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雁飛
近采空區殘留小煤柱巷道掘進支護技術研究
余雁飛
(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燕子山礦,山西 大同市 037000)
燕子山礦302盤區5210巷在掘進過程中與8212已采工作面采空區預留煤柱相遇,巷道掘進至煤柱附近時,受到采空區壓力及采動壓力的影響,礦壓顯現劇烈,頂板破碎嚴重,煤壁大面積片幫,原有的支護方式難以有效控制巷道變形,針對這一難題,提出“錨桿+錨索+W鋼帶+JW鋼帶+鋼護板+護幫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工藝,有效緩解了增壓區巷道變形,提升巷道頂板及巷幫穩定性,確保工作面安全生產。
小煤柱;支護技術;風險管控;掘進
燕子山礦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小蒜溝村保護煤柱以南,馬脊梁礦保護煤柱以西的山梁地帶,地面標高1328~1406 m,井下標高923~965 m,礦井5210掘進巷位于4#煤層302盤區,西部為可采邊界線,南部為8208設計工作面,東部為盤區巷,北部為8212回采工作面。對應上覆有11#、14-2#、14-3#層小窯破壞區及馬脊梁礦301,303,305盤區采空區。5210巷煤層結構復雜,厚度穩定,煤層全厚5.54~9.34 m,平均厚度7.44 m,老頂主要以高嶺巖,粗、中、粉細砂巖、礫巖為主,平均厚度為15.26 m,直接頂主要為粗粒砂巖、中、細砂巖、粉砂巖,平均厚度9.16 m,直接底為高嶺巖、細砂巖、粉砂巖,平均厚度7.70 m,平均煤層傾角為3°,5210巷掘進使用EBZ260型掘進機進行破煤掘進,實現一次成巷。
5210巷道原支護形式為“錨桿+W鋼帶+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在該巷道掘進時,與8212已采工作面采空區預留煤柱相距僅有8 m,根據相鄰巷道礦壓數據資料分析,受鄰近采空區壓力影響較大,巷道開挖后,頂板及巷幫變形嚴重,當巷道掘進至增壓區時(增壓區影響巷道掘進距離約25 m左右),頂板破碎嚴重,煤壁大面積片幫,在頂板來壓期間,煤壁的片幫深度、垂直高度和范圍較大,在工作面中后部顯現得尤為嚴重,其中片幫最大深度可達1500 mm左右,最大寬度、高度可達5100 mm和2000 mm左右。在采動壓力作用下,巷道頂板巖石層與上覆巖層出現離層,錨桿、錨索錨固位置脫離穩定層位,引起錨固力不足甚至支護失效的問題,嚴重影響著巷道施工安全。原支護形式難以有效控制巷道變形,針對5210巷施工過程中巷道成型與幫頂支護困難的難題,為保證巷道順利過增壓區,需對頂板及巷幫支護參數進行優化,重新制定加固措施。
在頂板完整的情況下,在工作面機組割完一個循環(0.8 m)后,將鋼帶、金屬網放置在機載前探梁上,啟動機組液壓電機,升起機載前探梁掩護空頂區域,機載前探梁升到位后將機組打到閉鎖位置,通過主架的升降油缸操作閥手柄使主架升起達到巷道頂板高度,使鋼帶和錨網同頂板吻合。然后掘進機停機斷電,在掘進機機載臨時支護的保護下進行打孔、上錨桿,完成支護作業[1]。其中,頂錨桿,頂錨索到工作面的最大控頂距離(最小控頂距與一個支護間距之和)為2.3 m,最小控頂距離為0.7 m,護幫支護距工作面滯后距離不大于2.4 m。
考慮到5210巷小煤柱掘進,需增強支護強度,提出了“錨桿+錨索+W鋼帶+JW鋼帶+鋼護板+護幫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工藝,在頂板完整的情況下,割完一個循環后,在臨時支護的掩護下執行敲幫問頂,由外向里、由中間向兩邊進行永久支護。5210巷頂板采用鋼帶壓網、錨桿固定和錨索聯合支護形式,護幫支護由上向下采用短鋼帶壓網、錨桿固定支護形式。5210巷道支護設計斷面如圖1所示。
(1)頂板鋼帶壓網,錨桿固定支護。頂板布置4排錨桿,規格為Φ20×2400 mm,排距0.9 m,間距1.6 m,垂直于頂板布置,角錨桿與頂板夾角60°布置,間距1.6 m,頂板增設“JW”型4孔鋼帶:規格為3200 mm×330 mm×6 mm。掘進過程中,如遇頂板層理、節理發育,頂板破碎時,需根據實際情況縮小錨桿支護間距,加強頂板支護[2]。

圖1 5210巷道支護設計斷面
(2)頂板錨索支護。巷道頂板對稱布置4排錨索,排距0.9 m,間距1.6 m,垂直于頂板布置布置,角錨索與頂板夾角60°,間距1.6 m。布置錨索長度根據頂煤厚度選用7.0 m長,如果頂板頂煤厚度超過5.0 m時,必須更換成9 m長錨索,保證錨固端伸入直接頂基巖處1.2 m以上,確保頂板支護完整性及懸吊固定作用。
