立完整的產業,比如農機作業、質保公司、農技公司、各種各樣的信息公司,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