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8年安徽東部連續兩次回流形勢下強降雪成因分析

2019-12-23 01:22:25胡姍姍熊敏熊世為蔣琳華俊瑋劉倪
湖北農業科學 2019年22期

胡姍姍 熊敏 熊世為 蔣琳 華俊瑋 劉倪

摘要: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區域自動氣象站資料和NCEP 1°×1°逐6 h再分析資料等對2018年1月3—4日和24—28日出現在安徽東部兩次極端大暴雪過程的成因及動力、水汽熱力、干侵入等結構演變特征進行診斷分析。結果表明,高空冷槽配合中低層低渦切變發展是形成暴雪的重要環流背景,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帶是暴雪區主要水汽輸送通道,異常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與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相配合是產生極端強降雪的重要原因。從降雪機制看,1月3—4日暴雪過程屬暖區冷流降雪,大氣處于濕對稱不穩定狀態,暴雪區位于垂直方向上螺旋度正負值中心相疊置的區域中靠近下沉支的上升支氣流中,且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垂直方向上次級環流,高空槽后的強西北氣流與高效率的水汽輻合輸送相結合,降雪強度大;而1月24—28日屬非典型性冷平流降雪,低層先有冷空氣南下,干冷空氣受底層抬升而直接降雪,過程相對冰面過飽和現象主要在低層,過冷水較弱,持續時間長。且兩次強降雪過程中低空急流發生發展與高空急流周圍正的渦度平流都有很好的對應關系,輻合強弱與降雪強度相對應。

關鍵詞:暴雪;低空急流;螺旋度;渦度平流;位渦

中圖分類號:P426.616;P458.1+21.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9)22-0087-10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22.020?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strong snowfall after two consecutive

reflux situations in eastern Anhui in 2018

HU Shan-shan1,XIONG Min1,XIONG Shi-wei1,JIANG Lin1,HUA Jun-wei1,LIU Ni2

(1.Chuzhou Meteorological Bureau,Chuzhou 239000,Anhui,China;2.Anhui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Using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regional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data and NCEP 1°×1° reanalysis data for 6 hours in January 2018, the causes of the two heavy snowstorms in eastern Anhui on January 3—4 and 24—28 and their structu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wer, water vapor thermodynamics and dry intrusion, were diagnos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altitude cold trough and the low-altitude vortex shear development were the important circulation background for the formation of snowfall, the southwest low-altitude jet zone of 700 hPa was the main water vapor transportation channel in the snowfall area, and the abnormal water vapor flux center and the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center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extremely strong snowfall. From the snowfall mechanism, January 3—4 big blizzard process belonged to the warm area cold flow snowfall, the atmosphere was in a moist symmetric unstable state, the blizzard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updraft near the sinking branch in the vertical superposition region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spirals. And the high and low space jet coupled to form a vertical secondary circulation. The strong northwest airflow after the high trough was combined with the high efficiency of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transportation, the snowfall intensity was strong; However, January 24—28 was an atypical cold advective snowfall. Cold air moved southward in the lower layer, while dry cold air directly snowed due to the uplift of the bottom layer. The phenomenon of supersaturation is mainly in the lower layer, and the subcooling water is weak and lasts for a long time. Moreove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w level jet stream in the two heavy snowfalls had a goo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round the high level jet stream, and the convergence strength corresponded to the snowfall intensity.

Key words: heavy snowfall; low level jet; helicity; vorticity advection; potential vorticity