(3)護幫錨桿支護。護幫錨桿選用規格為Φ20×2.4 m的左旋無縱筋螺紋錨桿,角錨桿左右各1排,與頂板水平成60°夾角[3]。巷道工作面側煤壁布置3排護幫錨桿,上排錨桿距頂板0.6 m,下排錨桿距底板0.7 m,錨桿間距1.0 m;巷道煤柱側布置3排護幫錨桿,上排錨桿距頂板0.6 m,下排錨桿距底板0.7 m,錨桿間距1.0 m;幫錨桿垂直于頂板布置,并在鋼帶下鋪設金屬菱形網,幫網選用8號鉛絲編制成網孔為50 mm×50 mm,規格為3400 mm×1700 mm的菱形金屬網。
(4)護幫鋼帶壓網,錨索固定支護。巷道護幫錨索選用規格為Φ17.8×4000 mm的錨索,沿巷道工作面煤柱側布置2排錨索,與頂板水平成60°夾角,錨索支護排間距為1000 mm×1600 mm,護幫錨索支護工作面側布置1排錨索,錨索支護排間距為1500 mm×1600 mm,針對煤壁片幫嚴重的情況,巷幫增設“W”型單孔短鋼帶和“JW”型單孔短鋼帶作為聯合支護,規格分別為為400 mm×280 mm×4 mm和400 mm×330 mm×6 mm。
(1)當遇到巷道頂板破碎地帶、巷道交叉口、“丁”字口、或與巷道設計高度變化較大時,需適當加打錨桿和錨索,并鋪設金屬雙網防護,錨固條件變差的區域,需變更錨索支護。錨桿、錨索安裝角度允許偏差±15°,錨索孔深誤差為0~+50 mm,錨索外長度控制在150~250 mm之間。
(2)W型(JW型)鋼帶必須垂直巷道中心線布置并緊貼巷道頂板,接觸面積不得小于60%,未接觸部分必須用板皮或木楔子墊實,每排錨桿布置成一條直線。
(3)鋪網聯網要求巷道頂角處,幫網、頂網不得搭接,必須鋪設整體網,或者用網絲將兩張網鏈接成整體,金屬網鋪平、鋪展,緊貼頂幫,網與網搭接長度不小于200 mm,搭接處每200 mm用14#鉛絲扭結好,雙絲雙扣,綁扎牢固,綁死扭結不少于3圈[4],巷道每掘進100 m必須用尼龍網斷開頂、幫金屬尼龍網兩邊角搭接500 mm。
依據2018年度燕子山礦重大安全風險辨識評估報告,由于臨近采空區的穩定時間不足,5210巷道掘進過程中,存在小煤柱開采壓力釋放區,特別是小煤柱側及巷道尖角等應力易集中區,在該區域內,煤層賦存特性穩定性較差,頂板破碎嚴重,巷道開掘后,錨索錨固位置脫離穩定層位,可能引起錨固力不足、支護失效等隱患,造成巷道冒頂事故的重大安全風險,為管控重大安全風險采取 如下:
(1)將小煤柱巷道盡可能布置在臨近采空區側向支承壓力降低區,采用一掘一支,短掘短支的方式掘進,使用機載前探支護,堅持敲幫問頂制度,施工過程中,加強圍巖的變形觀測,做好頂板巖(煤)層的離層情況記錄,為支護調整提供依據;
(2)定期對巷道頂板及煤柱進行鉆孔窺視,分析頂煤破碎層位、煤柱內破碎范圍,合理調整支護,確保錨固端處于穩定層位中,巷道因炸幫等原因超寬0.4 m時,夠一個支護間距必須及時補上此處的支護;
(3)對與各類硐室,尤其是小煤柱側的,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噴漿等手段加強支護,保證頂板安全,當邊錨桿幫距>0.9 m時,須增補支護,工作面必須有足夠的備用臨時支護材料,當巷道遇頂板破碎時應急使用,在掘進小煤柱時,如果煤柱側頂板及護幫破碎嚴重需要增設單體柱加強支護;
(4)由于巷道沿煤層底板掘進,巷道頂板留有頂煤,在小斷層及裂隙較發育的地帶,巷道頂板容易破碎,故在過斷層及地質構造時,必須停掘,探明斷層及地質構造特征,縮小錨桿間排距,短掘短支,同時增補錨索支護,縮小循環進尺,將循環進尺調整為0.7 m以確保安全。
本文以同煤集團燕子山礦302盤區5210掘進巷道為研究對象,對該巷道通過采空區小煤柱增壓區時頂板破碎,煤壁片幫嚴重的問題,提出“錨桿+錨索+W鋼帶+JW鋼帶+鋼護板+護幫錨索+金屬網聯合支護”工藝與風險管控措施,實踐證明,施工巷道采取聯合支護工藝后,降低了增壓區內巷道圍巖變形量,巷道頂板及巷幫穩定性大大提高,確保了工作面的安全生產。
[1] 張志茸.煤礦掘進支護設計與工藝[J].機械管理開發,2018,33(06): 28-29.
[2] 徐青云,張 磊,魯 杰,李永明,譚 云.高瓦斯松散煤體復合頂煤巷支護參數優化分析[J].中國煤炭,2014,40(12):42-45.
[3] 賈樹寶.加強掘進巷道與相鄰綜采面交鋒處的頂板支護措施[J].能源與節能,2016(06):8-9+12.
[4] 溫思南.巷道掘進過小斷方法及措施[J].科技視界,2013(04):166- 167.
(2019-02-21)
余雁飛(1986—),男,山西寧武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煤礦機掘隊組技術管理工作,Email:312322524@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