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育
自2017年4月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當地安新、容城、雄縣等三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歷史性戰略選擇。黨中央對雄安新區建設有明確的定位,把雄安新區打造成引領中國城鄉發展的現代新城示范區,建設成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的新經濟帶和生態環保的示范區,使之成為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瓶頸的重大舉措。這一國家戰略使雄安新區成為吸引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地,其中因人才資源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人才戰略必將是雄安新區建設和發展的關鍵。
作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國家戰略層面的新區,對于外來高端人才的引進,做到“請得來、用得好、留得住”,已成為普遍的共識。然而,世代生活在安新、容城、雄縣等三地的原居民,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他們是雄安新區的人口基數,是建設雄安新區的重要人力資源庫。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安新、容城、雄縣本地,作為本籍人對新區建設有著中國傳統獨特的鄉土式忠誠,是建設雄安新區的重要人力資源。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的開發,關系安新、容城、雄縣三地的鄉村振興和城區化發展,是雄安新區人才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當引起各級人才管理部門的重視。
基于我國的戶籍制度、勞動法和人力資源的定義,本文把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范疇規定為在成立新區之時具有安新、容城、雄縣三縣戶籍的年滿十六歲、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包括在校生和已就業的人口及待業人口,其中在校生包括普通高中生、職業高中生,待業人口包括因新區建設而失地或失業的大量農村勞動力。
結合中國的傳統,在安新、容城、雄縣等地出生長大成才后,目前不在雄安新區工作的人才,本文稱作原籍人力資源,也多少有點涉及。因為他們的共同之處是對雄安新區的發展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都期待雄安新區建設與發展帶來人才的紅利。
雄安新區的發展需要各級各類人力資源強有力的支撐。然而,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開發面臨許多現實問題,現分析如下。
1.因新區發展建設造成的失地農民轉型難。安新、容城、雄縣等地曾是河北省三大普通的縣,地處華北平原,有著肥沃的土地和數量眾多的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土地和白洋淀是他們生活的基本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盡管廣大農民對水土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小,但是新區的發展,造成了他們失去耕地、河淀,致使當地雄安人興奮中夾雜著無奈。一方面他們對新區建設充滿了憧憬,另一方面,失地迫使他們從農民向市民轉換,其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面臨著轉型。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需要新的技能,這迫切需要對其人力資源再開發。
2.因新區生態建設造成的被動失業人口就業難。近年來,我國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治理的任務。雄安新區要建設成宜居、智慧型的國際城,其生態建設任務更為嚴峻。自雄安新區設立開始,一些治污不達標的中小型企業被政府強制關停,如容城縣的一些服裝制造廠、雄縣的一些塑料橡膠生產廠、安新縣的一些冶鑄廠等,這導致勤勞、憨厚的平原人在工廠打零工的生活模式被打破。這種被動失業造成了大量的閑置勞動力,而他們的再就業需要人力資源的再開發。
3.新區跨越式發展造成原縣域的人力資源有待再開發。由于客觀存在的社會主要矛盾,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普遍存在,中國城市一般被劃分為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眾所周知,北上廣一線城市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優秀人才,優秀人才享受著一線城市的優質公共服務和事業發展空間,同時,也承受著一線城市激烈競爭、生活成本高、節奏快帶來的壓力。而生活在三四線城市的人們普遍生活壓力小、生活幸福指數高。但是雄安新區的跨越式發展,對當地的各類人力資源提出巨大挑戰,尤其是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面臨著嶄新的公共服務內容,更迫切需要再開發。
4.本土高端人才回雄安創業值得期待。中國人自古就有故土難離的情結,在家門口創業是很多人的選擇。但是人往高處走,又是人性使然。雄安新區的建設需要國內外精英,而雄安籍的高素質人才是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力量。如哈佛博士后楊景周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帶著增材制造(3D打印)項目到雄安創業。他說:“現在家鄉的發展需要全國乃至全球的人才,我們有責任回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如何吸引高素質人才在雄安創業是雄安新區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基于此,促進雄安本土高端人才回家鄉創業值得期待,本土高端人才也有待再開發。
促進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的開發,不是人才管理部門或者哪一部分人的事情,需要社會全方位著力,齊心協力,共謀人才發展。
1.提高低端勞動力的文化素質。雄安新區的發展需要各級各類的人力資源。但是,本籍低端勞動力文化素質的低下制約雄安人力資源的整體開發,制約當地人力資源的轉型。而義務教育階段輟學是低端勞動力產生的根源之一,一定要遏制這種現象,尤其是杜絕一切因貧失學的現象發生。要加強在校中小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育本籍學生與雄安新區同發展,主動適應雄安新區發展的時代要求,做遵紀守法的公民,為新區培養高素質人才基數。
2.加強雄安本土歷史優秀人物的挖掘和優秀文化傳承。“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域都有其優秀的文化,都會有一些代表優秀文化的歷史人物。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的開發需要本土文化的凝聚和榜樣力量的引領。因而,可以組織一些挖掘本土歷史優秀人物的活動,可以開展一些培育具有雄安歷史色彩、吸納新時代元素的雄安現代城市精神的活動。雄安城市發展可以跨越,但是作為具體的雄安人,其文化發展不能斷裂,不能沒有根基,需要有歷史的底蘊和文化的傳承。
3.加強學習型社區建設,加強基層文化服務投入。人力資源的開發離不開學習的環境,要大力加強學習型社區的建設。如建設社區或村級圖書室,建設縣級以上的圖書館。豐富市民和村民的文化生活,用市民和村民喜愛的形式傳播文化,提高其職業能力和文化素養。
4.加強新型農民的培育。高素質新型農民的特征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促進雄安新區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圍繞如何培育新型農民做文章,結合不同農民的特點,分門別類地加強培訓。做好培訓的需求調查是提高培訓效果的根本保障,因而對失地、失業農民培訓需求和就業意向等有必要進行調研,才能使新型農民培育有的放矢。
5.加強職業教育。雄安新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現代化企業進駐,這就需要大量各級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因而,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讓雄安本籍人力資源掌握適應現代勞動力市場的職業技能要求,促進其職業轉型。要促進職業教育制度建設,完善職業培訓市場,保證職業技能教育的廣泛性。加強政府對失業人員進行免費的技能培訓,尤其是第三產業就業技能的培訓,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培訓內容,同時,要注重培訓效果的評估與提升。
6.做好本籍高端人才回雄安創業的宣講。建設雄安新區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尤其與雄安新區建設目標相適應的高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人才,園林、環保、文化產業等專業人才,城建設計人才,高端服務業人才,醫療和教育以及養老人才等。雄安新區不僅要做到事業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環境留人,還要做到親情留人、血緣留人,尤其要做好本籍高端人才回雄安創業的宣講,各級政府人才管理部門要對本籍居民宣講新區人才政策,做到人人重視人才,人人善待人才,人人珍惜人才,人人留住人才。
7.加強公職人員培訓,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公共部門的人力資源,尤其是各級政府機關的公務員,是雄安新區人力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雄安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政策性強、創新性強,這對各級公務員的政策調研、政策制定、政策解讀、政策傳達、政策執行等工作能力要求極高。而如何應對“本領恐慌”,如何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提高領導干部的“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等八大本領,對雄安籍公職人員很迫切。雄安原籍公職人員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向“空降”人員學習;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公職人員培訓,提升整體公共服務質量。
盡管每個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有其自身規律,但分析雄安新區本籍人力資源的開發問題可以借鑒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經驗。人才管理部門要“多走出去看看”,多方面調查研究,全方位促進雄安新區人力資源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