暴雪是中國冬季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對當地的交通運輸、工農業生產及人民群眾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南北冷暖氣團雖交綏頻繁,但降雪天氣分布不均,強降雪主要出現在淮北和大別山區,皖東地區出現較少,以滁州地區為例,近30年來僅有12次暴雪過程,最大積雪深度達? 47 cm,出現在2018年1月28日。在預報中對于準確預報降雪強度和落區仍是一個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廣大氣象工作者對暴雪的天氣氣候特征、天氣學診斷分析及暴雪形成機理進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1-15]。吳曉[16]對2008年初全國雨雪冰凍天氣的長波輻射資料OLR進行分析,指出衛星OLR資料的等值線圖能較好地反映降水天氣事件,尤其是長時間降水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胡順起等[17]對山東省南部一次極端特大暴雪過程進行診斷分析,指出此次極端特大暴雪天氣過程發生在回流形勢下,且OLR 3 h平均低值中心與3 h最大降雪中心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對評估暴雪災害影響范圍起到重要的指示作用。王寧等[18]對不同觸發條件下吉林省一次極端暴雪大風天氣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周昆等[19]對2010年初安徽兩次暴雪過程進行對比分析,分析了兩者在不同尺度天氣形勢及各物理量場上的異同之處,并指出雖然近地面氣溫低、濕度小,但是從800 hPa附近向上,環境溫度下降較快,同時對流層低層風垂直切變大,雷暴同樣能夠發生。沐賢俊等[20]對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圍暴雪天氣進行了診斷分析,指出中高緯度歐亞大陸大氣環流異常,冷空氣活動頻繁并不斷南下以及副高異常偏北,長江中下游地區中低空盛行西南暖濕氣流,形成了連續的低溫降雪天氣。中低層低渦切變是主要的影響系統,冷平流持續使近地面層氣溫降至0 ℃以下,有利于降雪的形成和維持,從而造成嚴重冰雪災害。王喜等[21]對2013年2月18—19日蘇皖中南部區域暴雪進行診斷分析發現,在有利的大尺度環流形勢下,中低層低渦切變線和700 hPa江南西南急流是造成此次大到暴雪的主要影響系統,地面冷空氣是觸發機制。此次降雪過程中的不穩定能量主要是由MPV2(濕位渦斜壓頂)斜上升運動所產生的。蔣年沖等[22]對安徽大別山一次強雨雪天氣過程降水粒子特征分析,探討了云、降水的形成機制。

2018年1月3—4日和1月24—28日安徽東部連續兩次出現暴雪天氣,其中1月3—4日達特大暴雪,降雪為2008年以來范圍最大、強度最強、積雪最深的一次降雪過程,部分地區積雪深度突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極值,鐵路、公路運行受到嚴重影響,教育部門發布惡劣天氣預警停課通知,低溫暴雪天氣對農業、林業、交通運輸和民眾出行等方面產生不利影響,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本研究利用常規氣象觀測資料、區域自動氣象站降水觀測資料和NCEP/NCAR1°×1°再分析數據及常規探空數據,分析兩次暴雪天氣過程發生發展過程中水汽輸送和熱力條件以及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濕位渦診斷等特征,以期揭示兩次暴雪天氣的動力學成因及物理機制差異,為今后提高此類極端暴雪的強度和落區預報以及精細化水平提供參考。

1? 暴雪時空分布特征

1月3—4日,安徽省江北普降暴雪到大暴雪,并伴有大風降溫,其中東部地區出現特大暴雪天氣,雨雪范圍廣、降雪強度大、積雪深度深,為2008年以來最強降雪過程。全省28個市縣最大積雪深度在20 cm以上,其中江淮之間東部降雪量超過50 mm,積雪深度達30~40 cm,與歷史同期最大積雪深度相比,東部定遠、鳳陽、明光、來安排在同期歷史第一位,屬一次極端降雪事件。由皖東地區降雪中心代表站全椒站3 h降水量及氣溫演變可知(圖1a、圖1b),3日凌晨開始出現降雨,14時后由雨轉雪,強降雪時段為4日2時至17時,持續時間長,雪強達4.1 mm/h,整個過程累積降雪量57 mm,最大積雪深度達39 cm,為歷史罕見,且整個降雪時段地面氣溫維持在0 ℃左右,并伴有7級(16.2 m/s)東北大風。1月24—28日,安徽再次出現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淮河以北中南部、江淮之間和江南北部普降暴雪,與1月3—4日暴雪過程相比較,強降雪落區偏南,降雪強度偏弱,但持續時間長,皖東地區過程累計降雪量17.7~30.3 mm,最大積雪深度19.0 cm。皖東地區降雪中心代表站滁州站1月24日23時開始出現降雪(圖2a、圖2b),一直持續至25日23時,26日降雪間歇,27日凌晨再次出現降雪,此次過程最大雪強1.3 mm/h,降雪過程氣溫維持在-2~-5 ℃。

