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妍,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網絡作協理事,廣東第九次作代會代表。結集出版散文集花城系列。
潮餅
清末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稱“富者以餅多為尚”。“一口通商”的特殊政策庇蔭下,廣州荔灣區的十三行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天子南庫”可不是浪得虛名的。十三行的有“米”(錢)人家,送禮、婚嫁、拜神、飲茶,糕餅是必備的。廣式月餅從此處起步。百多年來,旺盛的需求,自然對生產制作工藝和水平越發高要求。如今,廣式月餅已成為“地球村”第一大銷量的月餅,臨近中秋佳節,探親訪友,手里不提一盒廣州某品牌月餅,都不好意思串門。
月餅界的清流,是從港澳地區傳過來的冰皮月餅。白白凈凈、冰冰爽爽的冰皮月餅對儲存運輸條件要求高,須冷藏保存。常言道,有潮水所至的地方,就有潮式月餅。全世界范圍內花樣最新潮最多人享用的月餅,非潮式月餅莫屬。
狹義的潮式月餅,又稱朥餅。朥是豬油。朥餅的皮是用面粉、香豬油、糖混勻反復攪拌,餡料有紅豆、綠豆、豆沙、芋泥等。外形上呈圓形。農耕傳統社會中的古人認知,天圓地方,靠天吃飯,大自然是圓的,人生亦要順其自然一切圓滿。內秀的潮汕人,充分地將所思所想展現在手中的小面團上,一圈繞一圈,從起點到終點,終點回到起點,如四季輪回,日夜更迭,周而復始。方寸之間,竟繞了三四十層的圓圈。
烘焙好的白皮上蓋個紅章,紅艷艷的章,寓意大吉大利、如意順利。潮式月餅受眾廣泛,有著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東南亞、美加的潮汕籍華僑華人回國,無論是否適逢中秋節,總不忘帶幾盒潮式朥餅回去。手提的不僅僅是餅,是心意是愛意是鄉愁。愛喝茶的潮汕人,一杯功夫茶,一口朥餅,綿長深厚。一盞茶時間,日出到日落;一盞茶功夫,出生到離去。茶和餅,是打死也不分離的親兄弟,陪伴著潮汕人遠走他鄉、開疆拓土的人生中最長情的陪伴。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有才精明的潮汕人,將潮式月餅花樣翻新、百出。訂制的、口味獨特等適合不同人群的特殊要求的朥餅逐漸走進市井生活。周年慶、結婚慶、滿月、壽辰等特別日子的合影、祝福語被“蓋”在餅皮上。中秋節不再是月亮神獨有的狂歡節日,而是主人與眾人分享快樂,表達喜悅的一種情感輸出方式。無糖、咸香、榴蓮芒果等水果口味的新潮月餅,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清蒸魚
“魚尾巴我最喜歡了,不是你來,我就獨食了。”胡芝風人如其名,快人快語,調侃的一剎那兒,夾魚尾巴的筷子已經伸入了我的碗內。胡老師愛魚,我也愛魚,忘年交的我們常常談論的話題除了京劇昆曲就是魚的做法。
廚師阿姨是四川人,對于沿海地區烹飪魚的通常手法并不熟悉。水煮、酸菜、紅燒?否也。我們最愛的魚做法是清蒸,原汁原味,時間不多不少,沸水蒸煮6分鐘。我吃著魚尾,嘀咕著,這醬油若是蒸魚豉油就更好了。胡老師瞪大眼睛,不斷追問,蒸魚還有專門的豉油?曾在廣東生活工作過的胡芝風對清蒸魚這道菜印象深刻,而清蒸魚的靈魂是豉油。終于被我這個吃貨逮住機會嘚瑟了,接著話題,“論述”蒸魚豉油足足有五分鐘。
