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聯系我國考古團隊在發掘現場的實際工作情況,對造成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害的材料特性因素、環境因素及人為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通過分析將不同因素產生的危害進行詳細的描述,重點研究光、溫、濕度及有機體、空氣氧化與雜質侵蝕等主要的損害因素;之后根據分析、研究,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與管理方案,有效地將文物發掘過程中損害的程度降低,希望為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損壞;原因;保護措施
文物可綜合體現一個歷史時期的人文精神、文化藝術、社會經濟等方面。且其還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風貌充分地展現出來,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及精神體現的關鍵因素。因此,要求考古人員在考古的發掘現場,一定要應用精湛的技術、最好的設備對文物進行挖掘。在實際的挖掘工作中一定要小心翼翼,盡可能將文物完整地挖掘出來。
受環境因素等影響,文物在出土時,其自身的材質、特點以及形狀等很可能發生改變,使文物出現變質、變形,甚至出現損壞的情況。考古人員挖掘文物的重點及難點工作是將文物的本來風貌、文化特點保留下來。現階段,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各個城市建筑物也越建越多,交通也越來越發達,為考古工作帶來一定不良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在進行文物保護工作的時,要嚴謹再嚴謹,盡量保證文物的完整度。
1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
1.1 文物材料特性因素
我們將古代陪葬及埋藏的一些物品稱之文物。文物因長時間埋藏在地下環境中,大部分文物的介質都會或多或少地發生一些變化,且在地下都會遭受土里一些物質的腐蝕。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中有大量的水分,這些水分附著在文物表面就會造成文物腐蝕。如青銅器以及鐵器的表面都會有一定的化學物質存在,造成這一文物的腐蝕。文物一旦出土時沒有加以保護,與外界自然環境直接接觸,就會遭受到嚴重破壞,嚴重影響文物本身的價值以及歷史研究的價值。
1.2 環境因素
1.2.1 光腐蝕
一旦文物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光的腐蝕會對文物的內部結構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文物中的有機分子,使文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文物本身的材料受到光的照射,與光中的介質發生化學反應,導致文物產生大面積的腐蝕[1]。
1.2.2 溫度與濕度
造成文物損害的關鍵因素是環境中的濕度以及溫度。這兩個因素一旦與空氣結合起來就會使文物的材質發生一定的化學反應。在文物出土工作中,周圍的溫度與濕度會發生非常大的變化。越是存在文物的地方,溫度越高,濕度越大。這是導致文物加速腐蝕以及變形的主要因素。此外,如果濕度在不斷降低而溫度在不斷升高,會導致一些木質、舊金屬、皮革類的文物出現脫皮以及裂縫現象。
1.2.3 空氣及土壤中的酸、堿、鹽等無機物
因為文物一般都埋藏在地下,所以出土之后或多或少會帶有一些泥土。泥土中一般都含有酸性物質及堿性等有、無機物質。帶有泥土的文物一旦與空氣發生反應,文物就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壞。特別是使用一些金屬材質制作的文物,如果在剛出土的時候不能將鈣化土以及腐蝕物進行及時的處理,文物被破壞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此外,如今社會已發展成為工業化的時代,空氣中常常出現酸堿等有害物質,特別是重工業地區空氣污染的更加嚴重,空氣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這類酸性物質。這一物質一旦與空氣中的水結合,就會出現具有高腐蝕性的酸性化合物,對文物的保護非常不利。它不但會使器具上的文字、光澤等外表失去原本的模樣,情況嚴重還會導致文物本身遭到破壞[2]。
1.2.4 有機體
此外,外界環境中的霉菌、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也是造成文物損害的主要因素。因為文物是長時間埋藏土地下面的,它與氧氣等氣體會存在一定的隔離,幾乎不存在與有機體發生侵蝕的情況。但在進行挖掘的過程中,在文物表面的有機體,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產生催化。因如今工業廢氣的排放,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土地也存在大量的細菌及各種微生物,在不斷地繁衍破壞文物,一定程度上使文物出現褪色、變色現象。特別是一些紙張以及織物類的文物,不僅會受到以上因素的腐蝕,而且還會有蟲蛀等出現,危害文物,給文物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3]。
1.2.5 氣體
一些織物以及紙質的文物一旦與空氣中的氧氣相接觸,就會發生氧化反應。發生這一反應對文物造成直接的傷害就是變形、結構出現問題等。特別現在重工業的增多,空氣中酸性物質增多,文物中的銹跡會逐漸增多,金屬文物腐蝕的速度會逐漸地加快。
2 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具體措施和優化策略
2.1 強化考古發掘組織前的文物信息及環境信息的分析與調查
在考古過程中使文物損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出土文物本身的原因,其次是考古發掘的環境。因此,在進行考古發掘前一定要嚴格地考察遺跡是哪個年代遺留下來的且文物的材質是什么類型。針對不同文物在出土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損害,提前制訂搶救措施。此外,要對挖掘周圍的環境進行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周圍的空氣、溫度、濕度以及光照條件等。只有了解周圍環境,才可以有效地分析出具體應對措施;將挖掘過程中因人為因素及環境因素而給文物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才可使搶救措施制訂得更有針對性、及時性,使搶救文物的效率有效提高,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物的完整性以及歷史性[4]。
2.2 出土清理、固化與現場搶救并行
因為文物是長期埋藏在地下的,地下有許多具有腐蝕性的微生物,文物一旦與這些微生物發生反應就會不同程度地給文物造成損害。所以,文物出土之后,一定要將其附著的物質清理干凈。具體的措施是,首先使用一定量的乙醇與離水松土劑混合在一起,讓土壤先變得松動。其次,在通過分析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工具將文物清理干凈。再次,由于文物在地下存放的時間久遠,本身難免出現松散的情況。在進行清理前,一定要將文物進行加固。要根據文物材質以及特性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加固。假如要加固金屬類的文物,就要使用環氧樹將文物出現破壞的地方進行補救措施。如果加固一些比較精致的文物,就使用軟一點的植物進行小心加固,保證在清理的時候不會散架。最后,在進行加固以及清理工作時,要提取完整的文物還有其文化信息的資料。挖掘出的文物,若因客觀因素真的沒辦法進行修復時,要用合適的材料進行封存,封存前一定要做到標記,然后送去實驗室利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修復[5]。
2.3 提高文物表面封覆材料的利用水平
首先要給文物提供一個非常良好的密封環境。要想文物的密封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必須使用科學有效的密封材料。以前科學不發達的時候,文物后使用的密封材料是普通的保鮮膜或者黑色的塑料袋。但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利用真空抽裝機以及制氮機,使用密封與無氧相結合,將文物原本的風貌最大程度保持。
3 結束語
將文物呈現出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最大程度地保留,是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搶救工作最主要目的。只有將考古發掘工作現場保護好,才可以為今天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從而為歷史文明的溯源與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重要貢獻[6]。
參考文獻
[1]王麗梅.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0).
[2]徐浩.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9).
[3]常曉磊.攝影在考古發掘中的作用及方法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3).
[4]劉彬.呈現解析述評——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視頻報道的三個維度[J],電視指南.2016(12).
[5]劉彬.呈現·解析·述評——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視頻報道的三個維度[J].聲屏世界,2017(2).
[6]王培娟.關于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探討[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1).
【作者簡介】張宏偉(1974—),男,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考古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