2? 大尺度環境背景

2018年1月3—4日極端暴雪過程是由500 hPa高空槽、700 hPa切變線及西南低空急流、850 hPa低渦切變共同所致的回流形勢降雪(圖3a)。降雪過程中貝加爾湖西南至新疆一帶有高空冷渦生成發展,并與強度為-41 ℃冷中心相伴,四川盆地以東地區低空輻合系統不斷東移,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氣流在3日8時已達江淮之間中東部,4日8時,安徽南部至江淮之間中部的西南低空急流躍增到24 m/s,西南低空急流的發展維持為暴雪過程提供了持續充足的水汽條件,特大暴雪落區位于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中風速輻合區內,850 hPa降雪過程期間,從貴州經湖南至安徽南部始終維持了一條東-西向的切變線,其兩側偏南風與東南風風速均在12 m/s以上,東南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雪過程的另一條水汽輸送通道,冷暖空氣劇烈交匯,強暴雪位于850 hPa切變線略偏北2個緯距范圍。此外,3日8時起,隨著高空低槽東移,850 hPa鋒區逐漸南壓至皖北地區,5 個緯距內溫差達28 ℃,925 hPa 3日20時起,從山東半島回流的冷空氣向南直接越過長江并逐漸加強,安徽東北風均維持在16 m/s以上,925 hPa以下從高緯度回流的冷墊有利于上升氣流的發生發展和維持,并且在相態轉換中起重要作用。

1月24—28日降雪過程是受500、700 hPa低槽及西南低空急流、850 hPa低渦切變影響共同造成(圖3b),不同之處在于降雪開始前24日8時850~925 hPa渤海北部至東海均為一致的偏北風,低層已有明顯的冷空氣侵入,地面圖上,在貝加爾湖以西有一中心值達1 060 hPa的高壓中心,高壓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安徽東部位于高壓前部的偏北氣流中。25日20時500 hPa南支槽東移,安徽由偏西氣流逐步調整為處于槽前西南氣流控制,700 hPa安徽東部風速達到20 m/s,暴雪區位于850 hPa低渦暖切北部東到東北氣流中,925 hPa仍為東北風形成的冷墊,中高層的暖濕氣流沿冷墊爬升。此次暴雪過程前期850 hPa以下先有冷空氣入侵,形成冷墊,而后700 hPa以上暖濕氣流沿此冷墊爬升,冷空氣起到被動作用,且環流經向度小,500 hPa短波槽兩次移經安徽,降雪持續時間長。

3? 水汽和熱力特征

水汽的供應對暴雪發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兩次暴雪過程的水汽都主要來自孟加拉灣,由700 hPa南支槽前西南低空急流輸送至安徽東部地區。暴雪前12 h和暴雪期間、風場、水汽通量和假相當位溫(θse)的水平分布見圖4a、圖4b。由圖4a可見,2018年1月3—4日暴雪期間江淮之間925 hPa以下受東北偏東氣流控制,850 hPa江淮之間南部至江南風速逐漸加大,4日8時東南急流水汽輸送通道打通,水汽通量大值中心與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相配合,向皖東暴雪區源源不斷輸送水汽,700 hPa上暖式切變線南側的西南急流也不斷向暴雪區輸送水汽。且3日20時起,西南急流伴隨水汽通量的高值區和假相當位溫鋒區從西南伸向皖東暴雪區上空一直維持到4日20時,且暴雪發生時皖東處于700 hPa以下上升運動中心以及700 hPa假相當位溫鋒區中,一直維持到4日20時后上升運動區向東北方向移入江蘇省,假相當位溫鋒區南壓到沿江江南。降雪中心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時空剖面見圖5a、圖5b。從圖5a可以看出,3日8時急流出現前,安徽東部地區的水汽通量較小,不存在明顯水汽輻合,3日20時起西南低空急流建立后,暴雪區上空水汽通量開始增加,4日8時水汽通量達最大,增長到9 g/(cm·hPa·s),并且處于水汽通量輻合大值中心,輻合區向上延伸至500 hPa,濕層深厚,中心最大水汽通量散度達 -20×10-8 g/(cm2·hPa·s)(圖5c),對應最強降雪時段。1月24—28日降雪過程水汽通量大值區偏南,上升輻合區中心位置也位于沿江江南,皖東地區處于上升輻合運動中心北緣,在強降雪時段,700 hPa西南急流是主要水汽輸送通道,850~925 hPa水汽輸送很弱,暴雪區位于700 hPa以下上升運動中心以及700 hPa假相當位溫鋒區北緣(圖4b),且整個降雪過程中,水汽通量(圖5b)和水汽通量散度(圖5d)配合不好,降雪強度明顯較1月3—4日過程弱。

