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鋒 張中州 袁謙 甄士聰 姬小玲 張文斐 趙永濤


摘要:漯麥18是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小麥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審定(國審麥2012011)。漯麥18高產、穩產、綜合抗性好,在同類品種中位居前列,在2009—2012年參加國家區域及生產試驗中,產量均居第一位;高產示范中,該品種產量連續2年超過10 500.0 kg/hm2,具有高產潛力;漯麥18具有低氮高效等優良特性,研究熟化漯麥18栽培技術,創新推廣模式,在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應用,近3年累計應用面積80萬hm2,實現了小麥生產的高產、高效、綠色發展。
關鍵詞:漯麥18;評價;生產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2.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22-004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2.009?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Evaluation and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the national wheat varieties Luomai 18
ZHANG Feng,ZHANG Zhong-zhou,YUAN Qian,ZHEN Shi-cong,JI Xiao-ling,ZHANG Wen-fei,ZHAO Yong-tao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uohe 452000,Henan,China)
Abstract: Luomai 18 is a wheat variety selected by Luoh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t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in 2012(GS 2012011). Luomai 18 has high yield, stable yield and comprehensive resistance. It is in the forefront among the same varieties. In 2009—2012, the output of Luomai 18 ranked first in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production trials. In the high-yield demonstration, the yield of this variety was more than 10 500.0 kg/hm2 in two consecutive years, which has high yield potential. At the same time, Luomai 18 has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ow nitrogen and high efficiency, so it has studied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ripening Luomai 18, and innovated and popularized them. The model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Huanghuai wheat area, with a cumulative application area of 800 000 hm2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o as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and green wheat production.
Key words: Luomai 18; evaluation; production application
小麥是中國第三大糧食作物,小麥生產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有重要意義[1]。高產、優質、高效、綠色小麥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是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內容之一。河南省漯河市農業科學院針對小麥生產中遺傳基礎狹窄,高產、高效、優質品種缺乏等問題,系統開展了高產、高效、優質小麥新種質創制及新品種選育。漯麥18是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利用創新種質,經連續雜交組配,采用系譜法及綜合育種技術選育的高產、高效、優質小麥品種,2012年通過國家審定[2];同時針對漯麥18開展栽培技術研究集成,開展高產示范;創新科企聯合推廣模式,加快漯麥18的推廣應用。現將漯麥18的選育及生產應用情況匯報如下。
1? 漯麥18的選育
漯河市農業科學院針對小麥育種遺傳基礎相對狹窄、優質高效資源匱乏等問題,采用階梯雜交,多基因聚合等育種策略,選育高產、高效、優質小麥新品種漯麥18[2-4]。漯麥18的親本組合為“4336”×周麥16,首次創造利用新種質“4336”,該種質是項目組對引進法國優異種質Fr81-3改造的中間品系,其遺傳了Fr81-3豐產性好、矮稈、根系發達、抗寒、抗旱、耐后期高溫、落黃好、綜合抗性好等優良特性,對中國白粉菌系和條銹菌呈免疫或高抗反應,同時聚合了綿陽84-27及寶豐7228的早熟性、豐產性,兼具高氮利用效率等特性。漯麥18遺傳基礎廣泛(圖1),是生產上應用的優良品種,同時也是小麥新品選育的優異種質。
2? 產量結果
2.1? 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
