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丹娜
【摘 要】目的:探究丁苯酞與阿替普酶聯合用藥方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為臨床醫師選擇合理用藥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選定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86例,研究時段確定為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用藥方案差異性進行分組,分對照組(43例,阿替普酶治療)、研究組(43例,丁苯酞聯合阿替普酶治療),對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比較治療效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結果: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03%)顯著較對照組(76.74%)高,P<0.05;研究組治療前1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但P>0.05;治療后6個月兩組上述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高,P<0.05。結論: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中,丁苯酞與阿替普納聯合治療更利于疾病恢復,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鑒。
【關鍵詞】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丁苯酞;阿替普納
文章編號:WHR2019031063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中,起病急,病情進展較快,患者發病后會出現頭疼、頭暈、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嚴重時出現昏迷情況,若控制不當會誘發死亡,并且此疾病致殘率較高,大部分患者遺留肢體功能障礙,因此需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制定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1]。針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治療以對癥處理和溶栓治療為主,阿替普酶應用廣泛,可有效改善血供情況,但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效果不理想,而患者病情發展過程中腦內多細胞因子水平出現變化,可進行針對性處理,進而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其中丁苯酞此方面效果突出。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作者選定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探究不同治療方案治療效果,旨在為患者提供有效治療指導,做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定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86例,研究時段確定為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按照用藥方案差異性進行分組,分對照組(43例)、研究組(43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43~67歲,平均(55.63±3.82)歲,發病至就診2~6h,平均(4.23±1.21)h;研究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44~67歲,平均(55.89±3.76)歲,發病至就診2~7h,平均(4.76±1.31)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差異對結果影響較小,可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治療,患者入院后行常規檢查,給予患者補液、低流量吸氧(3L/min)、抗血小板聚集等處理,對水電解質平衡狀態進行調整,配合使用阿司匹林,口服,300mg/次,1次/d,若患者出現腦水腫情況,則給予甘露醇(20%),250mL/次。1次/d。同時進行阿替普酶(德國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amp;Co.KG,注冊證號:S20110052)溶栓治療,取總劑量10%的阿替普酶,溶入10mL 0.9%的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推注,50~60s內推注完成,在將余下的阿替普酶與100mL 0.9%的氯化鈉溶液混合,靜脈滴注,1h內滴注結束,1次/d,持續給藥1周;研究組給予阿替普酶溶栓聯合丁苯酞(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藥試字H20050139)治療,溶栓治療同對照組,丁苯酞靜脈滴注,100mL/次,2次/d,持續給藥2周。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比較,評估標準: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神經功能損評分減分率超過50%;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分率為20%~49%;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前兩個等級占比之和,其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滿分42分,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2];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參考ADL量表中Barthel指數,對日常生活中基本動作進行評估,滿分100分,>60分生活可自理[3]。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使用SPSS 24.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前者表示形式為%,通過分析χ2檢驗,后者表現形式為(±s),通過分析t檢驗,以P<0.05為統計學差異評估標準。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93.03%)顯著較對照組(76.74%)高,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對比
研究組治療前1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但P>0.05;治療后6個月兩組上述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高,P<0.05。詳見表2。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臨床發病率較高,多由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所致,臨床治療以對癥處理和早期溶栓治療為主,可有效恢復血供,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肢體功能障礙情況,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明顯,溶栓治療對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因此需結合患者神經元缺損情況,聯合開展更為有效治療,其中丁苯酞應用價值較高[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臨床療效、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阿替普酶是常用靜脈溶栓治療藥物,可對纖溶酶原進行直接刺激,促使其轉化為纖溶酶,對纖維蛋白進行降解,促使血栓溶解,改善缺血腦組織血供狀況,進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達到良好的溶栓效果。但是臨床大量研究證實,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進展較快,會在短時間內引發神經元損傷,且這種損失多不可逆,在血供恢復后仍存在未修復神經細胞,仍存在神經功能缺損問題,而丁苯酞為人工合成消旋正丁基苯酞,能夠對微循環進行重構,且可保護線粒體,進而對缺血性腦損傷多個環節進行阻斷,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促使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治療中,丁苯酞與阿替普納聯合治療更利于疾病恢復,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趙晶,趙輝,孔文基,等.阿替普酶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藥房,2016,27(35):4962-4964,4965.
[2] 謝江波,張婷婷,劉濤,等.丁苯酞聯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7,32(03):398-402.
[3] 高建榮,楊志紅,馬玉琴,等.阿替普酶聯合丁苯酞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7,20(10):1817-1819.
[4] 張云,黃煒,久蘭,等.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聯合丁苯酞治療超早期腦梗死具有良好效果[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7,36(10):131-135.