由兩次暴雪過程中的冷暖平流變化可見,在2018年1月24—28日暴雪期間,925 hPa以下的低層為東北風,在黃海北部至遼寧半島附近有一冷中心,東北風向暴雪區輸送冷平流,但僅近地面存在冷平流,冷空氣淺薄,850 hPa及其以上為西南風和偏東風輸送的暖平流(圖6a),暖平流區與垂直上升運動大值區相疊加,由方程可知,暖平流有利于上升運動發展,在暖平流中心附近上升運動增強,有利于產生降水。而1月3—4日暴雪前,700 hPa以下35°N以南為較強暖平流,37°N以北為較強的冷平流,冷暖空氣相向而行,江淮地區降雪開始后,冷暖空氣在皖東匯合,冷空氣從925 hPa以下低層鍥入,冷平流從北部抵達32°N附近,暖空氣被抬升,暖平流向北向上發展,4日20時在暴雪區上空850 hPa附近形成大于20 ×10-5 c/s的暖平流中心,垂直方向上溫度平流形成“- + -”的垂直分布,暴雪產生在低層冷平流、高層暖平流相疊置的區域。在暴雪區不僅有暖平流產生的上升運動,還有冷空氣的抬升及冷暖空氣匯合產生的輻合上升運動,因此上升運動強(圖6b),降雪強度大。

4? 動力特征分析

4.1? 渦度平流演變及螺旋度分布特征

強降雪的出現與低空急流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低空急流發生發展與高空急流周圍正的渦度平流有很好的對應關系,高空槽前正渦度平流使得低層減壓,產生上升運動,有利于暴雪發生發展。可以將強降雪區上空高層正渦度平流增強作為預報強降雪發生發展的一個參考依據[17]。

強降雪發生前,2日20時降雪區域上空900~600 hPa出現弱的正渦度平流(圖7a),但是此時高層仍為負渦度平流,低層無急流出現,降水較弱;3日14時至4日14時,降雪區域上空正渦度平流持續增強,并一直伸展至200 hPa,在300 hPa有中心值為100×10-5 /s2的大值中心(圖7b),西南低空急流的風速超過20 m/s,暴雪區位于西南低空急流左前部輻合最大處,24日夜里暴雪區域上空逐漸變為負渦度平流,西南低空急流減弱,暴雪結束。在1月24—28日暴雪過程中同樣出現了隨著降雪增強,降雪區上空的正渦度平流明顯增強,并伴有西南低空急流產生發展,降雪增強的現象,區別在于1月24—28日過程中高空正渦度平流強度較前次暴雪過程明顯偏弱(圖7c、圖7d),產生的低空急流也偏弱,降雪強度偏小。由以上分析可看出,高空正渦度平流發展最強盛時,對應低層低空急流也最為強盛,降雪也最強,可見低空急流發生發展與高空急流周圍正的渦度平流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同時高空槽前正渦度平流使得低層減壓,產生上升運動,有利于強降雪發生。

螺旋度是估計沿風暴入流方向的渦度大小及入流強弱對風暴旋轉性的貢獻,旋轉性與大氣上升下沉密切相關,也可作為動力條件分析。2018年1月24—28日暴雪過程中,強降雪時段115°—125°E垂直方向上螺旋度均為正值區,正值中心位于對流層中上部300 hPa附近,并且正值區緊挨著負值區(圖7e),但正值中心大于負值中心,暴雪出現在正負值中心連線的正值區等值線高梯度區中[23];1月3—4日暴雪過程中(圖7f),強降雪時段110°—120°E 400 hPa以下為正值區,350 hPa以上為負值區,暴雪區出現在垂直方向上兩個螺旋度正負值中心相疊置的區域內,說明產生暴雪的系統內存在深厚的旋轉上升運動,這種旋轉上升運動存在于整個對流層中。而相同時刻的渦度場剖面上115°—125°E 900 hPa以上各高度上的渦度全部為正值,而在圖7b上螺旋度垂直方向則表現為一對正負值中心,說明存在一個在螺旋度正值區上升、負值區下沉的垂直環流,暴雪產生在靠近下沉支氣流的上升支中。