漯麥18在參加國家黃淮南片春水組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產量均居參試品系第一位。2009—2010年漯麥18平均產量為7 549.5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2.58%,居第一位。2010—2011年繼續進行區域試驗,漯麥18平均產量為8 688.0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6.08%,產量差異極顯著。兩年平均產量為8 119.5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4.47%。2011—2012年生產試驗中,漯麥18平均產量為7 254.0 kg/hm2,比對照偃展4110增產5.18%。
2.2 高產示范
為集成漯麥18的栽培技術,在黃淮麥區開展大面積的應用推廣,漯河農業科學院聯合推廣企業創建多個漯麥18大面積試驗示范方,示范方按照試驗方案,實施“五統一”管理模式,并組織權威專家測產驗收[5]。2014年5月10日,河南省科技廳組織有關專家成立專家組進行了現場驗收,示范方面積10 hm2,平均產量為11 023.5 kg/hm2。2015年5月21日河南省科技廳委托漯河市科技局組織專家組對示范方進行測產驗收,千畝示范方面積110 hm2,平均產量為10 513.5 kg/hm2;百畝示范方面積10 hm2,平均產量為10 830.0 kg/hm2,突破弱春性品種產量低等缺限,實現示范方連年高產(表1)。
3? 肥效
3.1? 氮肥生理利用率
王小純等[6]對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16個品種進行氮素利用效率研究,發現不同小麥品種間氮肥生理利用率差異顯著,漯麥18氮肥生理利用率在16個品種中排名靠前,2012—2013年漯麥18氮肥生理利用率為29.80 kg/kg,居第二位,2013—2014年漯麥18氮肥生理利用率為30.25 kg/kg,居第一位。綜合2年結果,漯麥18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為30.03 kg/kg,年際間變異系數最小,為2.93%。
3.2? 不同供氮水平對漯麥18產量的影響
熊淑萍等[7]對漯麥18、豫麥49-198、西農509、豫農202共4個小麥品種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產量進行比較發現,漯麥18產量在不同供氮水平下均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居第一位。隨氮肥水平的增加各品種產量均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不同。與N0(0 kg/hm2)水平比,在N120(120 kg/hm2)、N225(225 kg/hm2)水平下,漯麥18產量增幅顯著高于其他品種。
4? 示范推廣應用
4.1? 創新推廣模式
創新推廣模式,實現科企聯合,漯河市農業科學院與漯河市樂農種業有限公司聯合多家企業建立了科研、繁育、示范、推廣一體化模式,科研單位負責試驗及技術研究,企業負責示范推廣,實現快速推廣應用。漯河農業科學院開展漯麥18原種繁育及提純復壯研究,對漯麥18各項栽培技術研究進行總結、熟化集成,制定《漯麥18栽培技術規程》[8]。漯河市樂農種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漯麥18品種經營,成立聯繁聯銷聯合體,開展生產示范及推廣工作。
4.2? 生產應用
建立大面積示范基地38個,示范基地累計面積0.5萬hm2以上,創建漯麥18千畝示范方2個,百畝示范方2個,千畝示范方最高產量10 513.5 kg/hm2,百畝示范方最高產量11 023.5 kg/hm2[5],開展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培訓會30場次,召開現場會34次,培訓農民示范戶6 000余人,發放技術資料200萬份,解決技術到農戶“最后一公里”問題。近3年累計推廣面積80萬hm2,小麥增收20萬t,農民增收47 377.7萬元。
5? 應用前景
漯麥18高產穩產,在同類品種中位居前列,在2009—2012年參加國家區域及生產試驗中,產量均居第一位;高產示范中,連續2年百畝方產量超過10 500.0 kg/hm2,具有巨大的高產潛力;研究熟化漯麥18高產栽培技術,制定《漯麥18栽培技術規程》地方標準;高產、高效、優質小麥新品種漯麥18及其栽培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減少了農藥使用量,降低了農業氮肥使用量,提高了利用效率,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實現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適應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趨勢,應用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 胡廷積.河南小麥生產發展分析與展望[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1999,33(4):326-332.
[2] 張? 鋒,薛國典,趙永濤,等.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選育[J].河南農業科學,2013,42(12):37-39.
[3] 張? 鋒,薛國典,姬小玲,等.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3):59-60.
[4] 張中州,張? 鋒,趙永濤,等.小麥品種漯麥18特性解析及育種啟示[J].中國種業,2016(7):59-61.
[5] 齊曉紅,張中州.國審小麥品種漯麥18超高產攻關田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5(8):83-84.
[6] 王小純,王曉航,熊淑萍,等.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麥品種的氮效率差異及其氮代謝特征[J].中國農業科學,2015,48(13):2569-2579.
[7] 熊淑萍,吳延鵬,王小純,等.減氮處理對不同小麥品種干物質積累及氮素轉運特性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5,35(8):1134-1140.
[8] DB4111/T211-2016,漯麥18栽培技術規程[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