六十年前,胡芝風師從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學成首站來到廣州京劇團擔任主演。這位讀了兩年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的理工女,僅僅是熱愛,于是放棄學習投身京劇事業。剛到廣州,“吃在廣州”的美譽并不是浪得虛名,胡老師被眾多美食深深吸引,自稱是“老鼠掉進米缸”。這一甲子里,胡先生數十次來廣東為粵劇名伶編排戲曲,每次心心念念的還是那道清蒸魚。
靠海吃海,廣東人愛吃生猛新鮮的海產品,首當其沖的便是清蒸魚。原材料魚一定要新鮮,一定是要游水的活魚。蒸魚豉油是廣東特色的調味品,最早出自順德廚娘的巧手。當魚出蒸鍋后,將多余的水倒了,熱鍋熱油爆蒜,倒入適量的蒸魚豉油,放入姜蔥吊味,快速均勻地鋪在魚的表面。一道正宗的廣東清蒸魚上桌了。蒸魚的豉油是醬油的一種,與常見的醬油類型頭抽、老抽、生抽不同,顏色稍微淺,口感鮮美。粵港澳地區的蒸魚豉油普遍略帶甜味,與東南亞越南地區魚露迥異。在制作過程中,可沒少放糖。嘴刁的廣州街坊,進一家餐館就餐,檢驗餐廳廚師水準如何,點條魚清蒸立見高低。
夏日炎炎,漫長而酷熱。勤奮能干的廣東人,一天忙到晚,“愛拼才會贏”。他們心頭最盼望的,就是晚上一家人能齊齊整整地坐在一起吃頓飯。便飯可不隨便,賢惠的廣東家庭主婦們,十指舞動,一條游水的活魚,能烹調出數十種花樣。魚的做法,除了清蒸,還有火焰魚、一魚三吃、醬油煮、冬菜煮、鹽水煮、欖角蒸、榨菜蒸等。一道魚,一份情,寄托了對家人的無限深情,無言地說了聲:辛苦了!
海鮮面
八月開漁,百舸爭流。浙江嵊泗滿載而歸的船只,漁民們難掩倦意,臉上仍洋溢著無法言說的幸福笑容。
此時的漁畫、漁歌、漁味、漁家、漁俗,無法吸引專程到海島過“慢生活”的新島民們,看著生猛鮮活的魚獲,心心念念的就是來碗海鮮面。
浙江的嵊泗島,浙江省的最東面,舟山群島的最北部,位于國際黃金航線上。小伙伴們觀日出歸來,還沉浸在旭日噴薄,躍出海平面的歡喜中。出發時,狂風暴雨、泥石流堵路;日出時分,竟風平浪靜、萬里無云,結了海島觀日出的心愿。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太陽公公對于見慣了石屎森林的小伙伴們,格外貼心照顧,賞臉一露真容。浪完歸來,饑餓感襲來。民宿老板的一碗新鮮熱辣的海鮮面,小伙伴們張開血盆大口,三兩下就被消滅。
與浙江嵊泗島的海鮮面不同,廣州南沙的海鮮面,喜用活魚泥猛,而不是黃魚、冰鮮白倉。泥猛肉質清甜鮮美,營養豐富,魚肉基本無刺,適合給幼童補充營養。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將泥猛剔骨,魚肉剁碎,放數根沙蟲,幾粒瑤柱,一碗“料足”的海鮮面總能吊足我的胃口,勾出我的饞蟲。
休漁期時要食南沙的海鮮面,只能求助于海釣的哥們姐們。碗面上的泥猛兄弟,可是一條條地被“勾引”出水的。? 梅姐將帶皮的蝦剁碎,撒上面粉魚粉,用海水攪拌成糊狀,海釣的魚餌大功告成。丈夫勇哥,選擇水深不超過五十米處穩坐釣魚臺,魚竿永遠不能沉底。泥猛這種魚是“醒目仔”,很多時候“姜太公”會賠了夫人又折兵,魚餌倒賠。有著十多年海釣經驗的勇哥,深諳泥猛的套路。竿稍微一動,一咬鉤,果敢提竿,到手的“醒目仔”插翅難飛。勇哥的額頭上不光有“勇”字,還有滿滿的智慧。休漁期間,勇哥的海釣泥猛,成為城中許多大酒樓提前一周預定的海產品。
