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慶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招工難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缺乏現象日益凸顯。在對企業的調研中發現,企業對人才的關注點已經從“能做工作”向“做好工作”轉變,對專業知識、崗位技能的滿意度在60%以上,對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愛崗敬業、職業道德的滿意度僅為20%~40%[1],特別對剛進入企業的高職學生,這種情況更加明顯,這意味著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要求有著較大差距,難以滿足企業要求。因此,校企應采取措施,培育和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滿足企業要求。
現代學徒制是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體現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是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2]。現代學徒制從職業角度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堅持學校教育、專業學習與企業生產相結合,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強化知行合一,學生在合作企業直接上崗,進行崗位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將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熏陶作用,推進優秀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有利于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培育了學生的職業素養。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人在從業過程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從事某種工作、專門業務或完成特定職責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和道德操守的總和,具體包括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形成[3-4]。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的人文教育和專業技能的培養、行業等社會組織的參與、企業積極的引導、師傅精湛技藝的傳授、學生的切身體會與實踐,為培育學生職業素養提供了良好基礎。
現代學徒制能較好解決當前傳統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素養、技能與企業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不能實現零距離上崗的問題,能夠大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滿足企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符合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的現代學徒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國家主導的學徒制,聯邦政府負責制定與實施全國性的學徒制法規,提出學徒制培訓計劃,分配學徒制經費。遵循“就業導向”原則,所覆蓋的職業范圍及職業能力由學徒制的參與各方共同確定。“行動導向”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學的原則。真實的工作情境、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過程、“做中學”的教學方法,保證了雙元制的教學效果。二是英國的“三明治”模式,英國現代學徒制在國家主導下,學校或培訓機構自行制訂教學計劃,學生在校學習和到工廠實習交替進行。三是澳大利亞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特點是國家統一制訂規范的教學標準或培訓標準,企業或行業增設特色內容,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教學或培訓任務。學員80%的時間是在工作現場進行學習,只有20%的時間是在繼續教育學院學習。四是瑞士的學徒培訓模式,由企業、職業學校和行業培訓中心共同舉辦,企業提出培訓或教學內容要求,行業與學校制訂標準,學校、企業共同實施教學,行業監督教學質量。學生每周1~2天在職業學校接受專業理論知識學習,3~4天在企業實習,每學期1~2周在行業培訓中心學習跨行業課程。五是美國的“合作教育”模式,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學徒工作領域與其學業或職業目標相關,學徒可根據能力目標,自由選擇到能承擔該能力培養的育人企業學習。總之,現代學徒制為西方經濟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其工學結合的實現形式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但都遵守“雙元”育人、產教融合,并以培養學生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為根本原則[5]。
國內研究現狀:李明[6]以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博世公司聯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為例,闡述現代學徒制聯合培養模式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認為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能培養出更多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員工。周曦[7]認為現代學徒制具有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企業自發性的主動引導、師傅帶徒弟教學形式的延續等特點,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面具有很大優勢,能助推形成濃厚的職業氛圍、邀請企業師傅進行言傳身教、量身打造適合企業的用人標準、快速激發學生的職業熱忱與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譚慶龍等[8]認為師傅在帶領徒弟時,傳授的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通過言傳身教,將自身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精神及職業理念等傳遞給徒弟。在帶領徒弟時,不僅要求徒弟手藝精湛,對其言行、為人處事、價值觀念等也會做到言傳身授、嚴格要求。
在國家高度重視現代職業教育、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背景下,職業院校應準確判斷行業發展趨勢,加快教育教學改革,改革傳統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盡早進入合作企業在崗學習職業技能,感受職業文化,培育職業素養。學校應提供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以保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滿足崗位要求,適應產業升級需要。學校應創新管理機制,吸引企業積極投入現代學徒制,提供場地、崗位和師傅,調動和發揮企業人員的技能優勢,為學校培養學生、企業培養自己的準員工提供便利條件。企業應制訂并實施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相匹配的學徒企業培養方案,向學校提供人才需求情況、用人標準和學生職業素養要求等,并提供實訓崗位,使學生在企業的生產環境、先進的技術設備、規范的管理流程、特有的企業文化等氛圍中,不斷提升職業素養。校企共同實施教育教學,共同構建基礎課程中,學生參觀企業崗位,了解職業素養;在校企共同開發的專業課程中,學生跟崗實踐,體會職業崗位,培養基本素養;在企業頂崗實習課程中,學生獨立上崗,提升專業技能,培養綜合職業素養。
將學生的職業規劃和企業發展相融合,學生入學之日即開展職業發展規劃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和企業文化教育,使學生全面認識自身特點和能力,并了解合作企業發展和職業崗位晉升途徑,認識職業、認同行業、認可企業、服務企業。學生能夠客觀進行自我評價,結合自身特點和專業教師、企業師傅的建議以及企業發展規劃,制訂職業發展目標和年度計劃,并按照計劃逐步實現,培養學生奮斗精神、成就感和職業素養。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習實訓中持續融入職業素養培養,把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崗位的職業技能標準、企業的生產流程和規范等融入教育教學和各項活動中。校企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培養責任意識、整體觀念等。開展學生企業實踐活動,培育學生責任感、執行力、服從意識等;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爭先創優意識、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勞能力。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師傅在傳授技能的同時,以身作則,以規范的職業行為、嚴謹的職業態度、優秀的職業品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完善現代學徒制管理制度,理順校企合作關系,明確雙方職責,規范教學管理流程,細化學生管理,形成規范和約束各方的有效管理方式,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融入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全過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逐步轉化社會身份,完成由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學徒制學生的“雙身份”既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管理,也要接受企業管理,將企業管理方式和學校日常管理相結合,把學生的日常管理和職業行為規范相結合。
校企共建內容標準、量化可行、手段豐富的職業素養考核體系評價,將學生考勤、寢室和教室等日常行為、學業成績、實訓技能成績、企業頂崗實習考核、參加校企文化活動和企業崗位實踐表現、企業文化認知等納入職業素養考核內容。增加現代學徒制評價主體,發揮自我評價、同學同事評價、學校評價、企業評價、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評價等多主體綜合評價作用。重點考核學生在頂崗實習中的職業態度、專業技能、責任意識、團隊協作等,注重過程考核,及時反饋評價結果,激勵先進,督促后進。
深化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在校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和參與下,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有著明顯優勢,必將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要求和社會需求的職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