4.2? 高低空急流及其作用

為了提高對急流研究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采用經向風速和緯向風速確定急流的中心位置和軸線,可以很好地表征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17]。本研究利用緯向風分量和經向風分量來分析低空急流和高空急流。

從沿118°E的暴雪區域上空的經向風(圖8a、圖8b)和緯向風分量(圖8c、圖8d)的垂直分布狀況可以看出,3日8時,暴雪區域南側800~1 000 hPa有東風急流生成并發展,中心風力極值達到10 m/s,暴雪區域北側200~300 hPa有西風急流生成并發展,中心風力極值大于65 m/s;4日2時(圖8a),高層西風急流通過動量下傳使得600~500 hPa西風急流風速達到25 m/s,在暴雪區域上空800 hPa附近出現東風急流和西風急流風向輻合區。同時暴雪區的低層950 hPa以下為弱的北風,950 hPa以上為弱的南風(圖8c),4日14時,暴雪區的上空低層北風急流進一步發展,高層200 hPa南風風速逐漸增大至30 m/s。在暴雪區域上空900 hPa上下出現南風急流和北風急流風向輻合區。并且由速度場可以看出,4日2時暴雪區上空上升運動強盛(圖9a),一直發展到200 hPa,在800 hPa附近中心最大值達-480×10-3 hPa/s。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形成了垂直方向上的次級環流[17](圖8a方框),暴雪區位于形成的次級環流的上升支中,為暴雪形成提供天氣尺度的上升運動。4日14時次級環流發展最強,次級環流北側下沉氣流在低層侵入上升區,上升區在高層向北傾斜,暖濕空氣沿著低層干冷空氣墊向上爬升,從而產生強降雪。可見,暴雪區域上方強的經向風和緯向風輻合為強降雪產生創造了很好的動力條件,有利于產生大范圍強的上升運動。1月24—28日過程中同樣出現了暴雪區上方經向風和緯向風的輻合區,但輻合強度相對較弱,且輻合層低。同時降雪過程中,雖然暴雪區上空也出現了上升運動區,但上升運動強度較弱,處于強上升運動中心北側,未出現閉合次級環流圈,動力條件較差(圖8b、9b),致使降雪強度偏弱。

5? 降雪機制對比分析

對比兩次強降雪過程,第一次強降雪過程出現了雨轉雪的天氣(圖10a),第二次過程則直接降雪(圖10b),強降雪的環流成因和物理量特征存在一定差異,且降雪機制也存在不同。第一次降雪過程開始前3日8時低層和近地面層溫度較高,850 hPa溫度高于2 ℃,925 hPa溫度6 ℃左右,降水相態為液態(雨)。14時起,500~850 hPa高空槽線逐漸東移,700 hPa以下低空西南急流以及925 hPa超低空急流輸送豐沛水汽,其后水汽壓與飽和水汽壓之比超過4的頂界迅速下降。期間伴隨著中低層溫度下降。強降雪天氣是由冷空氣造成強降溫的同時,高空槽后的強西北氣流與高效率的水汽輻合輸送相結合造成,屬冷流降水。濕位渦(MPV)可以綜合反映大氣動力學和熱力特征的物理量,濕位渦的強迫異常區與強降雨落區及移動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在干絕熱、無摩擦的大氣運動中位渦是守恒的,干侵入是激發冷渦發生和發展的動力條件之一[18]。第一次強降雪發生時,1月4日14時(圖11a)強降雪中心以西有一個中心強度達7×106 (m2·K)/(s·kg)的濕位渦區,相對濕度≤30%的干舌位于105°E以東,此時皖東強降雪區700 hPa以下MPV<0,表明大氣處于濕對稱不穩定狀態,也是暖濕氣流所在,濕層深厚,500~700 hPa MPV>0,冷空氣從中層入侵,垂直方向上濕位渦呈“- + -”分布,暖濕氣流北上,冷空氣從中層鍥入,冷暖空氣交匯,這種濕位渦正負區疊置的形勢有利于低層氣旋性輻合的發展,且從散度與垂直速度場剖面也可看出輻合中心位于850 hPa附近,中心強度為-18×10-5/m,輻散中心位于700 hPa,強度為4×10-5/m,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形成抽吸作用,此時皖東出現暖區強降雪,4日20時(圖11b)高位渦東移并不斷向對流層低層入侵,暴雪區形成上干冷下暖濕大氣層結,上升運動維持加強,滁州站降雪強度達13.8 mm/3 h,此時400 hPa以下MPV>0,冷空氣從高層至低層大舉入侵,強降雪持續,其后隨著大濕度區南壓,干冷空氣大舉侵入,上升運動減弱,降雪漸止。