黃魚、白倉或是泥猛,嵊泗或南沙,東海還是南海,海鮮面的做法會迥異,但是承載著兒時記憶的海鮮面卻永遠銘刻腦海。常常想起,長輩的背影,絮絮叨叨的關懷,不禁七情上臉,那可不是一碗簡單的面,而是一碗飽含淚水,感恩的面湯。
菠蘿菠蘿蜜
“再殺一半”,電梯門一開,北京老魯院的樓道一頭,就聽見另一頭傳來了響亮的聲音,濃郁的清香,讓我這個老廣精神為之一振。尋香而去,只見阿KING正坐在地板上,手提菜刀,對著五十多斤的菠蘿蜜大刀闊斧。動詞“殺”是南方人的口頭語,殺雞殺鴨殺鵝,就連人見人愛的菠蘿蜜,為了一飽口福,也要痛下殺手,這是資深食客內心對美食的一種急切渴望。
菠蘿蜜又名樹菠蘿、木菠蘿,是潮濕多雨的南方的一種特有水果。果實碩大無比,橢圓形,棕綠色,水果中的王中王。肥厚多汁的肉瓤,味甘甜滑。西北的YY先生,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水果,驚呆了好一會兒,連問了三個能吃嗎?阿KING徒手將肉瓤里金黃色的肉包摳出來,遞給了YY先生,清甜柔軟入口即化,人生從未有過的口感體驗,讓包括YY在內的眾人興奮不已。肉包被啃得精光后,YY先生隨手將核棄置到了垃圾桶。“核才是寶貝啊。”阿KING猛地大聲說,“用鹽水煮著吃,有補中益氣的效果”,說著將核外面的那層薄銥撥開。黃金軟包固然美味,包中核更是資深食客的心頭好。五十多斤的菠蘿蜜,從南方快遞到京城,光快遞費就不菲。
南方溫暖富饒,四季如春;北方雨水偏少,四季分明。南方隨手一丟種子,就能長出枝繁葉茂,收獲不過是時間問題;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區要想一棵樹成活,還要挖口井。北京的校園里一到冬天,一米多高的樹,都必須穿衣戴帽,地表寸草不生,光禿禿的,滿目蕭條,嗖嗖的刺骨寒風,倍感人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力感和蒼涼感。東北的TT姐曾調侃,哈爾濱的冬天戶外,冰糖葫蘆比水泥還硬。黑土地一年中有半年是處于“貓冬”狀態,土地得到足夠的喘息和元氣恢復,高品質的稻米人見人愛車見車載。
南北的差異不光是不識菠蘿蜜,飲食、生活習慣、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甚至連一頓飯要不要AA制都要爭個面紅耳赤。離開了才是故鄉,才無時無刻念叨著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那些美味。
炭爐魷魚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一個炭爐。
越夜越精彩的廣州,二十余年來,這位男子,風雨無阻,晚上十點一過,就會自動自覺地在城區內多地接連冒泡。越秀區的文明路、北京路,海珠區的洪德路、寶業路,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友善的街坊都親切地直呼“魷魚佬”。男子樂呵呵地忙著,干脆招牌自詡“洪德路魷魚佬”。“例牌,10元的魷魚頭。”一邊喝著綠豆沙的街坊,猛然抬頭,大呼小叫。約莫五分鐘,飄著香氣的魷魚頭端到跟前。