而24—27日降雪過程中從24日20時起,低層和近地面層溫度都低于0 ℃,降水相態直接為雪,27日20時后高空槽逐漸東移過境,高層轉為西北氣流控制,物理量場也隨之發生改變,散度場轉為中低層輻散、高層輻合;垂直運動場轉為弱下沉氣流,水汽通量也明顯減小,期間伴隨著中低層溫度下降,相對冰面過飽和現象主要在低層,過冷水較弱,降雪強度弱(圖10b)。在27日2時(圖11c)降雪發生前皖東地區400 hPa以下MPV>0,中低層已有干冷空氣入侵,為冷區降雪,暴雪區以西形成11×106 (m2·K)/(s·kg)的高位渦區且高層有干舌配合,皖東地區750 hPa以下處于相對濕度≤60%的干區,水汽條件較差,27日14時(圖11d)暖濕氣流北抬,同樣形成上干冷下暖濕的層結,但上升運動條件明顯偏弱,20時后隨著高位渦不斷東移,600 hPa以上高位渦配合干舌下伸,降雪減弱。兩次過程不同之處在于前次強降雪過程先有中低層暖濕氣流北上,而后強冷空氣從中層鍥入,濕層深厚,上升運動強,垂直方向上濕位渦呈“- + -”分布形勢,中低層大氣處于濕對稱不穩定狀態,為暖區強降雪,主要降雪機制是輻合抬升,由于暖濕氣流在冷墊上滑行降溫,逆溫強,降雪強度大;而第二次暴雪過程先有冷空氣從低層侵入,而后中高層暖濕氣流北上,垂直方向上位渦為正值,以穩定性冷區降雪為主,持續時間長,干冷空氣受底層抬升作用,使水汽飽和,凝結成雪,屬非典型性冷平流降雪。

6? 小結

1)高空冷槽配合中低層低渦切變發展引發了安徽東部兩次強降雪過程,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帶作為主要水汽輸送通道將孟加拉灣充沛水汽源源不斷輸送至暴雪區,異常的水汽通量大值中心與水汽通量散度中心相配合是產生極端強降雪的重要原因。同時兩次強降雪在動力條件、干侵入特征及鋒生過程等形成機理方面有所不同。

2)1月3—4日大暴雪過程先有中低層暖濕氣流北上,而后強冷空氣從中層鍥入,濕層深厚,上升運動強,垂直方向上濕位渦呈“- + -”分布形勢,中低層大氣處于濕對稱不穩定狀態,為暖區強降雪,主要降雪機制是輻合抬升,由于暖濕氣流在冷墊上滑行降溫,逆溫強,降雪強度大。

3)1月24—28日屬非典型性冷平流降雪,低層先有冷空氣南下,中低層溫度下降顯著,而后中高層暖濕氣流北上,干冷空氣受底層抬升使水汽飽和而直接降雪。垂直方向上位渦為正值,以穩定性冷區降雪為主,持續時間長。強降雪過程對冰面過飽和現象主要在低層,過冷水較弱,降雪強度不極端。

4)垂直螺旋度對于兩次暴雪過程落區和強度具有很好指示意義。1月3—4日強暴雪過程暴雪區位于垂直方向上螺旋度正負值中心相疊置的區域,產生在靠近下沉支氣流的上升支中;1月24—28日暴雪區出現在螺旋度正負值中心連線的正值區的等值線高梯度區中。

5)兩次強降雪過程中低空急流發生發展與高空急流周圍正的渦度平流都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存在暴雪區上方經向風和緯向風的輻合區,輻合強弱與降雪強度相對應。1月3—4日強降雪過程中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垂直方向上次級環流,暴雪區位于形成的次級環流的上升支中,動力抬升輻合強。

參考文獻:

[1] 鄭? 婧,許愛華,劉? 波,等.江西大雪天氣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系統分析[J].氣象,2010,36(4):30-36.

[2] 張廣周,沈桐立,李? 戈,等.一次暴雪天氣的數值模擬及診斷分析[J].氣象,2008,34(9):65-72.

[3] 趙桂香.一次回流與倒槽共同作用產生的暴雪天氣分析[J].氣象,2007,33(11):41-48.

[4] 遲竹萍,龔佃利.山東一次連續性降雪過程云微物理參數數值模擬研究[J].氣象,2006,32(7):25-32.

[5] 陳愛玉,李存龍,陳新育.春、冬季暴雪成因對比分析[J].氣象,1999,25(11):37-39.

[6] 盛春巖,楊曉霞.一次罕見的山東暴雪天氣的對稱不穩定分析[J].氣象,2002,28(3):33-37.

[7] 張迎新,侯瑞欽,張守保.回流暴雪過程的診斷分析和數值試驗[J].氣象,2007,33(9):25-32.

[8] 周雪松,談哲敏.華北回流暴雪發展機理個例研究[J].氣象,2008,34(1):18-26.

[9] 姜有山,束? 宇,李? 力,等.基于濕位渦和積雪效率的降雪預報技術探討[J].氣象科學,2017,37(5):659-665.

[10] 劉? 晶,李? 娜,陳春艷.新疆北部一次暖區暴雪過程鋒面結構及中尺度云團分析[J].高原氣象,2018,37(1):158-166.

[11] 姚? 蓉,唐? 佳,唐明暉,等.“14·02”湖南三次雨雪過程對比分析[J].氣象,2014,40(12):1500-1506.

[12] 楊? 琨,薛建軍.使用加密降雪資料分析降雪量和積雪深度關系[J].應用氣象學報,2013,24(3):349-355.

[13] 張? 備,尹東屏,嚴雯蓮,等.2008年江蘇持續性降雪中的水汽和動力抬升機制分析[J].災害學,2012,27(2):29-33,42.

[14] 李如琦,唐? 冶,肉孜·阿基.2010年新疆北部暴雪異常的環流和水汽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15,34(1):155-162.

[15] 沈玉偉,孫琦旻.2010年冬季浙江兩次強降雪過程的對比分析[J].氣象,2013,39(2):218-225.

[16] 吳? 曉.2008年初全國雨雪冰凍天氣的OLR資料分析[J].氣象,2009,35(4):87-93.

[17] 胡順起,曹張馳,陳? 滔.山東省南部一次極端特大暴雪過程診斷分析[J].高原氣象,2017,36(4):984-992.

[18] 王? 寧,秦玉琳,姚? 帥,等.不同觸發條件下吉林省一次極端暴雪大風天氣過程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7,33(3):1-9.

[19] 周? 昆,余金龍,王東勇,等.2010年初安徽兩次暴雪過程對比分析[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0.1-5.

[20] 沐賢俊,況? 祥,王西貴,等.2008年1月安徽一次大范圍暴雪天氣診斷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9):14269-14271.

[21] 王? 喜,羅? 靜.2013年2月18-19日蘇皖中南部區域暴雪診斷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14,23(2):171-180.

[22] 蔣年沖,胡? 雯,邵? 洋,等.安徽大別山一次強雨雪天氣過程降水粒子特征分析[J].氣象,2010,36(6):79-84.

[23] 任? 麗,矯玲玲,張桂華,等.黑龍江省2009年3次暴雪過程的螺旋度分布特征分析[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1,5(3):2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一级爆乳无码av|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男人天堂伊人网|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欧类av怡春院| 国产自在线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区欧美区| 91九色国产在线|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思思热精品在线8| 91精品网站|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地址二永久伊甸园|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欧美劲爆第一页|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伊人蕉久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福利片91|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狠狠操夜夜爽| 91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人前露出系列视频| 亚洲一级色|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区欧美区|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69精品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操|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精品第一区| 91色在线视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91成人在线观看|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免费a级片|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