粵人喜歡在地名、職業、形態、外貌等后,直接了當地加個“佬”字。潮州佬、魚蛋佬、肥佬、高佬等。詞義上既無褒義,亦無貶義,屬于中性詞。中山大學語言學專家稱,粵語的方言俚語中“佬”的性質,關鍵要看前面的詞。若是“拐子佬”(拐賣孩童的人)“咸濕佬”(猥瑣不正經的人),百分之兩百就是貶義詞了,罵人不帶臟字,上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魷魚佬”手不停口不停。邊翻轉網夾,邊絮叨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的洪德路女人街生意好,人流量大,魷魚生意自然水漲船高。如今,宵夜圣地的文明路、寶業路、江南西等處,常常能見到他的身影,“人挪活,樹挪死”。一口綠豆沙,一口魷魚頭;一口雙皮奶,一片魷魚絲。簡陋的工具,出品卻不簡單。自制的鐵絲網、炭爐、火鉗,連原材料魷魚頭、魷魚絲的加工都是男子親力親為。看著不起眼,慢工才能出細活。魷魚肯定要新鮮,游水的最佳。內臟被清理干凈后,或曬干或烘干,用輪壓機一遍遍地給魷魚做“馬薩基”(按摩拉伸),半成品的絲狀、網狀的魷魚片,在拿夾過程中要非常小心,用力不當,過猛或過快,都容易出現“散架”,前功盡棄。魷魚頭的前期加工,不光要清洗,還要拔掉頭部的刺。
直徑十多厘米的炭爐,全手工打制,爐的中間偏下位置,留有出氣孔,炭火不夠力時,加點“料”,多呼吸接觸新鮮空氣。來回幾個跟斗,上油,前空翻后空翻,爽脆嬌嫩的魷魚頭,極其誘人。饞貓們可不顧禮儀,直接用手塞進口中。
百多年前,十三行的大戶人家,用炭爐煲“夜粥”,給老爺太太公子小姐宵夜;今天,城市的中軸線東移,炭爐烤魷魚這一古老做法仍在堅持。慢慢來,慢慢來的炭爐,顧客心急沒用。炭爐在食物烹飪上的運用,越來越受歡迎,譬如等上兩三個小時的炭爐雞煲,轉角的巷子里就能遇到。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生活速度要求是“越來越慢”,一張一弛,天人合一。
糖水情
“賣豆腐花”“賣芝麻糊”,童年的時光,踩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叫賣甜品的吆喝聲,早已成為我美好回憶的一部分,時常想起,會心一笑,不經意地嘴唇上揚,難掩內心的喜悅。旁人詫異,笑啥?我不語。生怕愉悅與人分享后,就少了一分。
羊城一年四季如春,夏夜漫長,這邊廂剛吃完飯,那邊廂又餓了。來碗糖水吧,紅豆沙、綠豆沙、豆腐花、芝麻糊、西米露、湯圓……暖心解饞!哪里的雙皮奶最正宗?哪里的芝麻糊最細滑?我和小伙伴們群策群力,DIY繪制了一張廣州“糖水鋪”(甜品店)的地圖,那是身體力行的成果,更是對這份美食最虔誠的致敬。商場如戰場,開開關關的糖水鋪接二連三,我們的甜品地圖是最新最活最全的,理由是我們用雙腿丈量出來的,當之無愧的權威發布。
若要推薦一間廣州老城區甜品集大全的骨灰級甜品店?首當其沖的要數位于文明路路口的百花甜品店。一間經營超過三十二載的店鋪,從流動售賣手推車到五個固定檔口,出品的甜品超過兩百種,許多第一次來“幫襯”的食客看著密密麻麻的招牌,頓時目瞪口呆。
店家確實“有些過分”,買根蔥都用微信支付寶的年代,吃甜品如此小資的事情,竟白紙黑字地被告知,“現金支付”“看清選定編號冷熱,直接報數字,不得退換”“買單后自取”“禁止外帶炒螺椰子燉盅燒烤堂食”等。規矩多多,對于不少初來的新手而言,心氣高的,難免有些抱怨。發牢騷顯然是不實際的,在猶豫的一剎那兒,人龍的龍尾已經擺到馬路上了。
人龍是習以為常的,差別不過是長短。我站在人龍中盤算著是芝麻糊加西米露呢,還是豆腐花加西米露,熱奶糊湯圓也不錯哦,糾結之余焦急地緩慢向前移動著。突然一位男生拍打了他前面的女生,“沒帶現金出門,能否微信轉賬給你,借現金給我買單。”女生猶豫了一下,仍選擇同意。女生隨即掏出手機,出示二維碼讓對方掃描,如數將現金遞給了男生。我眼前的美少女,青春靚麗、面容嬌俏,輕聲說了一句,“我第一次來也沒帶現金”,倆人默契地笑了。店家似乎守舊不合時宜的經營方式,反而制造了倆人共同的經歷和與眾不同的邂逅。
《牡丹亭》里面有句話,“情根一點是無生債”,情一旦生根,就是永遠都還不完的債了。不僅是男女間的愛情、友情,廣府人根植于血液基因中對美食對糖水鋪的熱愛是難以割舍的情懷。
一片椿芽 兩座城池
“三月八,吃椿芽,雨前椿芽嫩如絲,雨后椿芽生木質。”清明小長假后的首個上班日,我突然接到快遞小哥的催收電話。浙江杭州的周同學著實給了意外驚喜,毫不猶豫地選擇當下便捷的物流運輸,用塑料泡沫箱加上冰塊保鮮,給俺寄了頭茬野生香椿芽。
周同學說,他的老家老屋外有三棵椿芽樹,系野生純天然生長的,小長假回家時,看到“樹上的野菜”—香椿芽的新鮮頭茬剛剛冒出,當即腦海中浮現一個場景,去年俺在浙江杭州大運河旁的一家農莊,一個人狼吞虎咽了大半盤椿芽炒雞蛋。同行的其他三位學友,聊文學聊得起勁,恍然醒悟,伸出筷子想嘗口鮮時,樹上的野菜早已進入某人的胃中。“老板娘,再來一盤椿芽炒雞蛋。”“沒了,剛才是最后的椿芽。”“明晚再來!”風卷殘云的“光盤”以及渴望嘗鮮發亮光的雙眼,讓周同學印象深刻。
對于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來說,香椿芽入菜鮮見。椿芽炒雞蛋并不是家常食譜。的確,在地理分布上,此種野菜集中生長在華北、華東及西南部,若不是南方食材資源性匱乏,愛吃會吃敢吃的廣東人又怎會錯過這種美味。第一口椿芽炒雞蛋入口時,還誤以為是芫荽(香菜),第二口俺就發現口中的絕非想象。特殊的氣味,雞蛋的蛋液包裹著椿芽碎葉,驚艷的口感,恰到好處的火候,椿芽和雞蛋完美結合。偶然一次機會,周同學和母親聊起南方同學初嘗椿芽炒雞蛋時的情景時,善解人意的母親記住了。那天早起,摘下沾著霜的一片片椿芽,有序整齊疊放,離開樹僅半個小時,片片椿芽就上路了,開始了物流之旅。細心周到的周媽媽還在微信中反復叮囑,椿芽下鍋炒前務必先焯一分鐘,保險穩妥,盡可能地將某些物質分解水融。
六個新鮮雞蛋,筷子快速攪動至液體,心急,打蛋器直接放棄,平底鍋預熱下油,蛋液鋪滿鍋底,切斷切碎的椿芽均勻地灑在蛋液面,翻身、四分、八分、起鍋、上碟。一盤椿芽炒雞蛋,外表金黃略焦,自帶喜感,椿芽的特殊香氣從我的嘴里直沖腦門。
京杭大運河、珠江邊,杭州、廣州,一片片椿芽、兩座城池,因周家母子的貼心呵護,讓我重溫去年一道菜的美味,讓我備感溫馨,滿足的不僅僅味蕾,心靈精神上的慰藉無法言喻。這個四月,因為小小的椿芽片,將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心連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責任編輯?? 楊?? 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